活下去,才能把故事說出來──專訪《自殺通告》導演周冠威

編按:曾以《時代革命》獲得第 58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周冠威繼《幻愛》、《1人婚禮》後,今年再推出劇情長片《自殺通告》,將於 11 月在臺灣上映。電影由臺灣、香港、英國合資,並於臺灣取景拍攝,集結金馬影帝黃秋生和臺灣演員林予晞、黃迪揚、劉敬、邵奕玫、白潤音、張豐豪、戴雅芝等共同演出。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自殺通告》香港導演周冠威,從本片創作背景始談,與八年來橫跨香港及臺灣兩地,選角、拍攝等籌製過程。請見本篇專訪。
※※
在臉書搜尋「自殺通告」,會跳出「你可以取得協助」,外加一連串「尋求其他協助」的建議選項。限制搜尋結果、降觸及率、強制撤下貼文……,一旦被平台判斷為敏感內容,電影宣傳效果鐵定大打折扣。為何周冠威不避諱取這個片名?
「因為,我找不到更貼切的名字。」他不是沒有妥協過。電影籌備前期,在香港籌資、找演員和拍攝場地接連受挫,他曾將《自殺通告》改為《求救訊號》,一直到 2024 年開拍,劇組認知的片名都是後者。電影正式發行,周冠威才又改了回去。
「有很多人都勸我不要用。」宣傳片曝光後,觸及率確實如大家擔憂的受到影響。周冠威無奈地笑了,卻不後悔。提及「自殺」兩字本身便被視為禁忌,但緊扣劇情也符合他想傳達的調性,「各方面都好過『求救訊號』」。於是他順從本來個性,亦不在社群上使用任何替代字詞迴避──
「或者,我就是想打破禁忌。」
過來人
中學時,周冠威想過要自殺。20 年後,見新聞報導仍有學童輕生,「好像我小時候經歷的那些痛苦,到現在還沒有改變。」不只香港,他發現許多亞洲國家都存在相似議題。「為什麼要活下去,是世界上每個人可能都需要回答的問題。」避而不談,並沒有阻止更多自殺發生。他決定拍一部談自殺的電影。
2017 年提筆撰寫故事大綱,他找來昔日夥伴:《幻愛》(2019)共同編劇曾俊榮、《1人婚禮》(2023)共同編劇鍾宏杰,三人分工輪流寫劇本。之後曾俊榮主要執筆,將周冠威提出的想法和田調資料加以發揮,身兼本片監製的鍾宏杰則負責檢視、給予修改意見。
2018 年,《自殺通告》入選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劇情簡介寫七名學生預告集體自殺,後歷經修改是基於篇幅考量。除了個人生命經驗,周冠威在田調過程也受許多真人真事啟發:例如新聞曾報導一位母親,相信服藥對學業表現有益,希望精神科醫師能將兒子診斷為過動症。《自殺通告》中,藥物濫用的設定巧妙貫穿多條敘事線,將學生、教育者、家長在成績至上的高壓學習風氣下,扭曲的心理狀態及行為,乃至角色間的衝突矛盾,都變得更加具體鮮明。

紫色制服同樣其來有自:那是香港專職醫療的醫護人員制服色。周冠威讓恩善中學的學生們穿上,加強藥物跟制度方面的聯想。
故事是虛構的,壓力卻是真實存在的。
電影裡,人物受困的意象在構圖中隨處可見:置物櫃由內往外拍的格子、學校露台在空拍角度下呈現被框住的矩形空間、中庭空橋交錯分隔的畫面……。周冠威將建築視為重要象徵:「那種工整的線條,其實就是制度的牢不可破。」
他和攝影司徒一雷溝通,採用 2.35:1 寬螢幕,能拍進更多空間線條,景深設定也避免過淺,維持背景建物一定的清晰度,「讓人跟環境的關係可以被顯露出來。」後期調色以冷色調營造壓抑感,並讓紫色制服在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中更為突出。室外景觀露台的戲,則改用暖色調,傳達跟多數校內鏡頭截然不同的氛圍。
預告片釋出後,不少臺灣網友留言以為《自殺通告》是泰國或日本電影。周冠威坦言,在風格定調方面,自己傾向追求原創性:「有時候我參考其他電影,是為了盡量不做別人做過的事。」而觀眾不會立刻聯想到香港或臺灣也好,避免有觸景傷情的可能。
找出路
電影在元智大學取景。曾獲臺灣建築獎首獎,別稱「七館」的遠東有庠通訊大樓,空間設計十分多元:空中廊道、景觀露台、環形教室與開放式走廊、實驗室及會議室……,單一場館便滿足劇中各類場景變換需求,實現恩善中學高度數位化的環境,進而凸顯學生在其中受到的監控與壓力。
在臺灣拍攝、找臺灣演員,其實都是周冠威始料未及──製作前期,他在香港屢屢碰壁。2017 年原有電影公司答應投資,要求找知名演員擔綱演出。周冠威四處尋覓,超過 10 位人選,沒有一位答應。隔年投資者臨時退出,他回想起來仍忿忿不平:「對方違背了承諾,甚至沒說對不起,就把計畫終止了。」
2020 年轉而申請香港政府的電影製作融資計畫,毫無回音;借場地,不是被拒絕,就是對方無法保證會否中途「被取消」──「因為我拍了《十年:自焚者》(2015)。」仿紀錄片形式、虛構的未來香港、社運及警察鎮壓行動。他說過不止一次,拍這片是他對電影事業的自焚行為。《十年》收錄的五部短片,皆因涉及政治敏感議題遭中國電檢封殺。新作連帶受阻,有前輩建議周冠威寫悔過書,他拒絕了。

不自我審查的人,還有黃秋生。他拍戲,只在乎故事好不好。作為整部片唯一來自香港的演員,他的加入對周冠威別具意義:是強心針,更是後續籌資能否順利的關鍵。2023 年敲定黃秋生主演孔校長後,周冠威便開始醞釀到臺灣拍攝的想法,一邊修改劇本,同時準備申請文策院的資金。
年底開辦線上試鏡,因認識的臺灣演員並不多,「我就從氣質、成熟程度、演技去篩選,每一個角色都見了很多演員。其中廖若嫣(邵奕玫飾)和莫哲瑋(張豐豪飾)這兩個角色,是 2024 年 6 月我到臺灣當面見過人選才確定的。」雖耗時半年,他對最終選角結果是滿意的。
至於林予晞呢?「──我是因為看到這個報導。」周冠威用手機秀出臺灣的新聞畫面,標題聳動寫下林予晞對未成年性影像的犯罪問題敢於表態,「覺得她很有正義感,外型氣質也有知性、優雅的感覺,很符合角色。」林予晞飾演的 Miss Tien,正是劇中第一位跳出來質疑升學體制的老師。
於是演員、場地都有了,電影終於在 2024 年中如願開拍,「真要謝謝臺灣政府,有合拍片計畫的資金可以爭取。」但周冠威沒說也不會說的是,片子能拍成,還得先有那個被他自嘲「冥頑不靈」、一路堅持到底的自己。
光是到臺灣拍攝,對不會說臺灣華語的他而言,就是給自己先扣上導演的大難題──「有時候跟演員溝通完,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語言是最大問題。」所幸,「我的拍檔鍾宏杰先生能幫忙翻譯。他有參與編劇,同時又是監製,不只很了解我也很了解劇本,在現場給我最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周冠威還發現:「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廣東話進步很多,不會說但聽得懂,到後來好像比我的國語能力還好(笑)。」

拍電影該堅持的,他堅持到底;不需要堅持的,他懂得見好就收。初次在臺灣拍片,工時限制讓周冠威印象最深刻:「能看到工作人員的狀態更好一些,這件事是我很喜歡的。」他覺得比香港來得健康許多,「大家有精神去投入,而不是硬撐。」
活下去
電影後半,學生站在高處往下望,離死亡僅有一步之差。真相太過沉重,制度難以克服,抵抗顯得徒勞。自殺是當下看來最暴力直接、操之在己,短時間內能取得最多關注的一種自我表達──而周冠威在最後一刻,讓角色轉了彎。他想起中學的自己。
「不自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想到這世界起碼不全是黑暗的……,其實還是有些連結、關係,總有感情。」會想要拋棄世界的人,多半是先感受到自己被捨棄了。
周冠威也是。2024 年《1人婚禮》在臺灣舉辦映後座談,他向觀眾坦承自己成長過程的傷痛:常常看不起自己,覺得活著沒有價值。後來受訪時,亦提及過往對關係與成長的渴望。家庭或學校沒能滿足的、他自己沒能說出口的,反倒在看電影時,得到了共鳴。
在電影裡,疑問不必然要有正確答案,他保有自由思考與探問的空間:「是電影,救了我一命──而我對《自殺通告》的盼望,就是可以挽救一些生命。」這不是什麼高尚的言論,他只是比誰都還清楚:被拒絕、被打壓的痛。

《自殺通告》拍完了,阻礙卻沒有少。今年八月初送審電檢處,逾 80 天沒有結果,香港人拍的電影能否在香港公開上映,仍是未知數。他從未執意要走坎坷的路,可沒有一天是不需要挺身抵抗。
社群平台的敏感字詞審查,名為保護,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打壓?周冠威依然不屈服,不做自我審查,更積極寫文發聲:「自殺通告其實是求救訊號,訴求的是聆聽、渴求的是共鳴!」
一次次,他用行動、創作,替曾經想不開的自己喊話;也為電影裡外,同樣在生存邊緣搖搖欲墜的人們喊話──影格會跑完,但生命還能「未完待續」。■
.封面照片:《自殺通告》導演周冠威;攝影/古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