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緩慢之死:《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
《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Slow West, 2015)在今年台北電影節入選「國際新導演競賽」,當時的片名譯為《西部緩慢之死》,更貼近英文原名,對這部片的結局也做了些許預示。待片商引進並發行後取了新名字,顯然以愛情元素為導向,比起原本的「緩慢」兩字更具有一點商業的可能性。
顧雙名,思雙義,這部電影確實是給人兩大感受,一個是「緩慢」,一個是「到底愛不愛?」雖是一部西部電影,但這明顯不是約翰福特(John Ford)式的西部片,而是混類型的西部電影,實在無法一語定義。
本片是英國導演約翰麥克林(John Maclean)的首部電影長片。他在2011年執導的短片《Pitch Black Heist》曾獲得英國金像獎最佳短片的殊榮,該片找來連恩康寧漢(Liam Cunningham)和麥克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兩位實力派影星擔綱主演,後者在導演的首部短片《Man on a Motorcycle》中也是出演男主角。
《Pitch Black Heist》講述兩個職業竊賊受雇盜取保險箱,但行竊地只要有光線滲入,就會警鈴大響。但導演在短短13分鐘的篇幅底下,竟把重點放在行竊之外,而高潮的竊盜戲碼可想而知,必須在一片黑暗底下進行,觀眾亦被置身其中。最後僅靠著演員的聲音表情來呈現驚人的轉折,使人很難不為之折服。
該片獲得廣大讚譽後,約翰麥克林才投身他的首部長片製作。只是這位英國導演卻選擇從一部美國西部電影出發,與他之前的短片路數截然不同。雖然老班底麥克法斯賓達仍有出演,但男主角卻是由18歲的澳洲演員寇帝史密麥菲(Kodi Smit-McPhee)擔綱,觀者如我不免以貌取人,實在無法想像一部傳統印象的西部片竟是由這麼一個文弱書生來主演。
簡而言之,其實《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是一個蘇格蘭少年為愛走天涯的故事,故事與傳統西部片大相徑庭。出身望族的16歲少年杰(寇帝史密麥菲 飾)在家鄉深戀著農家女蘿絲(凱倫皮斯托里斯 飾),兩人關係曖昧不清。卻因一次意外害得蘿絲逃往美國西部安身,充滿悔恨的杰,於是一廂情願地帶著盲目的愛與希望前往美國找尋夢中情人。在旅程之初,不懷好意的神槍手賽勒斯(麥克法斯賓達 飾)自願擔任杰的守護人,兩人上馬踏上了這趟不歸路。
西部片(Western)作為一種經典的電影類型,與歷史片、戰爭片、懸疑片、歌舞片等片型有著顯著的差異,它幾乎是唯一強調地域性的電影類型,甚至還設有時間的框架,特別著重在19世紀後半葉或20世紀初的美國舊西部,即阿帕拉契山脈以西處。這麼一個具有特殊局限性的類型卻在20世紀叱咤風雲,一連的西部大片神話了美國前人的西部拓荒史,深刻映照美國的民族性與精神價值。
相較東部,美國西部代表一片未開化的、蠻荒的、法外的世界,但也因為它的未開化,反而充滿未知,乃至希望。蘿絲與父親逃到西部的用意有跡可循,最危險的地方也許最安全,這是最適合他們的安身之處。只是,在劇中,杰與自稱「田野工作者」的旅人韋拿相遇時,韋拿問起了關於東方的情報,杰說東部充滿了暴力與苦痛,西部則充滿希望,諷刺的是,隔天韋拿卻將杰的行囊洗劫一空,只留了顆蛋。在西部目睹一連串的俗世罪愆,甚至連在他自己也殺了人的情況之後,杰仍然不為所動,天真依舊地仰望星空。
皮膚白嫩的杰明顯不是美國傳統西部片中的男主角面相,他帶著英式茶壺和《美國西部指南》冒失地踏上目標不明的旅途。天真無知的程度儼然就是伏爾泰(Voltaire)的《憨第德》(Candide)中的同名主人翁。身為貴族奴僕的憨第德戀上了主人的女兒,並因此被逐出了城堡,隨即與哲學導師潘葛羅斯四處漂泊,見證了世上各種天災人禍,但他卻始終篤信導師所言:「這世界的一切都已是最好的安排。」
方才說到白人在西部大平原上的罪愆,其中以他們對原住民的屠殺為最,17世紀,殖民者登上美國大陸,據悉當時北美還有四百餘萬的原住民,直至印第安戰爭後,美國原住民竟只剩下十萬人口上下了。而北美原住民這也是本片所論及的一項重要主題,但卻也是處理得最為淡薄無味的一項。杰在劇初因為碰巧遇上了獵殺美國原住民的獵人而結識了賽勒斯,原住民的處境被在一場戲當中被清楚地勾勒而出。此後,我們發現遷居的蘿絲早已移情別戀(雖然她與杰之間是否算是愛情仍無法有所定論),她與當地的印第安人相戀,兩人更攜手大戰賞金獵人。但編導在此處卻透過蘿絲之口,說出了類似「之後和平降臨便會還你們公道」這樣的話,實在頗為露骨。導演與片中男主角都是英國人,他們沒有必要直接對印第安人的迫害負責,但該片卻是一個提及原住民受迫處境的故事,倒挺值得玩味。反觀,這幾年來除了《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美國主流電影少見針對原住民族群的描繪。不過,也總覺得外來者身份的約翰麥特林既有心要談,不如更著力談,如果只是蜻蜓點水,未免可惜。
另外一個遺憾則是在片末的大會戰(shoot-out)。賞金獵人紛湧至蘿絲家,冒充神父的男子開了第一槍,殺了蘿絲的父親,後頭便是無止盡的殺戮戲碼。觀眾原先對蘿絲的想像還停留在「一個溫和敦厚的農家女」,也許還有著希望她能被杰給拯救的幻想。但在這一大段戲裡,蘿絲搖身變成女中豪傑,拿起槍奮勇殺敵,槍法神準,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性別的刻板認知。類似這樣的反轉,在過往的美國西部片當中也不多見。
也是因為這麼一個大翻轉,使得電影的調性從中途一度的「緩慢」,走向一個仿昆汀式的高潮,既血腥又有著怪趣味的幽默。主要笑點有二,賞金獵人之一死在蘿絲宅外,屁股露了個大半截;被槍彈直擊心臟而浴血坐地的杰,竟被鹽罐所害,也呼應了他當下的不幸處境。由此可見,導演也許是能玩諸如此類的黑色幽默,甚至是擅長的;只是,本片前大半部劇情多半穩重,偶有輕鬆時刻,片末卻突然走向Cult片爆血漿與滑稽的路數,反而犯了調性不統合的毛病,我認為這不會是一個恰當的編排,由此也可見這位新導演的自身風格尚未完整確立。或許我們可以說,少年杰的西部探險之旅,也是從音樂人轉任電影的約翰麥克林的某種自我投射。
至於賽勒斯這個故事主述者,也有角色動機不夠清晰的問題。他的轉變無處見得,心中所想全得靠自己誦讀的旁白來補充。他稱自己獲得了杰的啟發,其實讓人不免感到有些牽強。在目睹杰的死亡之後,他說了一句作結:「他的精神是真的。」實在也有點沒頭沒腦。
讓觀眾眼睛一亮的反而是蘿絲,她的登場不僅將電影帶入高潮,即便我們對她的瞭解有限,仍不免被她那自立的神采給吸引。自認能挽救愛人的杰死了,信誓旦旦能領賞的獵人們亦全軍覆沒,他們全死在這個女孩子手裡,而此人在殺戮發生前不久還在忙著做蛋糕呢。
作為一部西部電影,《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由英國導演執導,澳洲瘦弱男孩擔綱主演,選在紐西蘭取景,在在充滿顛覆性。說起顛覆,本片從類型到性別的論述都有其顛覆意義。但顛覆不足卻又是該片的最大遺憾。就連情節的顛覆,如前述所言,都有調性矛盾的狀況,頭輕腳重。
不大「破」該如何大「立」?最後的槍林彈雨戲讓本片達到高潮,另一場夫婦搶劫的對峙戲亦有同樣的獨特神采。偏偏這也是唯二能讓觀者繃緊神經的時刻而已,其他時間,是穩重而靜謐,顧左右而言他。試圖通吃的原民與女性議題,也只有後者達陣。作為一部反類型的西部電影,新導演約翰麥克林的企圖心的確表露無遺,卻顯然仍力有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