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天堂的三個人》——關於守護者、愛人與俗臘的三個故事

594
2017-03-23
去年,俄國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以《尋找天堂的三個人》(Paradise)二度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的銀獅獎座,此片以絕美的黑白攝影,描述二戰時期三個不同國籍的角色,因為不同的價值觀碰撞而成的故事。

二戰題材的故事廣泛地出現在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電影裡,其中不乏許多經典、壯闊的迷人之作。近年個人最為推崇的,當屬二戰60週年後,德國深刻反省並在2004到2005年之間拍攝製作的「終戰三部曲」《英雄教育》、《帝國毀滅》與《帝國大審判》,此系列以三個不同的角度,直視著這段慘不忍睹的歷史。而《尋找天堂的三個人》碰巧的與這三部曲,有著略為相同的觀點,同時也擁有著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獨一無二的導演視角。

《尋找天堂》中最特別的除去明暗之間極美的黑白攝影,是在每段回憶場景之間,三個角色上彷彿受審者般,面對著觀眾自白著一切的畫面。這樣的視角,讓觀眾既困惑於他們在和誰對話?又隨著劇情推敲著,猜測著這三個角色到底是在什麼時間、地點,談論著這一切。這樣的拍攝手法並不常見,在黑澤明的不朽名作《羅生門》(1950)中亦有出現類似的手法,主角直視著鏡頭談論著他們經歷的一切,導演選擇這樣的手法,不外乎是希望由觀眾來「評斷」他們的行為,他們向著鏡框外的人審視自己的行為,但又似向觀眾敘說一切。

電影開場,隨著法國警察局長的自白,在我們了解到他服膺納粹的理由,作為一位父親擔憂他的孩子,他隨著槍響悄然離場。接著登場的是俊帥的德國軍官,我們看著這位曾熱愛俄國文學的貴族男孩成長,因為戰爭與經濟不景氣,以及自己對於日耳曼民族的情操,他選擇從軍,一路高升成為軍官,被指派去處理集中營中德軍的軍紀敗壞的案子,卻在這個集中營遇到了他心裡難以忘懷的俄國夫人……。中後段的故事,多是德國軍官與俄國夫人的故事,伴隨著集中營的殘酷與過往記憶的美好,觀眾也隨著前半段的那聲槍響與多段的自白,拼湊出這幾個角色的價值觀與痛苦。

這三個角色就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理解《尋找天堂》的三個角度(儘管法國警衛的部分稍嫌雞肋了點)法國警察局長是戰爭時期的旁觀者,面對罪惡睜一隻眼閉一眼,希望能明哲保身,最後卻難逃一死、德國軍官則是參與、執行者,但就算是身為施難者,我們仍可以感受到,這個角色在善惡之間掙扎的不安與疲憊,要不然他不會在迷霧之中感受到冤魂。但為了生存,他只能隱藏這些懷疑與猶豫,直到遇到了這位俄國貴族夫人,他再次陷入強烈的矛盾之中,觀眾不難的感受到,在他因為納粹文宣鼓吹下扭曲的價值觀,他自己也發現到這件事,卻無法做出改變,無怪乎他最後做出了無法回頭的選擇,在天堂門口他了解到自己的下場,但也只能坦然面對。

最後則是在三段故事之中都出的這位俄國女貴族,她是協助者、也是受難者,這個角色代表著整個戰亂時期的良心。但導演卻絲毫沒有饒過這個角色,集中營的殘酷逼迫著她改變,從高傲一路到只想活下來,當初在法國苦心營救猶太人小孩,自己甚至因此被捕入獄,但是小孩們卻仍出現在集中營,我們看著這個角色深受折磨、身心受創,而飾演這個角色的尤莉亞維索姿卡雅(Julia Vysotskaya),也以時而內斂時而瘋狂的演出,詮釋這個頻臨崩潰邊緣的角色。

無標題

有趣的是,在歷史的大是大非已成定局的敘事框架裡面,導演選擇從人性上增加故事的層次,並且不刻意講明,例如導演隱藏了俄國女貴族在電影開頭營救猶太小孩的原因,以及到了最尾聲甚至犧牲自己,來換取他人的自由,這偉大的情操使人震撼不已,導演同樣隱藏的還有德國軍官在戰爭尾聲種種決定、行為的原因、還有法國局長偷偷幫助俄國女貴族(雖然部分上是因為色心)。這些角色看似出於直覺得行為,背後的原因或許都是不言自明的,但說起來很簡單,在那樣極端的情境下,做起來卻很難,因此看來令人特別震撼。

回到故事主題,我總覺得導演會這樣呈現這三個角色,並不是希望我們去憎恨誰,而是讓我們感受、理解這些角色,理解些個難能可貴的善意,同時最重要的在三個人之中,最後只有俄國夫人得到了鏡框外(神)的回應,我想這個暗示是非常具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