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院線精選影評】伊莎貝拉
曾經拍過台灣觀眾不是那麼熟悉的黑色瘋狂喜劇如《買兇拍人》、《大丈夫》以及《AV》等片的彭浩翔,今年把戲謔的廣角鏡頭換成長鏡頭,伸進一九九九年即將回歸中國的澳門,拍出了一部賞心悅目又寓意深遠的小品電影:《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有個簡單的故事。高中少女張碧欣(梁洛施飾)跟一個被停職的司警馬振成(杜汶澤飾)在一夜情後,她告訴他:「我是你的女兒」。她深信這位小時候就經常與母親在街頭遇見有點流氓性格的男人,就是在母親懷孕後拋下他們的父親。因此當母親過世,欣與她那隻跟母親同名的小狗伊莎貝拉要被逐出租屋處時,她鼓起勇氣前來與他相認。
身邊女人來去如潮的馬振成,一日醒來發現身邊的女子竟是自己女兒,似乎也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更何況,他隱約記得曾經在夜店醉眼迷濛中遇見眼睛與他舊情人極其相像的欣,當時就意圖帶她回家。
欣渴望一個父親,因為她渴望一個家的歸屬,馬振成破舊的公寓住處與他被迫要替長官頂罪入獄的處境,卻是最不適合接納一個來自過去的愛的結晶。故事就在這個衝突點上展開。亂倫的問題,劇情有個巧妙的安排去避開,讓影片成為一個新世紀的父女/愛情故事。穿著背心與短褲的梁洛施演技收放自如,詮釋這位早熟的少女令人驚艷,配上杜汶澤略帶抑鬱似父似友的演出配合,讓二人銀幕上的互動幽默、深刻、討喜。
然而,這並非是《伊莎貝拉》最大的電影魅力。不少《伊莎貝拉》的影評人或影迷都會提到影片有濃厚的王家衛風格,但我認為彭浩翔這部影片處理人與社會的方式更趨近於蔡明亮的電影。原因是《伊莎貝拉》在簡單的故事架構裡,真正的主角其實是澳門,就如同蔡明亮的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台北一樣。並不是說影片在進行中不斷透過插卡來提醒澳門回歸中國的最後倒數,就一定是一部關於澳門的電影。而是,這部幾乎不太見到澳門一般居民,情節也不太具有張力的影片(最重要的情節是去找欣的小狗),以極不張揚但是卻又深具感染力地傳達一種澳門人在即將回歸中國前失根、無力、不知何去何從的感受。王家衛曾經是透過影像美學表現這種感受最受矚目的導演,彭浩翔則是以更輕鬆通俗的調性記錄澳門這個巨大的轉變。
當張碧欣與馬振成登上燈塔無言地看著澳門,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澳門,就像我們能夠在天橋上的小康身上看到台北一樣。張碧欣跟馬振成隨著劇情游移的身分關係很難讓人不在想到澳門身分的改變時莞爾一笑。兩人帶著醉意在澳門巷弄中輪流以酒瓶砸欄杆的片段,也間接傳達澳門人在政治力作用下的無奈。片中不斷利用倒敘來澄清劇情表象下的真實,也像是模擬澳門這一段說不清楚的殖民歷史。
這些當然很可能只是我這位只去過澳門一次的外國影評人自己卯起移情作用,自顧自想像別人的鄉愁。但是影片刻意呈現的澳門回歸時間,大三巴等澳門地標景點很難不讓人將張碧欣與馬振成攜手面對人生的故事看作是澳門人集體的故事。總是,看過影片之後,我腦海裡除了梁洛施之外,還有一股關於澳門淡淡的蒼涼感,縈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