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禁忌不只有恐怖——專訪《化劫》導演施文翰

738
2023-06-19
  • 採訪
    謝佳錦
  • 謝佳錦

自 2015 年《紅衣小女孩》與《屍憶》起,以民俗儀式或都市傳說為題材蔚為風潮,去(2022)年再有《咒》注入一劑強心針,靈異恐怖片堪稱臺灣市場操作最穩定的一種商業類型電影。今年這股熱潮依舊,製作方不斷尋找靈感與新意,如今找到的最新 IP 是暢銷作家笭菁的靈異小說「禁忌」系列,並且將以《化劫》作為改編第一砲登上大銀幕。

「化劫」意指民間流傳的一種消災解厄儀式。向陰廟祈求心願是「有求必應」,但你要拿什麼還呢?電影講述絕望的媽媽舒雅(曾莞婷飾演)為了救回夭折幼女,將八字交給香火鼎盛的神秘小廟「卍應宮」,卻從此失蹤⋯⋯。舒雅是羽凡(雷嘉汭飾演)的姑姑,是她唯一的親人。為了找回親人,她不惜在學校與其他同學舉辦一場禁忌法會。當地大廟「萬應宮」廟公與女道士之子阿呆(黃冠智飾演),擁有驅邪天賦,他很想幫青梅竹馬的羽凡找回姑姑,卻又漸漸察覺背後潛藏危機。

不過,《化劫》又不純是嚇人鬼片,其中也混合高中青春愛情、校園喜劇、親情羈絆等不同類型元素,試圖為本土恐怖片帶入全新面貌。本片導演施文翰過去在美國發展,2014 年執導首部長片是美國電影《Reaper》,即是混合犯罪、連續殺人犯、邪教、超自然現象等的混合類型片,後來在好萊塢參與動作、科幻、西部等類型開發。本期《放映週報》專訪施文翰導演,暢談《化劫》在劇本、類型、選角、視覺風格上有何想法,以及臺灣恐怖片放在國際市場上有何特色。

※※

類型:民俗恐怖+青春愛情=__

——你過去是在美國發展,怎麼開始《化劫》這個案子?

施文翰(以下簡稱施):我 2018、2019 年左右回臺,亞洲盛行原創 IP 開發,也想下來做。當時想做警匪、懸案,類似《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2003)那種。但因民情問題,做不太起來。後來經前輩介紹,取得笭菁老師「禁忌」系列的授權。老實說,一開始挑的不是《化劫》。那時有蠻大興趣是要做校園鬼片,因為這系列著重在「打怪三人組」,也就是阿呆、羽凡、班代三人,以及他們的校園生活。為何最後選《化劫》,是有次聚會碰上笭菁老師,她提到《化劫》來自真人真事,這點很吸引我。一方面,這種事很常見,我們都聽過有人去廟求事,可能是求財或求姻緣。原著是舒雅跟友志這對夫妻為了救愛女,去陰廟點光明燈,因此被要求「還東西」,電影略作修改,但也是同樣誤信謠言,要付出還不起的代價。另一方面,這也讓重點不只 focus 在年輕人身上,還多了成人組對照。


(圖/《化劫》劇照;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我就用這個觀點寫一份企劃,去找笭菁老師聊。老師是狂熱電影迷,她完全知道小說跟電影必須分開看,給予我們很大自由,但也跟我們講了她對角色個性的期待。她只 care 個性,不 care 外表。小說中,班代是胖子,阿呆近視嚴重、戴著厚眼睛,這些她都不要求。阿呆的「鬼手」怎麼設定她也不要求。她 care 的是角色情感,如三人友情為何如此堅定、阿呆對羽凡的愛為何難分難捨、爸爸為何希望阿呆不要展現天命等,我也很認同。至於角色關係上,其實我們改動很大,小說中友志家在雲林,剛好到臺南巧遇不認識的打怪三人組,他們路見不平才去幫忙,但我們改成舒雅就是羽凡的姑姑。因為只有 90 幾分鐘,沒空間讓角色猶豫要不要幫忙。

作為「禁忌」系列第一章,我們前面衝很快,開發三個月就拿到輔導金,這是我們第一桶金。可是後來掉入撞牆期,我覺得是卡在我本身有些迷思,覺得恐怖片一定要有很 hardcore 的東西,因此不斷把故事推到舒雅和友志身上,因為她才是真正中邪的人,但反而離小說越來越遠。中間隔了八、九個月吧,我重讀小說,閉關一陣,再整個重寫。情感羈絆才是劇本重點,羽凡為何非救姑姑不可,而阿呆又為何非救羽凡不可,這關係必須完全建立起來,才能超越只是為了路見不平。這版劇本當然還不完美,不過讓我比較有信心去找投資方提案,才真的發展下去。

——《化劫》蠻有趣的一點是青春愛情比例很重,在臺灣恐怖片好像沒見過。

施:臺灣恐怖片多數有點「密室逃脫」概念,讓觀眾從頭嚇到尾,不讓你喘息。我希望《化劫》有點不一樣。可能上一場很恐怖、很血腥,但下一場很搞笑、談戀愛,就像《絕命終結站》(Final Destination,2000)那樣,上一場有人出事,但下一場讓主角感情升溫。不過我每一場戲都會好好做,不加太多其他元素進去。此外,我也想讓觀眾明白角色為何奮不顧身,所以花了篇幅在愛情。不然我會覺得可惜,角色被犧牲,只是推進劇情的工具。不過我也有設計橋段,讓「民俗恐怖」跟「青春愛情」串起來,如阿呆的爸爸是廟公,他阻止阿呆跟羽凡談戀愛的理由,不是怕你功課不好,是因為你們相剋,又回到了宮廟宇宙觀,他既是爸爸也是廟公。

——爸爸提到羽凡屬水、阿呆屬火,這個相剋好像小說沒有,是電影原創?

施:對,小說有一個很漫長的鋪陳,讓我們知道羽凡早就被妖魔盯上。那比較像影集,電影沒辦法,就用這設定讓觀眾快速 get 到。

——「民俗恐怖」與「青春愛情」是台灣最常拍的兩種類型,這個市場因素有在你的思考範圍內嗎?

施:當然有。可是要完全融合兩種類型,還是有挑戰,我參考很多泰國鬼片,泰國有幾部有能力做到。如《鬼片》(Coming Soon,2008)就有穿插比較輕鬆的段落,可是該恐怖的時候,效果還是在,同時讓你對角色產生好感。臺灣鬼片常見作法,是讓觀眾同情角色,因為他很可憐,他快死了。但我希望觀眾能對角色有好感,覺得他們可愛,希望他們能在一起,所以有些青春、熱情、熱血元素在。


(圖/《化劫》劇照;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選角:打怪三人組與中邪演出

——談到對角色的好感,在選角上有什麼考量?尤其要兼顧愛情與恐怖兩種路線。

施:飾演羽凡的雷嘉汭,之前最有名是《哭悲》(2021),但她在《哭悲》反而比較成熟。我覺得嘉汭有一種還沒有被定型的純真,有時跟她聊愛情,她真的會害羞,可以感受到她對愛情的期待,又有點不知所措。這很難得,不是靠演技做出來。這角色我們試了兩場戲:一場是愛情,要看見高中生愛情的彆扭,嘉汭有點少根筋的感覺,有時會不知別的男生喜歡她,這是我喜歡的角色特質;另一場是中邪,要表現出「你已經不是你,你被鬼上身,要去攻擊你最愛的人」,她的表現也讓我很驚艷。再加上,嘉汭是高中男生會喜歡的型,她可能不是校花那種型,但會讓你想跟她做朋友,也會讓你誤會她喜歡你,但她可能只是把你當朋友。

飾演阿呆的是黃冠智。之前看過他演《返校》影集(2020)的宮廟少年,我也很喜歡那部,不過兩部設定很不一樣,這次他是真的有能力,卻迷惘、沒自信。冠智容易講話越來越小聲,你可以感受到他在等你認可,這是演員本身的特質,也跟小說的阿呆有點像,會抱怨:沒人了解我、為何不能跟羽凡在一起。雖然外型很不同,很多書迷看完說怎麼變帥這麼多,他們想像阿呆是厚眼鏡宅男。但我自己覺得,需要更快進入他能力這塊,所以在設定上做調整。

三人組另一個是劉子銓,他是最晚決定。試鏡時還在台北電影節忙,那時《無聲》(2020)很成功。他來現場就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我很喜歡他這個特質。他是會跟爸爸頂嘴的人,很講義氣,很熱血,跟我講了好多跟朋友弄舞台劇的事。他應該是三人中最接近高中生。聽我講完劇本也很開心,說終於能演像自己的人。現場我會提醒他,我給你的台詞是這樣,但我要你嘴巴停不下來、隨時能講話,他就回:「那不就平常我的樣子?」真的是,他一下戲就找我聊天,如 NBA 今天誰會贏之類。反而是要拍恐怖場景時,他太做自己了,加上出身演藝世家,知道很多恐怖是設定出來,根本不怕。因此得找方法讓他認真,我有時要假裝生氣,讓他繃緊神經。

——子銓跟賀爸(柯叔元飾演)講檳榔那些很多人笑,為電影帶來變奏能量。

施:我們有準備道具檳榔,就是牛肉乾加色素,但他後來也是來真的。這是子銓第一次吃檳榔。平常沒吃檳榔的人,吃了是會頭暈的,而且我們試了好幾個 take,他那一場吃了有十顆吧,吃到嘴都破了。不過他也因此越吃越鏘,講話不清不楚,跟賀爸的互動更自然。


(圖/《化劫》劇照;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聊聊曾莞婷的部分,她在片中有很吃重的中邪演出。

施:莞婷是最讓我 surprise 的演員。舒雅這角色那些著魔表演,我們有想過不管選誰來演,是不是該找替身幫忙。結果莞婷只需我們做好特化,衝刺、咬東西等激烈動作全都自己來。她沒有問我會不會找替身,只問給她多少時間準備。我們第一天就是拍她去陰廟求助的序場,第一次上戲就很投入。我們拍了將近一個月,莞婷不是每天來,但來的天數也不少,卻跟我沒講幾句話,都在那個狀態裡面。大家對她的形象以八點檔為主,但她真的是非常專業的演員,很期待可以轉型成功。

視覺:不想太多 Jump Scare,以構圖營造恐懼

——作為一個恐怖類型片,你跟香港美術指導霍達華、攝影指導仉春霖等,有經過哪些討論來定調視覺風格?

施:我跟華哥早在《西門町》(2012)就合作過(注1),在中國也有籌備過一些作品,只是最後沒完成。我在美國生活還有跟他聯絡,有聊過如果我想做什麼事,他樂意來幫我。《化劫》有些調整是他的 idea,他建議我們在傳統市場拍,他說:「你不覺得臺灣市場很迷人嗎?」以前很多現場宰雞、宰豬,很多生靈。你也可以看到一些市場會供奉小小一尊福德正神,攤販天天殺生,可能需要拜拜。所以,片中陰廟就在市場附近。

關於這座陰廟,我們不可能去借一間廟改造,就自己做一個。我很喜歡香港電影那種霓虹燈,香港為何有不夜城感,就是因為有這些帶紫色、綠色的螢光,不像臺灣常用是鎢絲燈,比較是黃光與藍光。華哥喜歡東南亞宗教符號,就融合在片中,如最後大對決地上燒起來的是印度教符號,陰廟神像背後那幅畫也是印度的神。至於陰廟那尊木雕神像,是請宗教指導許白龍臥雲提供有拜拜過、取得同意的神像,讓我們來做特殊恐怖效果。片中所有法器、佛像,同樣經過宗教指導請示確認。

跟春霖的部分,這是他第一次為長片做攝影指導,以前是第二攝影為主。他效率很好,也一直跟我討論與確認攝影風格。我們不想要太多 Jump Scare,想用氛圍營造恐怖。為何不想要太多 Jump Scare,因為我喜歡跟參考的恐怖片是像《牠》(It,2017)跟《逃出絕命鎮》(Get Out,2017),這些作品都受到《鬼店》(The Shining,1980)啟發,會要演員站在一個讓你覺得最恐怖的構圖之中,讓你有記憶點,不像《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1999)之後那種「手持恐怖片」。雖然我們預算要做到《鬼店》那種大場景很難,但就盡量做,希望每個畫面你突然 pause,不會是模糊或閃動,而是隨時做好精準構圖。

為了達到這種風格,我就要跟演員說,我不會用太多剪輯,所以你的表演很重要。這當然也很挑戰攝影,春霖在開拍前,不斷訓練三軸穩定器操作,因此完成很多蠻棒的比較一鏡到底式的畫面。


(圖/《化劫》劇照;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哪一個是你最喜歡的畫面?

施:我最喜歡是阿原(張豐豪飾演)把自己身體折進櫃子那幕,表演跟攝影都好。演員本身有舞蹈基礎,但還是很難。因為動作是慢的、不快,那空間又小,而且幾乎沒有發抖,很穩定地進去。滾出來那幕也很難,他先在裡面做好倒立動作,等機關把門彈開後再掉出來。進去一鏡部分拍了五、六次有。出來比較少,是雙機拍攝,一機在裡面,一機在外面,應該是兩個 take 拍完,也怕他受傷。

——臺灣這波本土恐怖片大約從 2015 年起,已經累積蠻多作品。最後想請問導演,你有國外製作經驗,覺得這波恐怖片在國際市場上會有什麼特色嗎?

施:我們的民俗文化是國外沒看過的,有很多儀式、禁忌跟咒語,對國際市場有吸引力,這是文化實力,不是靠特效、預算打造出來。就拿拜拜這件事來說,我們燒香、燒金紙、跟神明講話,其實跟西洋宗教的跟神明講話很不一樣。我們每燒一次金紙、每做一次法會,都像在跟神明交換條件,是「我真的在求祢喔,祢真的要幫我」;不像西方祈禱是「請祢幫我度過難關,但我還是會靠自己」。還有像是風水、八字、算命、收驚、遶境等,都是國際觀眾比較少見到。我甚至覺得東南亞的禁忌都沒有台灣這麼多元,沒有人會像臺灣把葬禮做得那麼浮誇。臺灣的神與鬼也非常多,還有很多題材可以開發。

.封面照片:《化劫》導演施文翰;台北双喜電影提供

謝佳錦

電影文字工,曾任《放映週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