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就像進入一棟美術館看動畫:專訪《繼園臺七號》動畫導演謝文明

720
2022-09-26
  • 採訪
    陳沛妤
  • 陳沛妤

編按:2019 年,楊凡導演動畫作品《繼園臺七號》在威尼斯影展世界首映,其中,臺灣動畫導演謝文明參與電影製作中多項重要工作。2022 年,《繼園臺七號》獲選為臺中國際動畫影展開幕片,楊凡與謝文明亦在臺中聚首,帶著作品與觀眾見面。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動畫導演謝文明,請他暢談與楊凡導演的合作經驗,與《繼園臺七號》在創作上的點點滴滴。

※※

多年前,《繼園臺七號》海選兩岸三地的動畫師時,謝文明憑藉台北電影節片頭動畫被楊凡導演相中而雀屏中選。當年,謝文明因《禮物》(2013)獲獎,台北電影節便順勢邀請他製作短片。為了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片頭,他決定用最簡約的意象,運用黑白光影來呈現一位男子站在高山上,手拿 16 毫米攝影機正在拍攝心中的女神,女神頭上飛出許多蝴蝶,鏡頭最後推進了女神眼中的電影世界。作品中的獨特的影像風格使他開啟了《繼園臺七號》的動畫工作。

楊凡是謝文明心中的電影大師。謝文明認為,多數人看楊凡作品,從早期的浪漫唯美到後來的大膽異色,都具有獨特的創作風格,但是,他更看出楊凡非常用心以自己的方式詮釋電影。這樣的特質相當吸引謝文明,也讓他發現彼此有相似的共鳴。謝文明認為,楊凡早期的作品,放到現在來看仍能帶來不同的啟發,並特別推薦《妖街皇后》(1995),驚訝於怎麼敢寫出這麼先進的故事與對白。謝文明提出,楊凡有一雙獨特的眼睛,能選出好東西,例如《美少年之戀》(1998)的吳彥祖,以及《流金歲月》(1988)的張曼玉與鍾楚紅,都為電影留下最美的樣子,就像鑑賞藝術品一般,具有不凡品味。

將歷史及美學透過動畫再現

《繼園臺七號》共有 700 多顆鏡頭,導演楊凡要求每一顆都要畫得很細緻,身為美術與動畫設計的謝文明,也因此堅持要細膩地表達分鏡,他認為,描繪越詳細,越能讓楊凡清楚想像完成後的感覺。例如,開場的電車戲,便帶領觀眾感受老香港的環境與氛圍,女主角都還沒能出場,對楊凡來說,用比較多的篇幅來描繪這部時代感濃厚的電影是必要的,以香港電車的叮叮車為主要發想,從中勾勒出當年老香港中平民百姓與富裕生活交替的光景,如麵攤、涼茶攤等,之後再將故事帶到主角家。


(圖/《繼園臺七號》劇照;花生映社提供)


(圖/《繼園臺七號》劇照;花生映社提供)


(圖/《繼園臺七號》劇照;花生映社提供)

最初進行動作設計時,兩人也耗費許多時間調適電影運鏡與動畫運鏡的磨合過程。當初,工作團隊先請演員演出,再依樣描繪動畫,卻發現效果不如預期,缺乏動畫中的想像空間。後來,則研究出以 3D 動畫軟體先製作好基本的演員樣貌與動作建模,讓楊凡先確認動畫動作的要求之後,動畫師再按照確認過的內容製作手繪動畫,此方式節省許多時間。謝文明認為,動畫製作時程效率很關鍵,能找出一套讓大家快速溝通的模式很重要,且這部片的人物設計偏向寫實,如果有畫不準的造型,就會嚴重變形,3D建模也克服了這項難關。

在繪畫與視覺呈現的美術風格上,為了打造出屬於本片的美學風格,參考許多經典藝術家,例如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的畫風,將沒標準的透視特點,較為隨興地應用在《繼園臺七號》中的每一幕背景上。沒有標準透視的風格創造出獨特的層次效果,也能帶入東方繪畫的意境。另一種特殊的繪畫風格,來自描繪在宣紙上的鉛筆素描,用鉛筆來描繪所有物件,可以把斑駁的肌理與 60 年代的老香港呈現出來,謝文明一直以來都用鉛筆創作,目的是希望可以讓動畫多一點手工質感,而所有街道上的招牌都是個別仔細研究過,沒有重複的樣式。另一個較為特殊的藝術創作技法,是暴動戲的情節,還特別製作木版畫,此外也有普普藝術、油畫、插畫風格等等。一般來說,動畫製作不敢將所有風格都包含在一起,但是,謝文明很佩服楊凡的想法,不侷限自己的創意,很多事情只要勇敢去嘗試,沒有什麼不可以。


(圖/《繼園臺七號》工作圖稿;花生映社提供)


(圖/《繼園臺七號》工作圖稿;花生映社提供)

獻給香港與電影史的情書

本片的配音眾星雲集,謝文明坦言,楊凡一開始並非設定要以大明星來配音,後來楊凡邀請張艾嘉配西蒙女士的一句話,她覺得只配一句太可惜了,希望可以有多一點表演的可能性,便成為女主角的配音,其他角色也隨之邀請重量級明星與導演來搭配演出,是整部影片在製作過程中很重要的調性轉折,也替影片加分不少。旁白的聲音是由楊凡本人配音的,也出於本片是他想要獻給香港的一份禮物。

與導演楊凡及另一位動畫導演張鋼的合作過程中,謝文明負責前期動態腳本、美術設計、人物造型、背景設計等等,再由張鋼與他的團隊合力完成龐大的中期製作。片中一位討喜的角色梅太太的靈感原型其實是參考楊凡本人,代表性的造型是手上的大鑽戒,梅太太脖子上的珍珠項鍊原本設計是純白色,楊凡認為應該帶點黃色,呈現出這位曾經的名伶如今幾經波折的落魄寓意,人老珠黃了,突顯出楊凡對各種細節的要求下,兩人的琢磨成果。初步設定好之後,會製作一個粗略的動態腳本,讓大家想像電影完成之後的樣貌,以簡單的黑白線條加上基本配樂,再將這個動態腳本交由北京的張鋼所屬的動畫公司進行製作。謝文明認為,未來的動畫產業若能以兩岸三地合作方式發展,會是很好的前景。


(圖/《繼園臺七號》劇中誇張妖艷的角色梅太太;花生映社提供)

謝文明跟楊凡,都希望這部電影的鏡頭要沉穩,不用太花俏的攝影機運動,希望觀眾靜靜享受並看它樸實的美。由於兩人都喜歡希區考克,作品中有許多向經典電影鏡頭致敬的場景,例如,開頭的洗澡片段參考《驚魂記》(Psycho,1960)、男女主角在和平紀念碑接吻參考《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40)等。此外,謝文明也從楊凡過去的電影作品中擷取靈感,例如許多回頭的畫面是回想自《美少年之戀》(1998)中的吳彥祖。又如女兒那天痛徹心扉打開電影院的那扇門,一道光迎接她,以一個常見的老鏡頭,讓觀眾感受到平實的美學。還有其他歪歪斜斜的構圖,打破水平面的方式,是為了製造出另一種空間感,無論是房子或是許多線條,運用歪斜感來製造出手繪的拙味,而不是拍照後製或電腦繪畫,就是要純粹去享受繪畫的美。

一般情況,在看電影總會跟著故事裡的主角發展劇情,謝文明希望《繼園臺七號》讓觀眾跟隨片中的三角戀之外,還要去感受這部電影如何編排龐大的架構,戲中更安插了三部老電影,照映著現實中三位角色之間的愛。或許觀眾會認為,這部片跟自己習慣的電影敘事不同,但他希望本片的獨特性,能帶給觀眾更多刺激與衝擊。呈現出如同觀看繪畫的感覺,靜心品味每一個畫面所呈現出的不同美學,享受每一幅畫所帶來的感動,就像走進一棟美術館。

將對世界的觀察融入自己的作品

謝文明與楊凡,兩人都喜歡動物,《繼園臺七號》中也有許多用動物來隱喻人物個性的場景。謝文明認為小動物的靈性可以映襯主角,例如名貴的貓,象徵梅太太的身分地位,或是貓咪舔男主角的身體、妙玉被蛇纏繞等畫面,可以開啟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他也經常將爬蟲類動物置入片中,做為自己的記號,例如片中出現的彩色石龍子,就是謝文明認為很美的動物。


(圖/《螳螂》前導海報;謝文明提供)

完成《繼園臺七號》之後,喜愛昆蟲動物的謝文明,最新創作將以螳螂為主要的視覺與故事主軸,《螳螂》是與編劇詹傑合作的最新作品,謝文明期待在每一部片都玩不一樣的手法,過去自己的作品太多黑白,本片希望可以玩味色彩,藉此提升自己的色彩元素。故事講述一位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將靈魂賣給魔鬼,在風花雪月的世界裡發生許多恐怖的事,主要調性以奢華的臺灣味為主,謝文明說他一直很想做酒家女的故事,總覺得她們的身上充滿故事,有著各種無奈,自己特別喜歡母親這個角色,過去作品中也常常出現,他認為母親總是會無私地愛小孩與家庭,但還是以自己的恐怖片風格來表現此故事。小時候住在新竹鄉間的他,常常接觸到動物與昆蟲,自然而然喜歡將這些元素置入作品中。而螳螂在交配過程中,雌性會吃掉雄性的行為,他形容像是「快樂與痛苦在一線之間」,這種感覺與自己作品的調性很合。

此種對於衝突感的認同,也是謝文明與楊凡能順利合作的默契。不同於許多動畫總是帶著觀眾一起冒險,《繼園臺七號》所呈現出對世界與人性的另類觀察,顛覆觀眾對傳統動畫或劇情片的觀影習慣與認知,更隱藏許多電影、歷史與文化的密碼在其中,讓觀眾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領悟,就像帶領我們進入一棟集合電影史、藝術史與歷史的流動美術館中,即便題材本身讓人感到重重的提起了某段往事,卻能讓觀眾輕柔地乘著影像悠遊在美的世界旅程中,如癡如醉地享受其中爆發的想像力。

.封面照片:《繼園臺七號》導演楊凡、動畫導演謝文明合影;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陳沛妤

現為獨立藝文工作者,觸及藝評、攝影、藝術行政等相關執掌,興趣廣泛海納科技藝術、影像藝術、萬物有靈、動植物與人的關係等,希望可藉此探索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的未知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