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不哭──《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
陳坤厚是台灣影壇的重要人物,從攝影起家的他為台灣影史多部重要作品掌鏡,從商業文藝愛情片、健康寫實電影、到台灣電影新浪潮,皆是陳坤厚參與拍攝過的電影文類;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他為侯孝賢導演掌鏡,以《兒子的大玩偶》為首的一系列侯孝賢電影。除此之外在陳坤厚和侯孝賢開始合作製作商業愛情文藝片時,陳坤厚也開始嘗試擔任導演,1978年的《我踏浪而來》便是陳坤厚擔任導演兼攝影,由侯孝賢編劇的愛情喜劇。而之後在台灣新浪潮中,陳坤厚的作品《小畢的故事》更在1983年第二十屆金馬影展中奪下「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更是奠定陳坤厚導演在影壇的地位。
1989年上映的電影《魯冰花》也是台灣電影史中的一部經典作品,在國內外頻頻獲獎,主題曲傳唱多時,全都是因為電影中主角古阿天真可愛的個性,與他在這功利世界中可憐的故事,使看過的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對於這部影片的反應更使得我小時候在認知之中,以為能辦到使全國同胞一致落淚的事情只有兩件,其一就是我始終無法理解的蔣公逝世,其二就是看《魯冰花》。本片在經過許多年之後,更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在客家電視台播映,並獲得不錯的反應。而這一次,重量級的故事遇上重量級的導演,陳坤厚導演出馬再次翻拍鍾肇政所寫的《魯冰花》,並命名為《孩子的天空──新魯冰花》,擦出的火花美麗,但並沒有想像中的燦爛。
《孩子的天空》劇情走向大致上與《魯冰花》一致,只是故事內容有點更動,例如在《魯》中古阿明的母親早逝,而《孩》中的阿明則有幸能夠擁有一個三代同堂、雙親健在的家庭;而前者劇中阿明有一位姊姊,兩人互相扶持,她並在電影的最後一場戲中,有一段重要的發言,後者中的阿明沒有姊姊,而是在去世之後才有了一位妹妹,妹妹的角色重要性和前者大不相同;此外,在《魯》片中,一場肝病使阿明才要發光的人生從此變成黑白,並無情的將他帶到另一個世界,在《孩》片中的阿明則是因風寒併發急性肺炎,加上家境清貧延誤就醫而結束了他尚未開始的精采人生。從劇情設定上刻意避免使角色過度悲情化的設定,與劇中持續伴隨著觀眾的輕音樂看來,正如導演本人所表示的,這次看魯冰花,我們不需要再準備一大包面紙了。
陳坤厚在《孩子的天空》開拍之前,看到台南縣後壁鄉樹人國小美術老師吳鴻滄先生因受《魯冰花》的故事影響,而投身偏遠學校美術教育的故事,深受感動,因此將故事重心從古阿明辛苦悲慘的命運上,分出更多篇幅關注兒童美術教育與想像力培養的主題,更到後壁鄉與樹仁國小取景,使「新、舊《魯冰花》」合而為一。在取景構圖上,導演為拍攝茶園美景,還開拔至福建省武夷山拍攝,他深厚取景的功力將遠處倉窮、山稜和近處蜿蜒的茶園一口氣盡收眼底,讓觀眾見識到壯觀大器的景色,其他場景的構圖也是穩健而優美,使得每一個鏡頭都有如一幅幅精心的攝影作品,或是一張張色彩飽滿的圖畫一般,其溫暖的色調使得畫面不斷的傳達出一股溫馨的力量,而所有種種,更與故事中繪畫與美術的主題相互呼應。
雖然電影畫面賞心悅目,但是整體來說,有些地方卻可惜地沒有辦法做到盡善盡美:飾演《孩》片中美術老師陳雲天的演員陳至愷雖然外型陽光、親切、帶有藝術家氣息,但是他在劇中的肢體、口條都頗為僵硬;主要演員之間的互動默契有時也不夠自然,使得有時電影太「演」,或是故事的節奏因而被打亂。此外,角色服裝似乎也這部電影想要呈現原著故事年代時的說服力(authenticity)大減,因為本片是打著「新」魯冰花的名號,但在電影一開始並沒有透露是怎麼個「新」法──是重新編劇但依然是七0年代的魯冰花、抑或這將是個現代版的「新」《魯冰花》──觀眾並無從得知;而電影開頭幾段中,陳雲天老師與周幼婷飾演的林雪芳老師身上「潮衣舊穿」的服裝則讓人以為故事乃發生於現今時代背景下,與阿明家人身上所穿的舊式農村服裝時代感相距甚遠,容易讓觀眾對於故事時空產生混淆。
但《孩子的天空》還是讓觀眾看到導演陳坤厚訴說這個故事時,獨到的切入點。他不沿襲之前電影版本與原著的模式,刻畫主角生活的艱辛與命運叵測來賺人熱淚,而是用輕快而溫暖人心的口吻訴說這個故事,不但讓這部電影成為真正的「新魯冰花」,更凸顯了不論是劇中陳雲天老師,或是現實生活中吳鴻滄老師的美術教育理念,將他們那以快樂為學習美術目標的價值觀傳達到觀眾的心中。如同本片當古阿明的妹妹出現在片尾時,臉上掛著和阿明一樣的笑臉一般,我想導演也是希望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能夠將藝術所帶給人的快樂,繼續傳給下一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