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器影像穿梭過去與未來的旁觀者:在 360゚裡看見──賴冠源的 VR 召喚術
編按:出身「高雄VR FILM LAB」創作計畫,導演賴冠源持續以 VR 媒介開發影像創作可能性,不僅其作品《海影城事》近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VR360──虛實之境」影展放映,在今年五月,高雄市電影館更策劃特展「在360゚裏看見 ——賴冠源的VR召喚術」,回顧賴冠源創作。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陳沛妤評論介紹一篇,梳理賴冠源創作關注與形式精要,供讀者多一道走入 VR 世界之門。請見本篇評論。
※※
每次看科幻電影時,總想像著自己若能真正進入那個世界,成為其中一位角色,甚至親身經歷未來的科幻年代,跟著穿越時空,無疑是人人都想嘗試的體驗。而在科幻電影脈絡裡,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是亙古不變的創作題材,總幻想著人只要戴上一個如眼鏡般的媒介,透過影像便能喚起記憶甚至穿梭異次元。
文學上,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於 1932 年發表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曾提到「頭戴式設備可以為觀眾提供圖像、氣味、聲音等一系列的感官體驗,以便讓觀眾能夠更加沈浸在電影的世界中。」在電影中,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堤》(La Jetée,1962)透過眼罩觸發他人記憶;《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以連接腦部的管線讓主角進入數位時代的虛擬實境,到了史蒂芬史匹柏於 2018 推出的《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則討論 VR 裝置與玩家關係的議題。2024 年,電視劇《三體》更將 VR 連結古今政治與歷史,橫跨不同國族。
身為科幻迷的賴冠源,選擇以 VR 為創作媒材,試圖將觀者帶入他所幻化的想像空間,卻非透過主觀者的視角,而是讓觀者以獨特的角度,既看清又看不清的方式,召喚出觀者內心另一層次的思考。
復古科幻與錄像思維
如何將科幻結合臺灣在地脈絡,可從導演作品中看出許多線索。在《肺臟機動隊》(2018)中,賴冠源結合科幻迷經典片單中的幾個元素,如關鍵字「機動隊」與日本動畫《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995)相連,兩者皆具備傳送身體與團隊任務救援等設定。而「戴上設備便能進入他人意識,並產生如電腦『病毒』入侵的反應」,此種身體幻化成意識可傳送的邏輯,與《駭客任務》、《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露西》(Lucy,2014)等藉由高科技侵入意識,並試圖改變結果的操作相似。
在場景的脈絡上,先以未來廢墟的設定引導觀者進入他人意識,進一步拉到能看到和平島的對岸基隆,討論空汙衍伸的對戰,讓觀者對臺灣的科幻故事有了不同的復古想像。在創作與技術形式上,看似採用眼球追蹤系統,讓觀者能隨時掌握重點劇情,此設定在 VR 世界中相當關鍵。但引人深思的是,觀者所處的攝影機角度,是旁觀者?還是肺?導演讓觀者能看到猶如劇情片或劇場設定下,與三位主要角色的位置,卻保有一定的遠距,似乎是一位無法動彈的機器或物品,只能觀察人類。此外,在進入受害者的腦內意識時,卻用兩段並列的影像呈現其看似進入迷幻狀態的幽默效果。此時觀者像似進入一個美術館內的錄像展間,看著受害者與救援者在空間內表演,是具備當代藝術思維的創作手法之一,也突顯在 VR 的世界觀裡,觀者所在的空間感受足以影響作品的敘事走向。
而另一件以未來臺灣為概念的《海影城事》(2022),亦在觀者的位置上設定多元的空間轉換。影像風格採用美國四格漫畫風,並以高雄的海洋汙染為題材,訴說臺灣版的科幻故事,提出對環境的未來隱憂。觀者一開始看似是主角之一,能將自己的部分零件交接給另一位主角,卻又成為海上漂流物被主角釣起,並透過主觀鏡頭看到由高雄城市景緻拼貼的海上島嶼,時而又轉變成旁觀者,能從高處看向兩位主角的各種互動。似乎,觀者的位置猶如一艘廢棄船,從被廢棄後的未來世界,交接自己的齒輪給能夠拯救環境的主角們。敘事方式時而出現猶如動態漫畫一格一格的連續性,亦展現海上海下唯美浪漫的世界,賴冠源曾提及自己深受 19 世紀末法國藝術家尚.馬克柯特(Jean-Marc Côté)影響,對於未來機械或生態科幻等故事深感啟發。另外,片末出現七爺八爺的特殊隱喻,似乎強化臺灣在地宗教,亦與魂魄超渡相關,彷彿藉著作品祭祀海事的靈魂。列車通過天空的意向,不僅隱喻駁二的使命在於運送貨物,更意味著承載時空變換的交通,彷彿過去與未來的精神都搭上了這台靈魂列車。
失落文化與歷史共時性
《海影城事》最後的列車,彷彿呼應賴冠源的第一部 VR 作品《哈瑪星列車》(2017),藉著推軌移動的脈絡探討曾駐足臺灣的多重語系及種族。在第一個場景中,導演以令人震撼與印象深刻的角度,讓觀眾化為物品豎立在象棋桌中央,被四位看似真人又似充滿雜訊的影像包圍,從服裝上可辨識出漢人、日本人、原住民與美國人,以四種語言交談下棋,隱喻彼此的戰略鬥智,觀者此時化為一位時空交織的節點。人種的選擇除了呼應臺灣因為戰爭衍伸的歷史脈絡外,值得一提的美軍角色,在高雄港是重要的關鍵人物。高雄早年以舶來品聞名,且駁二周遭有許多美式餐廳,是為高雄重要的經濟來源,導演選擇以此線索作為本片主角之一,突顯此作品具有高雄意義的代表性。
另外,以不同的運送工具如古代運貨車、市場推車、電影院販售推車等推軌的視覺隱喻,讓觀者猶如搭乘不同的移動工具重返流動的歷史,而在廣播室的場景,卻將觀看者改由在高空俯瞰人物的行動,此時的攝影機語言從觀者身為移動的貨物轉化為看似監視器的位置,亦可聯想成鬼魂的角度窺視曾經的時空膠囊。片中許多物件顯示導演參考豐富的歷史資料,從廣播室留言牆上與布幕上投影歷史事件,到電影院的販售推車上布滿新聞大事報,當所有人都買好所需物品準備欣賞電影時,透過猶如穿梭通道的視覺隱喻,讓人想起與「母體」相關的連結。此時的觀者,總結影片中所有與列車相關的移動,如同濃縮了科幻感的跨時空交疊,讓列車化為靈魂的時光機,以短暫的潛意識回顧高雄的一生。
可見,歷史與文化是賴冠源長久以來關注的題材,而《喚說其語Ep1.潛入西拉雅》(2020)則是他認為能讓失落的語言再度復活的嘗試。他認為,若作品只是透過歷史回望過去,認識文化的影響力有限,特別是語言,必須要繼續「說」下去,才能活化並傳承。本片以粒子的視覺效果讓觀者進入通道般的空間,可想像為母體連結或是時間的長廊,透過圖像教育的方式讓語言複誦達到藝術與教育並列的效果,物件以粒子組成強化科幻及宇宙星系排列的元素,觀者的角色擺盪在攝影機、語言學習的觀眾、祖靈或是未來人看待過往時光之感,突顯古語的經典價值。觀者在經歷語言練習的聲音互動之後,出現許多以紀錄片轉化為特效動畫的影像,講述語言的重要性與保存目的,之後便出現一個由黑白網格打造的空間中,以不同的位置與方式展示各種跟語言相關的紀錄片畫面。導演想製作的視覺觀看感,已不只是讓觀者體驗在未來的虛擬世界看待古語的歷史,甚至複誦學習,而是帶領觀者進入虛擬的未來博物館,以當代裝置的思維考量紀錄片的人類學展示方法。
巧合的是,德國導演蓋亞特里帕拉梅斯瓦拉(Gayatri Parameswaran)同時與賴冠源有相同的語言保存理念,希望藉由紀錄片的影像轉化為 VR 形式,以複誦語言的目的進行觀者與聲音互動的 VR 作品,因而誕生出以尼泊爾的庫桑達語為主軸的《喚說其語 Ep.2 庫桑達》,是為高雄市電影館「高雄VR FILM LAB」計劃案中的「喚說其語」系列作品。影片以象徵性的生命樹為開端,並從枯枝到樹葉繁茂來隱喻生命及語言的循環。在視覺語言上以紀錄片為主,觀者從空中飄下到訪村落,像是一位飄進來的外來者,令人充滿疑問?接著觀者的位置與受訪者面對面,看似藉由紀錄片鏡頭被安排在紀錄片訪問者的視角,彼此產生了特殊的觀看距離。此外,採用 6 DoF 與動態容積捕捉掃描(Volumetric Capture)技術,讓觀者可以自由走動參觀受訪者的居家空間,觀者此時化為一位田野調查的語言學習者,亦製造出紀錄片如何再現真實空間的示範。在回溯過往的情節中,以立體手繪動畫讓觀者猶如身處叢林中與居民一起探索奇幻空間,特別的是動畫中的角色會與觀者互動,如老虎的眼神盯著四處移動的觀者,而人物有放大亦有縮小,觀者猶如看著小角色在自己的娃娃屋內奔走,讓觀者能直接感受到片中角色與自己的互動感,彷彿自己也在這歷史的洪流之中。
時空節點的召喚想像
不同於傳統電影的平面觀看方式,由 VR 觀看影像能產生最直接的反應,特別是透過一個簡單的眼神對視(主要透過眼球追蹤技術),就可以讓觀者產生眾多遐想,這是傳統電影欣賞方式難以達成的。而在賴冠源的科幻世界裡,更打造了一個讓臺灣觀者具有臺灣感的科幻空間,觀者來到此意識空間,不僅是欣賞精緻的藝術創作,更能藉著作品學習歷史、環境、文化及語言保存的概念,還是一系列具備高雄代表性又能深度思考的作品。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真的也能化為意識,在這影像串連的時空中來去自如?召喚出更遙遠的前世今生?■
.封面照片:《海影城事》劇照;高雄市電影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