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無罪 翻轉有理— 評《女權之聲:無懼年代》與 《翻轉幸福》

542
2016-01-15

2016年元月上映的兩部以女性角色為中心的電影——《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與《翻轉幸福》(Joy),故事環繞勇於改變社會價值與個人命運的女性。不過,她們並非一開始就是搖旗吶喊、富有使命感的熱血改革者,她們都只是普通人,必須不斷妥協來符合社會定義的身份:女兒、母親、妻子、勞動者,並被迫接受不平等的角色分工,生養兒女,服侍丈夫,操持家務之外,也要外出工作分擔經濟責任。雖然內外兼顧,卻飽受剝削、貶低與歧視,被逼到最絕望的時刻,她們別無選擇,必須起身反抗。雖然只是平凡人,她們的自我覺醒與轉變卻有著巨大的穿透力,足以掀起革命,深深地影響並改變所有人的意識與生命。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是危機,也是轉機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是以1912年英國女性為爭取投票權所進行的一連串抗爭行動為背景,主要角色莫德(凱莉墨里根飾)是虛構的人物,透過她生命的巨大轉變,我們經歷了早期女權運動史。莫德和母親一樣是洗衣廠女工,四歲時母親卻因廠裡發生意外而離世,她六歲時開始兼職,一直到二十四歲結婚生子,和許多女性一樣默默地聽從命運的安排,即便必須忍耐僱主的侵犯,也從未想過她的人生會有改變的可能。事實上一開始,她也並不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比起那些出生於中上階層的家庭,在成長過程接受教育與知識的啓蒙,而無法忍受性別不平等而造成經濟與社會地位上劣勢的女性,莫德甚至沒有想過投票權對她的意義是什麼,直到驚覺到因不平等的法律規定,她連扶養自己孩子的權利都被剝奪,絕望之餘,才徹底覺醒,決心為平等與自由戰鬥。

情節安排專注在角色轉變的過程,莫德從安於現實的平凡家庭主婦,成為走上街頭流血抗爭的步兵。雖然電影根據歷史事件為故事背景,導演與編劇卻選擇用虛構的角色來再現這段歷史,不以自傳的方式敘述特定真實人物,反而更能較為概括的女性處境,包括階級與性別雙重的壓迫,並反射出時代的眾生相。比起締造這段早期女性運動歷史的代表人物,如劇中梅莉史翠普飾演女權運動的精神領袖艾米林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或是另一位爭取女性平權的關鍵人物艾米莉戴維森(Emily Davison)的壯烈事蹟,莫德所經歷與見證的是歷史的危機也是轉機,從理性訴求、街頭遊行發聲、到形成激烈抗爭的地下組織,進行絕食與暴力等激進手段,更像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生命蛻變的證明。

《翻轉幸福》——絕處逢生

同樣講述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翻轉幸福》改編自真實人物喬伊曼佳諾( Joy Mangano) 成功故事。從發明魔術拖把開始,橫掃美國電視購物台,不但是擁有一版多項專利的發明家,更是掀起了家務革命的創業家,但在那之前,她只是工作家務兩頭燒的主婦,家裡其他成員不但無法幫助她,還將自己失敗的人生加諸在喬伊身上,包括終日沈溺在肥皂劇裡的母親,表面上支持她其實卻只會扯後腿的父親,自私自利的姊姊,以及有志難伸無法面對婚姻現實的丈夫,讓疲於奔命的她一度不得不放棄自我夢想的追求。在如此的敘事表象,夢想果真只存在童話故事裡,而如果喬伊是故事裡的公主,困在生活裡的該指望誰來拯救,才能扭轉命運,走向完美結局呢?

本片雖然根據真實人物改編,但似乎電影虛構的部分大於真實許多,也因此真實究竟為何也備受關注,因為這位女創業家的崛起一直是個謎,真實的成分也始終不得而知,但或許這並不重要,因為連喬伊本人都認為真實應該就留給她與家人真實生活裡。劇本從喬伊的人生中取得靈感,試圖用電影的方式訴說一位女性從10到40歲的自我覺醒過程,表面上依循成功勵志故事的慣例,採用童話的旁白,但導演選擇以非傳統線性的敘事來呈現女主角的轉變,雖然以肥皂劇的開場設定通俗的基調,之後並將此風格化的片段不時地穿插在劇裡的現實,雖能適切呼應情節,但亦產生抽離效應,讓觀眾產生有距離的觀看意識,反思角色處境。另外,敘事時間方面,導演選擇以主角在發明神奇拖把之前,走到人生最低潮的時刻切入,並不停插敘回顧過去,讓我們看見一名女性天賦異稟的創造力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不斷被壓抑,從兒時天真的想像力,被毫不留情的破壞,到青少年時努力發揮創意,試圖發明新東西來挑戰舊觀念與方法,不但無法得到任何支持鼓勵,還遭受不被了解的失望與打擊。雖然對愛情與婚姻懷抱的希望也磨滅,但她還是不放棄發明創業的理想,期望得到家人的支持,但不久後便發現自己必須從等待別人拯救的童話想像中徹底覺醒,就像喬伊在片中所說:「你會發現真正擁有的事物,是你自己創造的。」任何人包括身邊的父母、情人或丈夫,都無法帶給你真正的自我實現。換句話說,能夠改變現況的,只有你自己。

鏡頭之外的女性自覺

在好萊塢備受矚目的新一輩女明星中,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與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的個人特質決定她們有能力擔當對抗不平等與傳統價值的女性角色。總因為直言不諱而引發爭議的珍妮佛勞倫斯,就曾經發表一篇關於好萊塢對男女演員的片酬不平等問題,而外型嬌柔的凱莉墨里根之前在《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中扮演有自殺傾向、表面看起來激烈暴走,但內在敏感脆弱的女孩。她對角色細膩詮釋試圖挑戰著剛強與柔弱的僵化定義,雖然媒體報導卻只聚焦在她的正面裸露演出。兩人最近也在共同參與好萊塢報導者的圓桌會談中,除了聊自己在這兩部電影裡的角色,也談到身為好萊塢女演員的現實處境。其他的與談人包括珍芳達、凱特布蘭琪、凱特溫斯蕾與新出爐的金球獎影后布莉拉森,還有已經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的夏綠蒂蘭普林等。她們的話題也包括身為女性在角色選擇上因為年齡與外表受到的侷限,不管如何總會被固定在某類型的角色,不僅年紀大了之後角色選擇變少,即便像是26歲的年輕女演員布莉拉森也提到,自己曾因為無法符合片廠制定角色的青春女星形象,而一度想要放棄演員生涯。

戲裡戲外,她們努力打破界限,改變既定框架,為自我發聲。不論是詮釋喬伊奪回自主權的揚眉吐氣,與激發出捍衛女權之聲的莫德,都是兩位新世代女演員自我探索、突破侷限的另一個里程。《翻轉幸福》宣傳海報的視覺捕聚焦在珍妮佛勞倫斯身上,捕捉贏得勝利的那一刻,走在大街上,她仰起頭,望著天空,臉上掛著飛行員大墨鏡,無畏地享受紛飛的雪花,背景則是朦朧的灰藍色,雖然置身夢幻式的環境,但卻沒有美麗精緻臉龐的特寫,因為墨鏡遮住大部分臉,只能看見鏡片反射出景框外的天空。不約而同地,《女權之聲:無懼年代》的結尾中女主角走出房間,融入一團柔和光芒,隱身爲歷史的背景。沒有英雄式鏡頭的收場,她們故事並沒有結束,因為革命,每一天都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