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實現共地異時的科幻戀曲──專訪《他年她日》導演龔兆平

792
2025-09-30
  • 採訪
    邱宇暄
  • 邱宇暄

資深影人張艾嘉於第 30 屆釜山國際影展獲頒「山茶花獎」,其監製及共同編劇的《他年她日》同時入選「Open Cinema」單元,於本月 21 日在釜山舉行世界首映。本片為香港新銳導演龔兆平長片首作,幕前幕後集結金獎陣容,包含:金馬獎最佳音效團隊杜篤之及吳書瑤、《BIG》(2023)視覺特效團隊林洪峯、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造型設計文念中,與最佳原創音樂朱芸編等,並由許光漢、袁澧林領銜主演。

故事描述大地震引發的「重力牆」將世界一分為二,「長年區」和「優日區」非但時間流速不同,經濟、文化、醫療資源亦存在顯著差距。分屬兩地的主角薯仔與安晴,因跨區醫療救援的契機相識,卻面臨外界與內在種種挑戰。編劇暨導演龔兆平於本篇專訪分享創作歷程,如何攜手團隊打造架空世界,並運用科幻元素探討愛情本質及自我成長議題。

※※

──遽聞,《他年她日》的故事有融入張艾嘉參與世界展望會的經驗,好奇最初的靈感來源為何?

龔兆平(以下簡稱龔):故事靈感是我習慣在睡前看的 YouTube 短片,有一部外國喜劇節目惡搞青春電影,風雲人物登場會變慢動作,啟發我思考:如果世上真有兩個地區,時間流速不同,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我先想到警匪動作片,或主角是神偷的電影,不過後來又覺得,還是描寫人與人的關係比較好。這個故事理念被我放著,沒去細想。直到有一天,張姐(張艾嘉)受「薪火相傳計畫」邀請擔任電影監製,再選一位新人導演搭檔,她找了我,問我有沒有什麼故事想拍?我的腦中很多故事,覺得這個題材好像比較適合和張姐合作。

當時我只有三個星期要把故事寫出來,交出去時還預期她會 say no,因為覺得這種故事拿政府補助拍不成,但題材可能又不太好吸引人來投資。沒想到,張姐第一次看完就通過了,只不過她認為世界觀太寫實。我的第一版劇本,將故事設定在香港和九龍,中間隔著維多利亞港;男女主角互相聯絡還會用 whatsapp。

──劇本歷經大幅度修改,如何發展成電影裡的故事?

龔:張姐建議我改成虛構的世界,不要那麼貼近現實。然後,我去研究物理,發現「重力時間膨脹」現象可以讓時間流速差成立,重力越大時間會越慢,我們參考後再簡化。下一步思考,有了這個現象,可以怎麼利用它?把時間當成資源,若工廠移到「長年區」,只要在「優日區」睡一覺,醒來就能得到一年份的收成。因此,「長年區」就設定成工業為主的世界製造中心,「優日區」則是生活條件跟資源都比較好的地方,並參考現實世界裡不同社會階級對應的生活環境等。經過這些調整寫出第二版,已經很接近電影劇本。最後是微調角色的性格、關係,和一些情節的細節。

──在調整劇本的過程中,是否有和監製意見相左或互補的地方?

龔:我比較注重邏輯,原先花很多篇幅交代世界觀,但張姐的角度偏感性,覺得如果不影響觀眾理解,不需要把那些設定都寫進去。

另外,有些角色本來很功能性,可能為了某個橋段出場,張姐認為不要浪費角色,我們就添加一些背景設定,比如:周醫生和老爹的關係,雞蛋仔和巧兒、番茄他們的關係等等,讓人物和情節可以被描寫得更豐富、立體。

在思考「長年區」和「優日區」的居民設定時,張姐分享走訪非洲的經驗,她覺得那裡表達情感的方式很直接、單純,不會因為生活條件愁眉苦臉,反而多數時候是開心的。這也影響男女主角的性格設定,像薯仔(許光漢飾)完全不在乎跟安晴(袁澧林飾)的年紀差距,單純地享受在一起的時光,但安晴就比較壓抑情感,顧慮很多。


(圖/《他年她日》電影劇照;甲上娛樂提供)

──兩位主演的選角是在什麼階段、如何決定的?

龔:其實張姐在劇本發展前期,就提議找袁澧林飾演安晴,但我還不確定,因為時間還久,且當時《窄路微塵》(2022)還沒上映,她的演出作品我看得並不多。後來是很巧合的緣分,我在寫劇本的同時有報名一個表演課程,第二學期開學第一天,我開門就看見她坐在那裡。我心想,這是什麼啟示嗎?不過課程期間,都沒告訴她我有一部電影想找她合作。

後來《窄路微塵》上映了,我看完覺得,她演戲挺好的,內心有很豐富的情感。上課期間也讓我對她有更多認識,發現她在銀幕外也對表演有很大熱忱。那時她被提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仍非常謙虛地持續上課。有次同學們聊天,她突然很熱血地說:「哎,我覺得大家要努力啊,將來我們一定要一起做一部好作品。」我聽了很感動,覺得肯定是上天要跟我說什麼。之後就和她提我的計畫,她還開玩笑說感覺像被監視了幾個月(笑)。

因為政府給的補助不夠,張姐找了臺灣的資金,便提議其中一位主角找臺灣演員。我直覺想起許光漢,雖然當時對他瞭解不多,可是一直有一個印象是,做為男生也覺得他帥氣、討喜。但文老師(文念中)說許光漢檔期一定很滿,叫我不要想了。有一天,張姐突然要我弄一份劇本給光漢看,說她已經跟對方溝通過,隔一陣子安排四人會議,我向他說明創作概念,他就答應演出。

──其他配角人選是如何決定的?

龔:阿澤(陳澤耀,飾演番茄)是張姐建議的,他曾在《分貝人生》(2017)飾演她的兒子。我看過他演的電影,也覺得他是很好的演員。我們在香港辦過巧兒(韓佩瑤飾)的試鏡,見過一些演員,本來我跟張姐對巧兒的想像不太一樣,後來她突然想到以前在果實文教基金會的學生,我們約在臺灣碰面後,都同意她很符合巧兒的形象。

──部分角色的對白有另請配音員,是否和演員的慣用語言不同有關?在選角時有這方面的考量嗎?

龔:因為電影是「薪火相傳計畫」的項目,我本來就想多找一些香港演員。最初討論用什麼語言拍攝,我想到以前看過一部電影,有位演員說不同語言的表演狀態,給我感覺差很多,那時就覺得讓演員說母語會比較理想。雖然後來找了不同地區的演員,我們還是以男女主角為主要考量。剛好袁澧林的普通話還可以,就決定用普通話拍攝,但之後還是會分別推出華語版跟粵語版電影。

──製作團隊是導演原先預想的合作對象,或是監製有提供一些建議?

龔:第一次和張姐討論劇本時,她就邀請文念中老師擔任製作及藝術總監,服裝和美術團隊也是他的班底。我做副導的片有很多是文老師當美術指導,所以跟他的團隊夥伴其實很有默契了。

視覺特效林洪峯也常合作,但因為他們在香港是數一數二的視覺特效團隊,我原本其實有點擔心預算問題。結果他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還跟我說:「哎,反正你第一部電影,我就盡量來支持一下。」


(圖/《他年她日》導演龔兆平於釜山國際影展世界首映現場;甲上娛樂提供)

攝影指導 Derek(蕭慶華)是製片建議的人選,這是其中一個我非常感恩的合作。我做副導時曾和他短暫共事三天,當時對這個人印象很深:他在現場話不多,可是很專心、效率高,工作態度非常認真。這次合作,我覺得我們非常合拍,他是很尊重導演但又很有戲劇想法的人,我們在拍攝前討論很多,比如:怎麼呈現世界觀,盡量避開處理陽光,或是畫面要偏藍、偏暗等等,也先做過一些測試才決定實際要怎麼拍攝。

──團隊善用取景,成功塑造電影中風格迥異的兩個世界,例如:「優日區」醫院是香港 M+,以及作為「長年區」場景的青衣油庫、田灣下水道等,除此之外,美術設計或視覺特效還有哪些巧思?

龔:由於預算限制,我們不可能全用視覺特效或搭景,因此盡量以創意的方式改建實景,這樣也較不容易被認出是香港。比如「長年區」的醫院其實是一個菜市場,建築物本身就有我們喜歡的破舊感。主角們坐車去舊區的那場戲,我們在一個荒蕪的草地拍攝,再由視覺特效加一些工業風建築物在遠方的背景,這種做法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同時又控制成本。

後期也針對「重力牆」做了不少嘗試,因為我們想要呈現比較大自然的感覺,不是充滿雷射光或其他科幻的風格,所以蒐集很多參考資料,反覆測試跟調整。

我們事先將涉及視覺特效的鏡頭都畫出來,再照著故事板去拍攝。一開始就談好要把資源集中用在哪幾場戲,其他地方用簡單的方法去做。要特別感謝視覺特效指導,到後來其實是他會主動建議多做一些畫面,本來可能沒有那個預算,他卻不會因此妥協,如果覺得效果比較好就還是盡量多做給我們。

──團隊在形塑視覺風格時,如何拿捏架空與現實的比重?比如,「長年區」的服裝設計突破我們對工業城市或中下階級的傳統印象,在顏色跟層次搭配十分多樣化。

龔:我們在前期針對兩個地區的風格設定不斷開會討論,也確定要做出明確的對比。後來是文老師提議拿廢棄衣服加工,做成「長年區」的服裝。適逢農曆新年,我們蒐集許多要回收的舊衣,幾乎堆滿整間辦公室,而服裝團隊只有四個人,很辛苦地用各種方式手作加工。

有些道具我們也會斟酌不要完全偏離現實世界,像「長年區」的啤酒瓶有特別挑選,薯仔發現的花也有加工。雛菊是在早期劇本就有的設定,它的花語是「希望、和平」,後來想到,藍色在大自然的世界是非常稀有的,這符合我們想要的架空設定,所以讓真花吸收藍色染劑的水。整體而言,實際拍攝能做到多少我們會盡量做,減少後期視覺特效的成本。

──也想請您分享和音樂設計朱芸編的合作過程。在這之前,導演對電影配樂是否已有些想法?

龔:我在《白日之下》(2023)首映會,聽到朱芸編分享當時的創作理念,對他形容的那種音樂非常感興趣。後來參考他以前的作品,也包含他作為二胡演奏家的演出,覺得他的音樂很有情感,應該很適合這部電影,於是邀請他加入。


(圖/《他年她日》電影劇照;甲上娛樂提供)

這次和他合作得很開心。我們做音樂的方式跟我以前看到的其實不太一樣,有些音樂設計是自己做完交給導演聽,導演給完意見再讓設計自己回去處理。但我這次是坐在旁邊聽他現場彈,問我覺得怎麼樣?我也很直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我的不喜歡常常沒有具體原因,或是可能給一些很抽象的形容詞,但他都做得出來。有時,看他突然閉上眼睛,我會說:「哎你先睡吧」,醒來後,他就彈出我覺得非常厲害的曲子。和他一起做音樂,是這部電影讓我很享受的其中一個時刻。

──您在剪輯時也擔任主導的角色,抑或更仰賴第三人的觀點?

龔:這次有找《窄路微塵》的剪輯師梁汶珊,我們先出一個版本,張姐也有自己的版本,我和張姐再密集討論去決定。

──除了執導短片和廣告經歷,您也曾以副導演的身分參與《竊聽風雲 2》(2011)、《竊聽風雲 3》(2014)、《華麗上班族》(2015)、《無雙》(2018)等製作,在身分轉換並首次自編自導長片的過程中,感到最有挑戰的課題是什麼?

龔:最難的是過程永遠不確定。這種架空的故事較少在香港拍攝,場景、視覺特效都有很多變數。再加上,我們想避免觀眾認出香港,要做到這件事對劇組就是很大的挑戰。

至於我個人面對的挑戰是,因為副導演出身,習慣從製作面思考,所以很容易妥協。但偏偏張姐不是會輕易妥協的人,這也是和她合作讓我學習很多的地方。如果監製都沒有妥協,導演怎麼能妥協?

像當時拍薯仔家的戲,天氣不好改期很多次,對團隊心情其實影響很大。本來差點要放棄,最後一次還是堅持住,才終於拍成。如果真的放棄,很多現在看到的畫面就不會有了。

──未來在創作上有什麼想嘗試的嗎?

龔:我對喜劇還是滿感興趣的,會想嘗試拍喜劇。
 
.封面照片:《他年她日》電影劇照;甲上娛樂提供

邱宇暄

從事採訪、編輯等文字工作,偶爾也協助展覽策畫,寫散文。喜好蒐集故事和美食。各式合作歡迎來信:yuhsuan.chiu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