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北影】孤獨的人套上床單裝鬼:《湖畔泡影》與導演夏洛特勒彭

738
2023-06-26
  • 謝佳錦

「可以給我們一個詞彙總結這部電影嗎?」

「憂鬱,這是我最喜歡的詞彙之一。我在青春期高峰時體驗到的憂鬱,至今仍伴隨著我,成為我的避風港,幫助我再出航。我們不應該對抗憂鬱,而是應該駕馭它,與它結盟,讓它成為一生朋友,來對抗悲傷。」

青春期的憂鬱,幽深、不可測,又提供邊緣者慰藉。如一面乍看平靜的水面,不知踩下後是否陷落;也如一張套上身的床單,讓你好似隱身、像個謎團,裝成一隻在角落不動的奇怪的鬼,自得其樂。憂鬱是加拿大新銳導演夏洛特勒彭(Charlotte Le Bon)對她的首部長片作品《湖畔泡影》(Falcon Lake)的總結,也是片中縈繞不去的氛圍,伴隨這對孤僻的少男少女——年近 14 歲,尚未「轉大人」卻已開始對性好奇的靦腆少男巴斯汀,以及體態已是「女人」又未脫稚氣、很不合群卻很怕終生孤單的 16 歲古怪少女克蘿伊——在這段悠哉的夏日度假時光中,一同泅游於據傳死過人的神秘湖泊,歷經試探、曖昧、升溫、觸碰、謊言、危險⋯⋯最終化作一段超越生死、徒存於回眸瞬間的羈絆。

青春成長故事何其多,不過這部在今年台北電影節「未來之光:加拿大」單元放映之作,不只細細勾勒青少年的春心萌動,還是一篇獨樹一幟的迷人「鬼故事」。早在去年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首映時即引起矚目,夏洛特勒彭也在今年受邀擔任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評審,是當今影壇炙手可熱的女性創作者。

「中間位置者」的彼此理解

夏洛特勒彭生於加拿大,現居巴黎。她出身於視覺藝術領域,除了是一名擅長繪畫的藝術家,還兼具演員(曾以《時尚大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2014〕中的角色入圍凱薩獎最佳女配角)、模特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等身份,可謂多才多藝。她的最大興趣是「創作與說故事」,導演一直是目標之一,不過她自認還需要學習拍片技術,因此遲遲未出手,而「當女演員 10 年就是她的電影學校」,讓她做足準備。

《湖畔泡影》改編自法國知名圖像小說家 Bastien Vivès 的作品《Une sœur》(直譯是「姊姊」),如何找到這本小說並作為首部導演作品?夏洛特表示,這本書一開始是她的朋友 Jalil Lespert(本身也是演員兼導演)送她當禮物,他還說:「如果你喜歡,我能幫你擔任共同製片,讓這成為你的首部劇情長片」。果然,夏洛特喜歡這個「敏銳而幽微的故事」,便與共同編劇 François Choquet 著手改編,將原著變成屬於她自己的故事。

對照原著,兩者情節大方向相似,不過觀點差異不小。原著男性視角強得多,比較是從男孩看「大姊姊」、講述他的性啟蒙;然而,電影為男女主角都開發出完整的主體性,詩意地探索彼此的孤單。此外,原著場景是在法國布列塔尼的海邊,電影改成位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洛朗第(Laurentides)——這是導演從小成長、熟悉的地方,方便拍攝——不過男主角依然設定為法國人,藉此增加他人生地不熟的疏離感。

寂寞、缺乏歸屬感,是兩名主角的共通性。談起彼此如何吸引,導演表示:「克蘿伊不只要以她的美麗與高傲來讓巴斯汀留下印象,還要展現她的古怪與黑暗。她有一種不屬於任何群體的感覺,既不屬於家庭,也不屬於朋友。她對於悲劇與鬼故事的著迷,是讓她表現出孤立與孤獨的獨特元素。另一方面,巴斯汀是一個快 14 歲的男孩,正處在孩童與成年人之間的過渡狀態,在他的身體內,孩童還在,成人也在成形中。正是在這樣『兩人都處在中間位置』的互動場域中,他們相遇、理解並愛上彼此。」


(圖/《湖畔泡影》劇照;2023 台北電影節提供)

化驚悚為古怪詩意

電影拍攝於高緯度地區難得的盛夏,這不是巧合,夏洛特說:「魁北克的夏天很神奇,尤其在洛朗第一帶。經歷數月冬天與寒氣,炎熱帶來解放。這股解放,關於(角色的)精神與身體,也關於(空間的)自然與壯觀美景。我們充分利用了它。」而這股久違的解放之美,在片中與危險同時發生。當湖面不再結冰,不再冷得完全無法下水,成為角色嬉戲之地,亦引來未知恐懼。

「我一直都把在湖中游泳視為一種利弊互現的兩面刃經驗:在戲水玩樂的同時,免不了有些焦慮。我們從來不知道水底有什麼,尤其在那水底最深處。這種感覺會讓人非常擔心⋯⋯。這是《湖畔泡影》的主線:我們從來不知道水底下發生了什麼,但我們就是會有一種好像有什麼事發生過的感覺。」

衝動的青少年,身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還有偏僻的湖畔小屋⋯⋯容易讓人想起某種恐怖類型片。夏洛特說:「我是恐怖片的粉絲。那是我對電影最早的本能記憶。當我在魁北克還小時,會跟朋友在晚上看像是《驚聲尖叫》(Scream,1996)、《是誰搞的鬼》(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1997)這樣的電影,後來也看了《鬼店》(Shining,1980),把自己嚇得要死,又樂此不疲。」她也補充一則冷知識:拍攝《湖畔泡影》的小鎮就叫「Gore」(血塊的意思,在電影類型上,有一種偏好賣弄噴血與暴力的恐怖片類型就叫「Gore」)。劇組的基地就在墳場旁邊,每天中午就在墓碑附近吃飯。「有一種很奇怪的愉快感!」她笑稱。

不過,《湖畔泡影》不全然是一部類型電影。危險與死亡在多數時候更像意象與氛圍(如兩人套上床單裝鬼拍照、克蘿伊聲稱這片湖死過人等),沒有誰真的拿把刀殺出來,反而漫漶為詩意,讓《湖畔泡影》成為一部非典型的青少年成長電影。

如何為這部帶有驚悚成分的電影定位類型呢?夏洛特表示:「我不會認為這是一個驚悚片。我想我是在把玩類型元素,混合很多東西。這部電影真的真的很像我,因為我的青少年時期沒有太多美好記憶。我過得非常孤單,例如在社交上,無法找到團體融入。我真的很孤單,甚至有點抑鬱。通常我們在電影院看到關於青少年的電影,要不全部可愛無邪,要不關於毒品賣淫。但我認為還有另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就像這部片),有時那是真的非常黑暗的,而且有時那是你身在其中無法辨識的。我認為我創造的這個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那股古怪,是反映我青少年內在經驗的一種方式。」

「此外,我在電影院第一次感受到的巨大震撼,就是恐怖片。當我還是青少年,或者還是很小的小孩時,會有那種經驗:你看了一部你的年紀不被允許看的電影,你只能偷偷地看。看完之後,你會很害怕,那股感覺會停在你心中好幾天。是的,我想說的是,我的電影真的很像我。」

.本篇報導,由 2023 台北電影節與《放映週報》合作完成。

.內文資料整理自兩篇訪談,一篇出自電影片方提供的 press kit,一篇來自 The Up Coming 網站,由 Selina Sondermann 採訪撰稿。

.封面照片:《湖畔泡影》劇照;2023 台北電影節提供

謝佳錦

電影文字工,曾任《放映週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