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驚悚與耽美《香水》

86
2006-12-07

1985年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skind)寫了後現代魔幻小說 (Das Parfum);2006年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拍攝了異色驚悚電影《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兩者之間除了在經濟效益上分享了部分重疊的觀眾讀者,文本(text)間已經失去了絕對關聯,文學與電影分別是兩個分離的獨立個體。一如所有改編暢銷、經典小說電影必然引起的諸多爭議,今年九月中旬在德國上片的《香水》已經經歷過一次激烈攻防戰,而尖酸刻薄的電影評論多半是對小說忠貞「情結」 (complex)所引起,從忠實書迷的角度切入,不外乎是以「電影是否忠誠的(faithfully)呈現原著」的觀點出發,無可厚非的,越是粉絲、情感上越是無法接受被濃縮、刪減、變形的《香水》;然而,以影迷的身份切入,較有意義的探討方向應為「改編電影所呈現的新意(novelty)」,採後現代觀點的「文字」(words)與「影像」(images)間為「不可直譯性」 (untranslatable),把電影視為獨立的新生命,而非次等附屬於文學的「影像書」(illustrated book),由此也可以不受限於鬼打牆般的「有或無」二分忠實論;至於從製片者的角度來看,那情形則是簡單得多了,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左右迎合取得中立,從書迷與影迷錢包賺進大把鈔票。



柏恩伊欽格Bernd Eichinger



累積相當豐富的經驗,七零年代柏恩伊欽格也致力於將「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推向國際舞台,製作了溫德斯(Wim Wenders)、亞歷山大克魯格(Alexander Kluge)、艾德嘉萊茲(Edgar Reitz)等人的作品;近五年,伊欽格則是製作了不少科幻、動作改編電影,較為台灣觀眾耳熟的有《惡靈古堡》系列等。相中全球暢銷長紅的文學作品《香水》多年,伊欽格終於在2001年說服徐四金、得到同意,著手改編電影;在尋找合適的導演方面,伊欽格花費多時,擅長處理驚悚、科幻題材、等大場面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與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都是他接洽過的對象,而對《香水》抱持相當大的興趣最後卻放棄還有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最後終於定案由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接下了拍攝計畫。



斥資製作改編電影,伊欽格將《香水》定位成一部異色驚悚片,試以海報觀之:黑、灰界線不明的背景為底,微亮迷濛的光束中,赫然有著一具曲線分明的女體,上方的頭顱卻彷彿是外星人般,線條所帶來的弧度美感因此變的詭譎;而軀體正在崩解成化成顏色暗沉如枯血的玫瑰花瓣,輕盈不具重量的飄起、散開,對於死亡的聯想越是細緻唯美、越是令人不寒而慄。把《香水》定位為行銷全球商業電影,伊欽格顧及了多元觀眾的市場,把書中主角尚-巴蒂斯特‧葛奴乙謀殺犯(murder)的形象鮮明立體化,一樁樁精美的「謀殺案」則成了《香水》所訴求的賣點,用以吸引更多廣大、非書迷卻慕名而來的觀眾。



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



在行銷策略吸引大批觀眾入座之後,導演湯姆提克威接下的重任:要讓觀眾就算不能滿意於改編、也要飽驚嚇或者陶醉於美景的離開電影院。而提克威確實是提供了觀眾們一場奢華的感官饗宴-包括了視覺上、聽覺上、觸覺上、還有嗅覺上的精緻體驗。



文字也好、影像也好,嚴格說起來,兩者都無法提供真實的嗅覺經驗,卻一樣可以拓展觀眾讀者的想像空間,搭起奇異連結的網絡、並且建立瑰麗的魔幻國度,將感官的體驗堆砌在一起,好比在聆聽舒伯特著名的「鱒魚」第四樂章主題變奏,小行板跳躍的音符彷彿可以讓人看見清澈流水中自由的魚兒、又讓人能感受手指浸在冰涼沁心小溪時那種輕快雀躍的情緒、閉眼似乎又可以聞到山澗河流與林木混的微濕清新氣味。提克威如此大量提供了視覺與聽覺上的刺激,企圖精準無誤的聯結至嗅覺:首先,《香水》所呈現的色澤美學繼而帶來的質感相當令人印象深刻,從巴黎街頭灰黑畫面所呈現的骯髒、黏膩觸感,到格拉斯城極端對比之金黃基調所帶來的溫和、乾燥、暖活之感,提克威不單單視覺上切換了兩個絕對空間,觀眾也由令人做噁的人間地獄飛入了色彩繽紛的幸福樂園,在那裡花田綿延,香氣時而如波如浪湧入鼻息、時而如絲如縷勾魂難眠;除了色調所立體化的觸感,音樂更是關鍵適時的強化了嗅覺經驗;再者,提威克的運鏡似乎是模擬了香味無法追尋的痕跡,一方面製造了氣味來無影去無蹤的動感本質、一方面則是吻合了以驚悚為基底的影片節奏,忽快忽慢的韻律彈性的配合了唯美的、悲傷的、驚恐的多種情節。



提威克視覺化(visualize)徐四金魔幻寫實故事,大量創造了「奇觀」式(Spectacle)的影像,把觀眾帶入十八世紀的巴黎街頭、或者是無人的山洞等,冒著可能變成一部滑稽古裝片(costume film)的可能,提克威表示自己所要拍攝的是一部「忠於歷史場景」(faithful to the historic setting) 、同時卻以「現代電影語言」(modern cinematic language)手法呈現的片子,1999年的《蘿拉快跑》(Run Lola Run)讓觀眾們對湯姆提克威這位手法新穎的德國新銳導演有著深刻印象,擅長於捕捉電影的快速律動以保持高度流暢節奏,加以巧妙的拼貼(collage)與剪接手法讓提克威的作品相當具有現代感。在新片《香水》中,他盡情的發揮自己的長處,把徐四金後現代(postmodernism)的後設小說中嗅覺香氣世界解構(deconstruct),並且於螢幕再以影像建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