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院線精選影評】替天行盜
《替天行盜》有個誤導的中文片名(又一部!)、一個精彩的劇本以及二小時出色的電影。
這部由德國新銳導演漢斯.維恩嘉特( Hans Weingartner)執導的電影描述二個痛恨富人的德國年輕人彼得與楊,常利用夜深人靜把無人在家的豪宅胡亂惡搞破壞一番(不偷竊,因此無「盜」可言),留下類似「你的好日子不多了」字條。一日彼得出國旅遊,託楊照顧女友茱兒。茱兒因為撞壞一位富人的賓士車,必須賣命工作賠償。暗戀茱兒已久的楊遂帶她到富人的豪宅裡去惡搞洩恨,二人在那裡意外墜入情網,也正好被回家的富人撞見。
由於這部低成本的影片是以電子攝影機拍攝(Panasonic DVCPRO50 AJ-SDX900),雖然導演跟攝影師都覺得畫質已經逼近 16mm 的效果,極為滿意,但在前述的 30 分鐘,我還是難免不時被稍嫌平板蒼白的影像所分心。不過靈活的攝影機運動在導演快速的剪接與動聽的音樂配合下,提供了這部關於年輕世代的影片一種隨意不羈的動感,一如幾位主角對社會與生活不滿的心。
劇情真正引人入勝是從富人在自己家中被撂倒以後開始。在反資本主義的道德傘下,楊從不覺得自己侵入民宅的行為是罪行。但是為了救愛人,將富人打昏卻是不折不扣的傷害罪,甚至謀殺。他與茱兒情急下找來彼得幫忙將富人暫時綁架到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上小屋。當他們面對醒來的富人不知所措時,像極偷吃糖打翻糖果罐的小孩,我們也才想起,他們到豪宅去看似崇高的「替天行道」義行,其實不過是小孩子的「扮家家酒」。《我倆沒有明天》(Bonny and Clyde)的邦妮跟克萊德都還知道所犯下的搶案要上報,彼得與楊把人家客廳當作前衛裝置藝術,把富人一家人進門看見後的不可思議與恐懼當作目的,實在看不出他們的行動能夠產生什麼作用。
在情節上到山上渡假小屋只是幾位年輕人逃避問題的一時之計,但卻是整部影片劇本的精心安排。在這幾天裡,本來是綁架,結果因為年輕人三角戀愛問題,加上富人憶起自己在 68 年同樣也是窮激進份子的美好過往,與他們開始有了類似家庭渡假的生活。富人雖不認同他們的行為,在懷舊的情緒以及遠離都市塵囂的放鬆下,也認同他們的理想,甚至扮演起父親的角色。於是原本容易淪為說教的關於資本主義經濟與道德的討論,在影片後半段也不顯得生硬,反倒是提供了短暫但細膩的個人與社會生活反思。
在《再見列寧》裡一鳴驚人的丹尼爾‧布爾(Daniel Bruhl)飾演內向但「反資本主義」理想堅定的楊依舊出色。以 Sophie Scholl (大陸譯為《索菲‧庫斯勒:希望與反抗》)拿下今年柏林影展影后的尤莉亞.嫣琪(Julia Jentsch)也是清新動人。全片主要由四位演員演出,後半段主要的場景也只是在山上幾個簡單的實景中發生。加上影片不刻意打光,有不少從室內到室外的鏡頭也是任由畫面由黑轉亮,因此給影片很強烈的紀錄片風格。然而,影片卻能夠在劇情上持續抓住觀眾的興趣,是十分難得的一部低成本獨立製片。尤其是片末當傑夫‧布克萊(Jeff Buckley)演唱雷納‧孔恩(Leonard Cohen)的「哈利路亞」(Hallelujah)歌聲迴盪在阿爾卑斯山坡上,深刻表達了四位角色個人以及所代表的現代生活某種無法言喻但尋求出口與上蒼救憐的心又具體可感的心境。
不少影評稱讚《替天行盜》是一部政治電影,但我不太看得到電影傳達了什麼樣的「政治理念」,畢竟他們每次惡搞豪宅最大的意義只侷限在於惡搞的當下,給自己與嗑藥無異的爽的感覺。影片的宣傳說這是一場遊戲,我也覺得過於貶抑了楊跟彼得行為的理想性。在跨國資本主義愈來愈囂張的年代,歐美國家中有不少社會運動者投入一種名為「文化阻塞」(cultural jam)的運動。影片開頭有一些年輕人到商店去勸導消費者抵制雇用童工的鞋商,被店家與警方強制驅離的片段,就是這個運動的一個形式。楊與彼得自許為「教育者」(影片的英文片名「The EduKators」由此而來),但是他們的行動主要的教育意義必須透過行動所引發的媒體效應,才有可能成為政治運動。或許他們該向文化阻塞團體借鏡,否則他們在片末準備破壞衛星鐵塔讓全歐洲的衛星電視畫面全黑,到頭來也只會讓觀眾覺得像是停電一樣的不便。電視畫面來了,還是會繼續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