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佔有欲》:放不掉的手

420
2013-08-12

羅馬尼亞電影《愛的佔有欲》(Child’s Pose)拿下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讓評審團主席王家衛所樂道的,不是以往金熊獎得主在作品中展現的政治批判力道,而是導演卡林彼得奈特(Calin Peter Netzer)透過獨特影像敘事手法成功呈現出一個過於滿溢而令人不安的母愛。

本片以一起車禍帶出主角母子之間的親情衝突,也間接帶出羅馬尼亞社會的貧富問題與社會弊病。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事業極為成功的室內設計師柯莉娜(盧米妮塔喬吉烏飾),她百般寵愛年過三十的獨子巴布(波格登德拉凱飾),得到的卻是愛子的惡言相向,她將兒子這些忤逆的行徑都歸咎於他的失婚女友卡門(依琳卡哥雅飾)身上,認為是這個女人帶壞了他,讓她對於兒子幾乎心死。但有天柯莉娜收到警方通知兒子駕車肇禍撞死人,護子心切的她不顧一切動用所有資源強力介入調查,甚至行賄警方和相關人證,確保愛子能全身而退。反觀兒子巴布在母親不斷下指導棋的控制下,雖然一心想脫離母親掌控,他的懦弱卻又讓自己繼續依賴母親的協助,讓人不知他何時才能脫離這樣矛盾的情結。

其實這樣的親子關係我們多少都曾經歷過,但當此般關係一路持續到了三十歲,其中必定有地方出了問題,在世界各地也屢見不鮮(例如曾在台灣引起社會公憤與仇富情緒的葉少爺事件)。上一代過度寵溺保護而不肯放手,下一代則在溫室中養成脆弱無志的性格,雖然極力想要脫離上一代的掌控,但他們在一切須為自己作主的自由空氣下卻又顯得手足無措,不得不再次躲回保護傘下。在本片設計的車禍事件下,這樣的矛盾情境突破了臨界點,使得兒子巴布瀕臨崩潰,這卻也是他突破性格的轉機。

飾演母親柯莉娜的盧米妮塔喬吉烏(Luminita Gheorghiu)曾多次飾演母親的角色,但是此片是盧氏首次以母親一角獨挑大樑,她將一位擁有強烈控制欲的母親的焦慮,以及身為社會權勢之流的霸道強勢皆詮釋的淋漓盡致。飾演兒子巴布的波格登德拉凱(Bogdan Dumitrache)曾以羅馬尼亞片《只怪太操心》(Best Intentions,2011)中的兒子一角奪得盧卡諾影帝寶座,此次再度拍攝母子親情的電影,飾演的角色和《只》中的兒子有著極大反差,巴布一面抗拒母親掌控,卻又不敢承擔責任的糾結情緒更是極難拿捏火侯,登德拉凱的拿捏頗有說服力,片尾的最後一場戲更是有高難度的演出。

兩位主要演員的精采詮釋為本片打好了基底,而讓觀眾對他們母子間矛盾緊張關係感受更為深刻的,則是導演卡林彼得奈特的運鏡。恰似高達在《斷了氣》(Breathless,1961)中使用刻意的跳接手法營造了緊迫的情緒,奈特在《愛的佔有欲》中大量使用主觀的快速橫搖鏡頭在角色對話時來回切換,以及突然拉近焦距,強力主導觀眾的視線。其手法看似人們在拍攝家庭錄影時常見的直覺拍攝方式,卻又有著激起觀眾心中的不安,營造出僵持對立的尷尬氣氛,以及凸顯母親咄咄逼人的控制欲的企圖。根據導演自己的說法,《愛的佔有欲》可說是「一部以攝影機為觀點的電影,試圖呈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感受、暗潮洶湧的衝突,以及他們絕望般地崩潰」。

雖然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奈特透過及為主動的鏡頭運動主導電影觀點,但是在最關鍵的三場戲裡,他仍選擇讓鏡頭安靜地帶觀眾直視主要角色的內心深處。透過柯莉娜和兒子女友卡門的一場長談,她深刻地意識到心目中完美的兒子在自己的過度保護下形成的懦弱和反覆無常性情。也因為這場戲,讓其後母親代替兒子出面向家屬道歉時,她的淚聲俱下看來並不是為兒子脫罪的手段,而是一個母親在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後,發自內心尋求彌補機會的哀求。而在其後,也是本片最後一場戲中,攝影機在車內以一鏡到底拍攝母親回到車上,而原本不敢下車面對家屬的巴布終於鼓起勇氣下車向對方致意,攝影機和母親則留在車內,透過後照鏡看著兒子走向家屬,他們在鏡中渺小的身影似乎象徵著孩子成年後在父母心中愈顯遙遠的身影。

《愛的佔有欲》的英文片名「Child’s Pose」原是瑜珈體位中一種模擬胎兒在母親子宮之中的動作,作為本片片名,或許可以視為這對母子矛盾情感的一種隱喻,而羅馬尼亞文片名「Pozitia Copilului」意為「孩子的位置」,看來則更貼近導演探討親子雙方面對成長時雙方關係和距離的改變的原意。不論我們長多大,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孩子,將來我們有一天也會這樣看我們的孩子,但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拿捏孩子和父母的距離,是我們都經歷過,未來也還是要重新摸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