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反省──《名模@爆料》(Rage)

232
2009-11-06

英國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是個多才多藝的怪咖。當導演之外,她還是傑出的舞者、音樂家、作家。她過去幾部劇情長片幾乎都有在台灣映演過,包括已成為女性主義電影經典的《美麗佳人歐蘭朵》、自導自演還下海跳探戈的《夢幻舞神》(The Tango Lesson)、克莉絲汀娜雷茜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縱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s),以及在2004年金馬影展放映的《Yes》,靈巧的影像運用及敘事形式總是令人印象深刻。



1949年出生於倫敦的莎莉波特,受到無政府主義者父親的影響,並經歷七零年代社會運動,對政治議題特別敏感,而這也反映在她的電影作品裡。從十四歲立志當導演,到拍出幾部受到國際好評的長片,嚴肅的主題諸如國族政治、少數族裔、性別、全球化、國際政治經濟分工等都不斷地在她的作品裡受到探討。也因此,她的電影充滿濃厚的知識份子批判氣息,感性之外還要求觀眾多動點腦筋(”a movie of the mind rather than the heart”)。



然而,如果你跟我一樣看過並且喜愛上述那些莎莉波特的電影,可能會對這部新作《名模@爆料》(Rage)皺起眉頭。「Rage」藉由一個青少年的影像訪問作業,將鏡頭大辣辣伸到時裝伸展台後方。在一週內,這名一直未現身的少年訪問了紐約時裝秀各個層面的人物,包含設計師、模特兒、秀場經理、評論家、攝影師、公關、清潔工、披薩外送小弟、保鑣、投資商、警察、廣告行銷人員等。然而,當訪問進行的同時,秀場裡卻接連發生了幾起離奇的命案,數名模特兒意外慘死鎂光燈前;除此之外,因為少年每天將訪問影像上傳網路,反倒召喚來一大群反對血汗工廠(sweat shop)的民眾在秀場外示威抗議。隨著意外事件一一出現,受訪者們有的冷眼旁觀、有的大驚失色、有的因為無心捲入而聲名大噪。



這樣的故事情節若用傳統劇本呈現,應該會變成角色繁複、場景豐富又張力十足的多線敘事電影;可是這次莎莉波特捨棄了形式化的電影語言,用極度平板、簡單的方式,彷彿舞台劇獨角戲般,沒有任何特效、道具、場景設計,僅僅讓十四名演員一個接著一個坐在攝影機前,搭配身後不斷變化色彩的屏幕,對著鏡頭說出自己與時裝秀的愛恨、解構時尚工業的運作邏輯、以及面對謀殺事件產生的情緒反應。舞台上進行中的騷動、群眾的示威則一律僅以平板的畫外音穿插呈現。



於是,我們看到裘德洛、茱蒂丹契、黛安薇斯特等演技派明星一字排開,對著鏡頭講落落長的台詞,演員之間沒有對戲、沒有剪輯、甚至沒有配樂,只有演員背景布幕不斷更換色彩,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常常會在Youtube上看到的素人自拍自訪短片呢?而且還是看一分鐘就覺得無聊的那種!莎莉波特對於時尚、廣告業的虛偽及表象化當然是猛烈批判,而她過去也常常使用演員反身面對觀眾方式讓影片多了後設、自嘲自諷的意涵(例如「Yes」裡面就安排一個女傭的角色)。但《名模@爆料》將這種表現方式極大化,彷彿是在說:看吧,如果把那些片段式的「自說自話」全部組合在一起,結果就會變成這樣吧!



除了是嘲諷、反省數位網路時代的一個戲謔小品之外(她曾在訪談中提到:我們為何要害怕網路興起和盜版橫行呢?為何不擁抱它呢?),本片在行銷和發行手法上也是個全新而大膽的實驗,除了在傳統戲院放映,這部片還同時以「webisode」的方式,將全片分成好幾個章節,在網路及手機上進行同步首映,打破傳統的放映方式。也許對莎莉波特來說,這部片的遊戲與實驗成份大於文本的創造吧!



像片中那個服裝設計師說一個創作者「內心要敏感才能夠創作、要夠誠實才能發狠話」,而莎莉波特絕對屬於這個類別。不過,如果你沒有看過她的作品,建議還是先將她先前的電影找來看看,欣賞那些具有濃密詩意加上犀利批判的精彩佳作,否則這部《名模@爆料》對很多人來說真的會只是演員的排練課或者表演教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