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在2012世界電影的尖端
專訪金馬影展部總監陳俊蓉、副總監陳曉珮
影迷一年一度朝聖、素有「大拜拜」之暱稱的台北金馬影展,即將在11/9隆重登場,過去國際各大影展的亮點、名家新作、經典修復,通通在此時凝聚於秋季的台北,爆發出一場璀璨的世界電影嘉年華。然而滿桌山珍海味該如何擺盤,才能讓不同族群的影迷各取所需?規畫各單元時,如何要突顯熱門主打,勾動觀眾的觀影欲望,卻又不致讓陣容顯得紛雜、焦點渙散?都是門不小的學問。
相較於台北電影節的城市主題、高雄電影節的奇幻/非主流特色,金馬沒有主題式策展的包袱,但除了每年必備的焦點影人專題、星光熠熠的名家饗宴,過去五年也逐漸發展出備受年輕族群喜愛的「次文化」品牌,持續策畫探討同志議題的「性別越界」;邪典、血腥氣味瀰漫的「午夜禁地」等單元,並善用流行音樂、傳奇人物紀事的新穎思考軸線,來活化紀錄片的市場能見度。
有別於去年細緻的主題式片單,今年金馬影展改採地域式的架構,帶領影迷飽覽全球視野,將五大洲的風俗民情與美學特色盡收眼底;另一方面,也持續深耕次文化類型的特色片單與各種週邊講堂、活動,讓不同世代與習性的影迷,都能夠在參與這場大拜拜饗宴中「玩透透、吃夠夠」。
本期《放映週報》特別專訪影展部總監陳俊蓉、副總監陳曉珮,請兩人暢談今年「影迷嘉年華」、「次文化派對」等重點單元中的精彩影片。除此之外,今年光點華山電影館的首度啟用、數位放映的潮流,又對映演規劃與作業上造成什麼影響?也請聽兩位總監娓娓道來。
請問今年選片時參加了哪些國際影展? 有沒有觀察到一些比較特殊的策展方式?在「影迷嘉年華」單元的策劃上,今年似乎是循影片的地域性作為主題?
陳俊蓉(以下簡稱俊):今年我們去參與了柏林、鹿特丹、坎城和富川奇幻影展。我們每年都會對策展方向做些許調整,希望藉由適度的主題包裝向觀眾介紹影片,輔助他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電影類型,但同時又擔心去細分主題單元,有時可能會誤導觀眾,將他們限制在我們所設定的框架內。
今年我們觀察到鹿特丹影展的策展方向其實就非常廣泛,它們只有分成三個大單元:「Bright Future」涵蓋新導演抑或是拍攝手法新穎的片子,「Spectrum」則選錄大師級或是成熟個人風格的作品,另外還有包含數個特殊子專題的「Signals」單元。
前陣子的倫敦電影節則採用了很特別的主題來架構影展,例如愛(Love)、大膽(Dare)、笑(Laugh)、旅程(Journey)、家庭(Family)等大方向的題目,這些都呈現了策展方式的多元性。因此我們也開始思考要如何幫觀眾分類,卻又不讓他們受到我們主觀的干擾,今年除了一些特殊的議題性單元之外,「影迷嘉年華」部分僅用地區性的方式整理今年的影壇新片,希望給觀眾一個全球性的觀影視野。
「亞洲爭鳴」單元除了過去觀眾熟悉的日韓、寶萊塢影片,選錄了一部非常特別的北韓片《小金同志想要飛》,這個封閉的極權國度,卻與英國及比利時導演合拍了這部輕鬆的喜劇,可否多談談本片的內容,是否了解它背後製作的源起?
俊:《小金同志想要飛》是多倫多影展的參展片之一,據說是第一部北韓政府認可讓外國導演到當地拍攝的電影,北韓社會有著固定的階級制度,故事是關於一位礦工階級的女孩,夢想能成為馬戲團的空中飛人,但她必須克服自己的懼高症,並且跨越身分地位的藩籬,才能實現夢想。這部是非常勵志的喜劇,看得出些許北韓政府的政宣面向,儘管電影語言老派,但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十分有趣。
國內除了今年光點的「阿拉伯影展」曾選入部分埃及、摩洛哥等北非電影,非洲電影在國內過去其他影展非常罕見,可否談談「非洲心聲」這個單元?
俊:其實這次非洲片很多不完全出產自非洲,像《愛在戰火迷亂時》其實是加拿大出品、越南裔導演金努葉(Kim Nguyen)拍攝的片子,而《方舟上的夢想家》則是法國出資、塞內加爾導演拍攝的電影,但它們基本上都真實呈現了非洲的生活現況。這些電影在台灣非常難得一見,如果影展沒有邀請,觀眾可能就沒機會看到這些不同於歐美或日韓的電影。
今年選錄的非洲電影其實都通俗易懂、毫不艱澀,而且看得到不同於歐美電影的說故事方式,我個人就非常喜歡《愛在戰火迷亂時》,它非常好看、毫不無聊,我只看了前十分鐘就完全融入這個神奇的故事裡,一點都不在意影片中有著不熟悉的語言或陌生的異國場景,此外,它的音樂為影片增添強烈的節奏感,影像用色大膽鮮豔,敘事手法有別於我們過去熟知的西方電影。
▲「非洲心聲」單元《愛在戰火迷亂時》劇照
另一部《方舟上的夢想家》則是關於一群有著歐洲夢的非洲青年,希望藉由偷渡來完成夢想的故事,它呈現了部分非洲青少年逐漸被西化的現狀,現今許多非洲的年青人可能也希望能夠得到一台iphone,或是開始youtube上觀賞影片,而這些西化的過程漸漸衝擊、挑戰到當地的傳統文化或價值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以非洲人的視角來述說故事,而非採用外國人或第一世界的觀點。以前台灣較常看到的北非電影,通常都有法國等歐洲國家資助,呈現的樣貌容易偏向於由上而下、以歐洲大國的角度看殖民地的狀況,或者經常隱含一種具有同情心的氛圍來呈現非洲的故事。但這次參展的幾部電影,都是屬於非洲當地人對自己的國家所做的觀察,是一種由內而外所發出的聲音。
陳曉珮(以下簡稱曉):我也有看《愛在戰火迷亂時》,裡頭呈現了非洲當地軍閥鬥爭、童兵問題,影片開頭就是女主角一家人被叛軍屠殺的慘烈場面,她自己則被迫加入軍隊,不僅慘遭強暴,還必須為仇人工作。令人意外的是,女孩似乎有著預知戰事的特殊能力,因此被軍隊頭目庇護,造就她驚人的命運。飾演女主角的是年僅14歲的剛果女孩,她以出色的表演勇奪今年的柏林影后。
在「拉丁狂熱」單元裡,有觀察到哪些拉丁美洲電影的特殊樣貌?拉美的電影經常被認為有著魔幻寫實的風格,今年的幾部片子是否也包含了這樣的元素?
俊:像《No》的智利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過去曾拍攝國內影展引介過的《週末魘狂熱》、《命運解剖師》,已經發展出非常獨特的個人風格,他擅長利用粗糙的影像描繪社會現實,在《No》這部片中他也用這種方式來銜接一些歷史畫面。
今年的片單中,拉丁美洲電影的確還是有很多保有魔幻寫實風格的作品,在這些作品鋪陳故事的過程,常常可以觀察到一些充滿詩意、奇幻或神秘的畫面,但拉美片在寫實的部分又非常真實,例如《愛不宜遲》就用了極為寫實的手法呈現烏拉圭底層人民的生活困境。也許曉珮可以來為我們講述一下這部電影的內容。
曉:《愛不宜遲》是我在柏林影展看到的片子,內容講述一名單親媽媽要照顧三個孩子及失智的爸爸,同時又必須到工廠當女工賺取生活費,鏡頭一步步緊跟著她,呈現她極度困苦的生活狀況,故事非常扣人心弦。當看到她每天辛苦工作後,下班還必須在外奔波尋找失智的父親,這樣一點一滴的重擔累積起來,觀眾也不由得深刻感受到女主角的無奈、難以承受,卻又不得不做的心情。
俊:沒錯,這部片前面的故事鋪陳,讓觀眾對她的困境能完全感同身受,隨著劇情推進,她最後做了一個讓外人很容易就下道德判斷的決定,但奇妙的是你卻完全無法怪罪她,甚至會同情她、以及整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談到南美電影,可否請妳順便介紹在墨西哥當代最具爭議與話題性的導演雷卡達斯(Carlos Reygadas),與他的新作《舐夢人》?
俊:我對《舐夢人》這部電影的解讀是:不要想試著找到它的邏輯性。導演卡達斯曾在某場座談表示,整部片其實就是一場夢,當你試著回想自己的夢境時,常常也無法釐清為什麼它會東跳一段、西跳一段,但你仍然可以理解夢裡的情境。這部片的敘事不是順敘、倒敘或是交叉敘事,而是全部打亂、混在一起的。就算你找不到故事的邏輯,還是可以清楚感受到每個段落中強烈的衝突與真實情感,觀影時的衝擊性很強
這部片對我而言非常有趣,居然有人可以這樣說故事、拍電影。今年很多影評人在坎城看完這部片後非常不悅,我猜他們是被挑釁到了,因為連身為資深影評、媒體人的他們,居然也會有看不懂的電影,雷卡達斯也因此被批評為驕傲的導演,只用讓自己高興的方式說故事,卻不在乎觀眾是否能夠理解。但我認為他創造了一種非常新穎、特殊的電影形式。
「焦點影人」專題裡的菲律賓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從《情欲按摩院》開始就一直受到金馬影展的持續關注,三年前他以《男孩看見血地獄》獲得坎城最佳導演,今年的兩部作品也接連入圍柏林、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單元。可否介紹一下他的電影為何會受到世界影壇矚目? 今年的新作又有何特殊之處?
俊:曼多薩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導演,他常被影評比擬為菲律賓「狂野版」的蔡明亮,兩人相似之處在於拍片時並不刻意討好觀眾,純粹表達自己想說的故事。曼多薩經常赤裸裸地真實呈現菲律賓的生活狀況或是情感衝突,敘事手法也不同於歐美觀眾習慣的電影語言,因此能夠給予他們一種新鮮感或文化衝擊。
而曼多薩今年入選柏林影展的《人質》及威尼斯影展的《出讓丈夫的女人》,一樣是呈現了他最擅長掌握的堅強女性形象,兩部片女主角分別面對了被綁架、在殘酷大自然裡掙扎求生的壓力,以及為了讓深愛丈夫能傳宗接代的艱難抉擇,無論是出入國際政治舞台的場景,或是夫妻之間的親密私領域,曼多薩總能將人性上的「受折磨」演繹得絲絲入扣。
今年的閉幕片《花都魅影》也是坎城影展很受矚目的電影,它是法國導演卡霍睽違13年的復出長片,十年前他因台北電影節來台,為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也特別邀請他來台,並舉辦了導演講堂的活動。可否簡單介紹一下這部片子?
俊:《花都魅影》其實跟《舐夢人》一樣都充滿著神秘的符碼,但對於觀眾而言,它比《舐夢人》來得好懂,而且有趣的是,大家可以找到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它其實很適合在影展放映,每個影迷看完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詮釋,並且互相討論。
▲今年備受矚目的閉幕片《花都魅影》,導演李歐卡霍也將來台出席講座
《花》的故事非常有趣、哲學性很強,表達了人類身處在科技世代的反思與反省,而且和卡霍之前的作品有著不同的風貌。他以前的導演風格比較像是創作潑墨畫,有著非常隨興的神采,但《花》是非常工整、經過精心設計的電影,每一個段落都有著完美的操控,以及強烈而迥異的風格,觀影過程中你可能會產生疑惑、一頭霧水,但總是會有某幾段能夠打動你。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卡霍的野心大作,幾乎意味著他想藉由此片宣告:「我什麼都可以拍!」。雖然卡霍的野心很大,但全片卻不會因此顯得千瘡百孔、力有未逮,反而執行得非常完美,這樣充滿企圖心的回歸影壇大作,在坎城影展上卻沒有拿到任何獎項,我們也覺得非常惋惜。
今年邀約卡霍來台的過程是否順利?
俊:意外的非常順利,十年前因台北電影節的來訪,應該有讓他對台灣留下好印象,今年台北金馬影展其實和香港亞洲電影節同時邀約卡霍導演,但他先答應了我們的邀請,我自己也覺得蠻驚訝的!今年在坎城看到他本人,感覺變得沉穩許多,有別於過去不羈的痞子形象(笑),我們非常期待他這次參展時,會用怎樣的方式來解釋他的新作,因為他常會講出一番非常有玄機、哲理的言論。
今年下半年的幾個大型影展,似乎都很強調和社會議題的連結性,例如高雄電影節有綠色短片競賽、311震災專題;而CNEX、女性影展也有類似探討轉型正義等公民議題,金馬今年在這部分比較明顯的是在「性別越界」單元,談到了老年同志、同志成家等議題;還特別舉辦講堂讓《在愛裡》導演王沛智與苦勞網記者對談,剛好搭上了近日的同志伴侶權益立法的聲浪,這部分是有意識的選擇嗎?
俊:以前大家想到「性別越界」單元時,都會預設裡面的作品主打養眼的年輕男女演員,偏向同志約會電影的類型,但性別認同的論述對大眾而言已不陌生,也漸漸不是大家的關注所在,其他的社會性議題相對會突顯出來。
今年的片單中,《雙面勞倫斯》跟《無條件為你》包含了一些複雜的性別認同問題,但它們也都不是那種傳統二元角色選擇的同志電影,《雙面勞倫斯》的內容是關於一對男女朋友,他們在一起十年後,有一天男孩勞倫斯對女友說他想要變性,但就算變成了女生,他也還是會一直愛她,因此女友便接受並支持勞倫斯的決定,然而外界異樣的眼光讓她們的感情產生變化而導致分手,但就算分開了,兩人之間仍有很深的愛恨糾葛。另一部《無條件為你》也有類似狀況,劇情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弟愛上同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愛的則是雙胞胎中的弟弟,然而奇妙的是,他卻希望弟弟以姐姐的樣貌與他交往。這兩部電影的複雜性別認同,衍生出強烈的戲劇性與愛情難題。
▲「性別越界」單元《雙面勞倫斯》探討了複雜的性別認同
「性別越界」中的其他作品,則把較嚴肅、深層的主題包覆在好看易懂的情節之中,像《彩虹保衛隊》就包含了內戰和恐同等議題,內容是關於幾個很man的黑道大哥,因為某些因素,必須護衛塞爾維亞的第一場同志大遊行,過程中,他們的心態也從恐同,慢慢轉變為認同這些可愛的同志朋友們。
另一部《拉拉手,到白首》則關於兩位相戀多年的老阿嬤,她們對各自的家庭都隱瞞著這段戀情,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方被送入療養院居住,她的愛人便決定把她偷渡出來,並一起私奔到加拿大去合法結婚。透過喜劇的設定,這部電影討論了老年同志的處境與同志婚姻合法化的議題。
其他影片像王沛智導演的《在愛裡》,關注的就是同志的孩童扶養權,其所延伸出的弦外之音不僅關乎同志,更讓大家重新思考家庭的核心意義,有點類似國片《女朋友。男朋友》所討論的:如果沒有血親關係,是否可以算是家人?另外「影迷嘉年華」專題裡有一部《當我們同住在一起》,內容是關於幾個老人將一位好友從療養院偷渡出來後,決定共組一個新家庭、一起生活的故事。它也是在討論家庭形式的概念,到底在法律定義之外的家庭能不能成立?有愛作為基礎是否才是家庭最核心的價值?
▲影片《在愛裡》討論同志親權議題,導演王沛志將出席影展講座
邀請這些影片都是有意識的選擇,我當初會投入影展,一開始是想滿足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但除了異國情調之外,也漸漸希望能看到不同於主流生活、身處於社會角落的人事物。來參與金馬影展的許多朋友都是有能力、資源去改變社會現況的人,透過放映電影的軟性方式,讓大家了解、關注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進而產生同理心,其實是很有意義的事。
近年高雄電影節經常和金馬「撞片」,例如今年的《舐夢人》與《三傻限屎專送》等片,兩個影展不僅時間近,而且近年雄影也選入越來越多國際影展熱門片與大師作品,像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雷卡達斯等,妳怎樣看待南北兩大影展之間的競合關係?彼此之間是否有協調機制?
俊:我很高興高雄能有這麼棒的影展,能把當地的觀影文化慢慢建立起來,但有時不得已的會遇到影片重疊的現實問題,我們只能盡量去協調與溝通,畢竟參展影片的全球或地區性首映,往往是奠定影展名聲的基礎。
我們希望兩個影展能歸納出不同的屬性,例如高雄電影節今年規劃了科幻的主題,我們就會盡量避開類似的題材,這其實是經過兩方策展單位協調後的共識,但難免仍會遇到幾部特別的電影,是兩邊都不希望放掉的。例如《舐夢人》,它非常具有爭議性,我很希望能讓觀眾有機會觀賞並評斷這部電影所引發的爭議,因此今年就有了這樣的破例。另外像《三傻限屎專送》,我們則將它列入為宜蘭的獨家片單,希望以此達到權衡的效果,台北的觀眾若是很有興趣,就到宜蘭觀賞這部電影,順便換工度假、觀光,這樣也很不錯!
在好萊塢的驅使下,過去一、兩年影廳數位化的速度遽增,35mm膠卷式微,連影展也不例外,今年有相當高比例是採用DCP放映,過去各國際影展可能要搶拷貝的檔期,DCP的盛行對於影展邀片作業上是否發生影響?你對這個轉變樂見其成嗎?
俊:我個人對數位化的洪流其實有著複雜的情感,就像是面對mp3和唱片一般難以抉擇。對於影展工作而言,數位化帶來的最大便利是其輕便性,從動輒一部片20公斤的笨重膠卷,到現在只需要一份硬碟,運費成本的大幅降低及搬運移動容易,是最顯著的變化,跟其它國際影展爭奪拷貝的狀況,確實也因此有了改善。而在放映上,不需一本一本的接片,並檢查膠卷的每一個狀況,對於放映師來說是一大福音。但是,基於版權安全而鎖KDM的數位拷貝,必須要針對各放映影廳做解碼動作,也因此衍生出一些前期的複雜作業。
35mm膠卷放映時的機器運轉聲、螢幕右上角的分本記號及畫面上如「下雨」般的刮痕,對老影迷來說似乎都是觀影經驗裡不可分離的部份,數位放映的乾淨漂亮及清晰銳利,其實有時還蠻令人悵然所失,不過這純然是一種美學上的選擇。
過去台灣影展缺乏專屬且專業的映演場地,一直是被策展團隊與觀眾所詬病的一點,今年光點華山電影館的開幕,是否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俊:華山其實提供了另一種型態的場地,場地雖然較小,但放映設備充足並且比較適合影展,是個蠻適合長期經營的空間,但對影展而言,大型的放映廳仍然非常缺乏,這是一直以來都難以解決的問題。
曉:一般商業戲院的影廳,很多都已經數位化,淘汰掉35mm的放映設備,或是只有較新型的大盤式放映機,但影展某些老片的拷貝需要使用雙機式放映,這種機器目前在一般戲院幾乎找不到,只有在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等戲院,才有備齊這樣的設備。而華山的放映廳外面有長廊和露天空間,適合舉辦展覽或簽名會之類的活動。
俊:現在的電影院通常都是影城式的,而影城的腹地都會連著百貨公司,所以可能都不是理想的影展場地,因為觀眾無法自由的聚集在一處討論剛剛看完的電影,而這樣討論的氣氛也很容易被沖散,光點華山的腹地則能提供影迷們交流、舉辦活動的空間。
2012「金馬大拜拜,週報來點菜」之主題推薦片單
《放映週報》每年都會請策展單位提供推薦影片,但今年週報不再請策展人主動提供私房片單,而改採「點菜」形式,讓兩位總監依據不同主題推薦心中的首選好片,希望能讓讀者們依個人需求與偏好按圖索驥,不用望著包羅萬象的片單心猿意馬,也不用邊看影展邊騎驢找馬,錯失第一時間看到愛片的搶票機會。
接著就讓影展部總監、副總監兩位伯樂來為大家指點迷津,到底哪部影片才會是她們眼中的「千里馬」呢?
● 旋轉木馬:適合大人帶小孩同樂的兒童電影
熊熊遇見小小鼠(Ernest & Celestine/法國)
大家總覺得影展要走文青或麻辣路線,讓爸媽不知道如何帶小孩子進戲院看,但今年其實有幾部影片很適合父母帶孩子闔家觀賞。
在坎城看到這部片時令人驚豔,身後的許多觀眾是幼稚園小朋友,觀影時都笑得好開心,即便你聽不懂法文、沒有字幕也能夠享受這個故事。它用毫不說教的方式,傳達了重要的人生價值,兩位主角分別是熊與老鼠,但他們不在乎世人眼光、跨越種族偏見,因而找到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如果孩子看了能進而被潛移默化,會是很動人的一件事。
風箏孩子王(Gattu/印度)
《風箏孩子王》雖然是印度片,但並非傳統的寶萊塢歌舞片,故事描述一個愛「鬥風箏」的貧窮街童,千方百計想假扮學生,潛入學校去鬥垮天空中的那只魔王風箏。影片中可以看到印度許多經濟弱勢的孩童無法就學的現況,兒童觀眾就算不了解影片的社會背景,仍能從中學習主角敢於突破現狀的勇氣。
麥兜‧噹噹伴我心(McDull: The Pork of Music/香港)
《麥兜》第五集描述春田花花幼稚園面臨倒閉危機,麥兜和同學們組成雜牌軍合唱團,儘管歌藝不佳,純真的歌聲依然感動人心,撫平了香港人心惶惶的社會氛圍,最後還獲邀擔任劉德華演唱會的合音嘉賓!本集《麥兜》依然具備香港在地色彩,用可愛的筆觸描寫香港面臨的現實處境。
● 潛力黑馬:名氣不大、易被忽略,但其實非常好看的電影
命運談判局(A Hijacking/丹麥)
本片以索馬利亞海盜挾持丹麥貨船員工的故事為引,鉅細靡遺描寫貨運公司總裁和海盜的談判過程,本片編劇很強,透過敘事觀點的切換,鋪陳兩方人馬心理狀態的演變,並演繹許多高段的心理戰術,例如海盜先軟化、鬆懈人質的心防,讓他們與家屬通話時再予以致命的一擊,讓人質在電話上崩潰,另一頭的親人自然心急如焚,願意答應對方開出的條件。此外,本片也有許多實用的殺價和談判技巧,影展內部在邀片、談版權費時也常常要殺價,所以連影展人員看了都獲益良多(笑)。
歃雪為盟(Into the White/挪威、瑞典)
本片改編歐戰時的真人真事,描述德、英兩方空軍的飛行員共同被困在冰天雪地中的小木屋,有趣的是,兩方明明同樣身處困境,先到小木屋的一方卻聲稱對方是戰俘;而另一方也不甘示弱,引用日內瓦公約,要求對方提供糧食等人道待遇,兩方人馬不斷較勁,最後患難見真情,在不可思議的情境下攜手共度難關,培養出刻骨銘心的兄弟情誼。英、德兩方演員分別有《哈利波特》的榮恩和《為愛朗讀》的男主角,喜歡兩人的影迷不可錯過。
● 識途老馬:值得推薦的影壇大師新作
天使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英、法、義、比利時)
應該沒有人會不喜歡肯洛區的《天使威士忌》,本片以一群蘇格蘭底層小混混為主角,當他們被判社區服務、被帶到威士忌酒廠參觀時,意外發現其中一名男生很有品酒天分,四名小混混為求鹹魚翻身,決定去將裡頭一支名酒掉包,進而展開一場偷天換日的行動。觀眾能輕易認同小人物的觀點,為他們的行動叫好,而結局更隱隱嘲諷了奢華炫富的上流豪紳,喜劇中帶有批判上層階級的意味。
● 脫韁野馬:挑戰觀眾極限的瘋狂電影
開膛少女的異想世界(Excision/美國)
本片主角是一位對「解剖」異常癡迷的少女,全片充滿許多血腥幻想和驚世駭俗的美學奇觀,例如她會幻想自己浸泡在血池中、和男人作愛時噴血,甚至有許多肚破腸流的畫面,我們已經有它被列為「超限級」的心理準備。
● 聲色犬馬:最讓人臉紅心跳的電影
婊妹Online(King Kelly/美國)
全片透過iPhone視角拍攝,影片一開始呈現自戀少女凱莉在鏡頭前模仿成人網站、淫聲浪語的諸多大膽畫面,隨後又在不同人物的觀點間切換。全片以獨特的視野,捕捉到新世代沉溺於網路媒介科技,企圖藉其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心態。
● 牛頭馬面:地獄使者帶來的恐怖電影
一千零一魘(Horror Stories/南韓)
多段式恐怖片並不少見,但本片架構創意十足,第一段描寫殺人魔綁架少女,強迫她說恐怖故事給他聽,進而開啟一段段駭人聽聞的民間傳奇與恐怖童話。其中一段從兒童觀點出發,透過鬼影幢幢的效果,勾起人們童年時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回憶。
● 流淚叫馬麻:硬漢也會融化的催淚電影
愛不宜遲(The Delay/烏拉圭)
先前談到的烏拉圭電影《愛不宜遲》其實蠻催淚的,本片描寫社福體制的瑕疵與以及高齡化人口的社會負擔,女主角帶父親去老人院的過程中,作了一個令人心痛的決定,催淚力道強勁,但影片最終仍有一個還算溫暖的收尾。全片沒有真正的壞人,觀眾能深刻體會角色的道德與現實困境。
謊言的烙印(The Hunt/丹麥)
本片男主角因為幼稚園小女孩的童言童語,莫名被冠上性侵的罪名,在真相尚未釐清之前,所有大人就自詡為正義的一方,對宛若過街老鼠的男主角採取獵巫行動,本片最恐怖的地方,在於當小女孩改口之後,所有大人仍然堅持小女孩受創、男主角有罪的道德暴力。即便為萬夫所指,男主角仍選擇以不屈服的悲劇姿態,勇敢面對憤慨的小鎮群眾,催淚之餘,也適合喜歡看演員飆戲的觀眾,丹麥一哥邁茲米克森的精湛表演使他榮獲今年坎城影帝。
● 路遙知馬力:觀影宛如倒吃甘蔗、需要耐心品味的影癡型電影
安哲羅普洛斯的「沉默三部曲」(Trilogy of Silence/希臘)
《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都屬於安哲羅普洛斯的意識流電影,相較於安氏其他故事性比較濃厚的作品,這三部適合作為想要好好認識安哲羅普洛斯美學的影癡型觀眾。
● 金馬馬力夯:令人元氣十足的熱血勵志電影
戀戀大吉嶺(Barfi!/印度)、閃亮女聲(The Sapphires/澳洲)
代表印度參加奧斯卡、描寫聾啞男孩努力追愛的《戀戀大吉嶺》,還有描述澳洲原住民女子合唱團去越南勞軍、勇敢追夢的《閃亮女聲》,都是觀影過程會感到暢快無比,看完後會深受激勵、元氣百倍的熱血溫暖電影。
以上劇照引用自金馬影展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hors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