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影史「第一部藝術電影」《颱風》是怎麼拍成的?

648
2019-06-30

今人論中影,多從《蚵女》及《養鴨人家》說起——彩色闊銀幕、「健康寫實」等等。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影公司尚有差不多十年左右的發展歷程,從農教公司以及那些強調「反抗暴政」、宣傳「團結一心」的國策電影開始,一直到1962年與日本合拍的彩色史詩巨作《秦始皇帝》還有《金門灣風雲》(後更名為『海灣風雲』)。早期的中影,最重要的「任務」說來令人汗顏,其實是每年拍出一部夠水準的劇情片代表我國參加亞洲影展;當然,台灣的公營片廠不只中影一家,中製、台製也都有此任務,只不過身為國民黨事業單位的中影設備較優、財力較厚,特別從張小燕在亞展拿了童星特別獎,大家的目光焦點彷彿也都集中在此。

然而,中影本身體質上的問題,卻也對它的製片方針和電影成品,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推動製片企劃時,它本身的管理機制在很多時候也嚴重消耗電影工作者的精神和耐心,就算它最重要的任務只是一年拍出一部亞展參展片好了,一整年的時間也泰半浪費在審批、修改、公文往返、人事糾葛、樽節算計,眼看交片期限即將到來,才快馬加鞭,趕工完成,雖然成品不壞,但總嫌匆忙就章,差強人意。

1959、1960年,祝融幾度光臨中影台中廠,損失慘重,爾後北遷,士林新廠於1961年完工。此際的中影,債務沉重,財政困難,亟盼能朝企業化的方向前進,新任董事長蔡孟堅亦有意大力拓展製片工作,其中聲勢最大的便是前述《秦始皇帝》(與日本大映公司合作)和後來的《金門灣風雲》(與日本日活公司合作),這兩部作品在籌備、拍攝期間已是風雨不斷,完成之後更掀起層層政治口水風浪,此係後話。就在這團萬縷千絲的亂線中,有一部文藝小品以其獨特的氣質破繭而出,不但代表我國參加亞展,還獲頒重要獎項,引起各方注意。

這部電影就是由潘壘自編自導,穆虹、唐菁、金石、唐寶雲、羅宛琳等領銜主演,號稱台灣影史上第一部「藝術電影」的《颱風》。

 

《颱風》的攝製背景

 延伸閱讀
 

 
448期【放映開課】
 

怎麼說《颱風》是台灣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藝術電影」?最開始,是筆者在策劃及執行2014年潘壘導演回憶錄出版時的專題影展,嘗試為這部電影做了這樣的定位。之後爬梳史料,檢閱當年的新聞報導,深覺《颱風》的確是在籌拍期間,就已經有極清晰的美學意識,它是一部不特別以商業賣座為導向,旨在強調作品藝術性的獨特電影。更有甚者,它的攝製背景和籌備期間衍生出來的種種風波,與多年後「台灣新電影」時期,中影的行政長官還有電影創作人所面對的情況,頗為相似。

和「新電影」一樣,《颱風》誕生在中影財務狀況不甚理想的時間點上。它之所以能被拍成,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它「便宜」,而且頗具「藝術性」。

最開始,潘壘把自己未發表的小說改寫成劇本,先和穆虹商量是否可能尋求資深前輩王引的協助,於是穆虹將劇本寄予王引,王引則又將劇本寄至中影當時的總經理李潔手中。李潔直接聯繫了潘壘,整個《颱風》的企劃關鍵在於它的攝製預算可以控制在新台幣五十萬以內,只有五個主要人物,不但內容牽涉到女性性心理,更以台灣高山深林為背景,不折不扣是一部可作為「細膩描寫」的文藝佳構。它的投資不高,但可望打造出高水準的成品,若送往亞洲影展參加競賽,或許將因它的「藝術性」而成為影展場上的黑馬。

當此中影負債累累之際,如此便宜好物簡直理想之至,這也是所謂「台灣影史第一部藝術電影」說法之主要依據,與二十年後明驥主持中影時期,喊出「小成本、精製作、高效率」的製片方針,因而直接促成《小畢的故事》、《光陰的故事》等作品誕生,宛如跨越時空的巧合。

然而,中影之所以為是中影,才不是因為你說想拍就能拍。接下來,才是真正角力的開始。

無標題

1961年10月初,中影決定繼稍早的《宜室宜家》(成本新台幣八十萬元)之後,籌拍一部新片參加1962年第九屆亞洲影展,目的在維持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影內部決定選用潘壘撰寫的劇本《颱風》,經當時的製片委員會審查過後,將修改意見交予潘壘,若修改後合意,將可望順利開拍。

1961年11月底,中影新廠業已落成,本該多多拍片,大張旗鼓,不料籌拍中的彩色巨片因耗費太高而暫停,計劃中的日本合拍片也暫時休兵,《颱風》則吹而復滅,滅而復吹。原來,除了中影內部的製片委員會審查劇本,在其上還有「更高」的審查單位,名為「製片促進監督小組」(據報導,這個小組後來因為『不好意思』,於是改名為『製片促進小組』,省去『監督』二字),這個「製片促進小組」還是由中影的前任總經理李葉擔任召集人。與此同時,內部尚有高級人員認為台灣的「颱風」已經災禍頻頻,本片不應叫《颱風》而需改為《熱風》。但反正不管是什麼「風」,原本負責審定劇本的「製片委員會」和這個疊床架屋建立起來的「製片促進小組」雙方意見相左,管你《熱風》也好《颱風》也好,一時之間就風停雨息,暫時擱置下來。

但1962年度,那部應該要拍成,以便「維持我國國際地位」的亞展參展作品,該怎麼辦呢?

在1961年的12月中旬,距離亞展報名及交片時間不到半年的時候,中影「製片委員會」終於重審新的劇本,從六七個劇本裡過濾出三個。分場對白本還沒寫,預算也尚未編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當時在日訪問的蔡孟堅董事長也特別致電中影的鈕先銘、王紹清二位,敦促製委會早做決定,以推動拍片。於是三個劇本又變成兩個,製委會提了修改意見,等候編劇交卷。

來到1962年的1月中旬,蔡孟堅返台,對《颱風》始終抱持信心的鈕先銘將已被「製促小組」否決的《颱風》以及「製委會」另選的兩個劇本,一併推薦給蔡董事長。製促小組原本因《颱風》劇情涉及少婦性苦悶、英偉壯漢闖入她在深山的幽閉生活,認定不宜拍攝,蔡董事長則認為影片結局少婦和壯漢懸崖勒馬,「未及於亂」,尚屬可取,且符合公司「低成本高品質」之製片方針,同意拍攝。

無標題

更何況,本片內容不錯,結構新潮,如果官方認為仍有疑慮,拍成之後也不一定非得參加亞展不可;當然,若拍攝成績夠好則另當別論。此際,《颱風》的分場對白終於寫完,並開列預算,呈交國民黨中央黨部批准。

這是1962年1月中旬的事,距離4月底5月初的交片期限大概剩下三個月多一點點。誰知道,才過了短短一週,《颱風》剛展開籌備,中影上下已經瀰漫濃濃火藥味。據說部分中影的「老牌」工作人員,可能要發動抗議行動,杯葛非中影體系出身的潘壘以及非中影基本演員的表演者參加《颱風》拍攝。多種亂象,不一而足,捱到1月29日,總算一切塵埃落定,在現在業界所謂的「官宣」,也就是中影方面正式發出的消息(所謂『官方宣布』)裡,我們知道潘壘與中影終於簽定一紙合同,《颱風》的全體卡司名單亦正式公布;五位主要演員分別由「牛大嫂」穆虹飾演深林怨婦何太太,當時與穆虹「感情甚佳」的金石,出飾體弱多病的科學家何先生,勇猛威武的逃犯由台灣第一小生唐菁出飾,阿里山中的原住民少女由16歲的中影訓練班新人唐寶雲擔綱,古靈精怪的小女孩則由8歲的羅宛琳小妹妹飾演,幕後推手鈕先銘掛名策劃,王紹清負責製片工作,其餘角色則多半分配給中影訓練班的學員,以及國立藝專的學生,包括像羅興華、及福生、高幸枝等,都有露臉機會。

1962年農曆春節大年初九,在2月13日下午3時,《颱風》於中影士林製片廠正式開鏡。首場拍的是莽漢和情婦在西門町小旅社調情的戲,原定出飾情婦的中影訓練班新人林璣因拒演風情吻戲,換由李琪上陣,外型性格演技出眾的唐菁飾演逃犯高大豪,飾演小流氓的歐威則渾身上下都是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的裝束,連裝無辜的神情都模仿得維妙維肖。

十天之後,2月23日,《颱風》已完成三堂內景戲,並在台北市攝取火車站、西門町圓環等各處的外景。製片人王紹清和導演潘壘於是著手籌備,把外景隊拉至阿里山拍攝深林實景,預計七個工作天拍畢。

4月17日,已全片殺青的《颱風》在中影台中製片廠進行配音工作,預計一週之後,在4月25日前出片,代表我國參加第一次由韓國主辦、於漢城(即今首爾)舉行的第九屆亞洲影展。

無標題

電影拍完了,總算可以出國比賽了對吧?還沒有喔!這是「國家代表隊」的概念,所以幾天之後,在4月27日上午九時,中影公司於旗下的西門町中國戲院,邀集有關單位代表、社會賢達、媒體及影評人等等,評審《颱風》參展之資格。全片製作經費為新台幣42萬元,試片反應不惡,知名影劇記者姚鳳磐更於次日在《聯合報》發表評論,贊許本片優點,同時就缺點提出針砭。

行程走到這裡,《颱風》終於通過重重考驗,寄往韓國參展。

 

亞洲影展與金馬獎

《颱風》在拍攝過程之間,特別是台北市幾處外景,還有阿里山的森林實景,技術門坎不低,攝影師洪慶雲居功厥偉。電影及時趕上當屆亞洲影展的報名及評審,1962年5月12日亞洲影展揭幕,中影特別派出《颱風》的女主角穆虹和新星唐寶雲前往韓國。

 延伸閱讀
 

 
449期【放映開課】
 

嚴格說起來,當時中影對《颱風》並無抱持奪標希望,只在觀望穆虹是否有封后機會,殊不知放映完畢後,大受邵氏公司負責人邵逸夫的讚揚。邵逸夫甚至決意延攬潘壘導演入幕,幾經來回,最後才建立台灣影史上不能不提的邵氏「台灣外景隊」,由《颱風》的攝影師洪慶雲掌鏡,拍出包括《情人石》、《蘭嶼之歌》、《落花時節》、《山賊》、《毒玫瑰》、《紫貝殼》等傳奇雋品。

1962年5月16日第九屆亞洲影展閉幕,地主國韓國由申相玉導演的《媽媽與畫家叔叔》(即『媽媽與房客』)獲頒最佳影片,日本的增村保造以《妻は告白する》獲最佳導演,一代影后林黛以邵氏的《不了情》,第四度拿下亞展最佳女主角獎,男主角是韓國片《四季常青》的申榮鈞,至於《颱風》則意外由唐寶雲奪下最佳女配角,羅宛琳拿下最佳童星特別獎。

《颱風》凱旋而歸,6月6日端午節檔期,在台北市的新世界、美都麗、國都等七間戲院隆重獻映,票房不俗,在同年國語片中排行第十名(第一名是坎城獲獎的李翰祥導演《楊貴妃》,第二名則是文藝史詩《星星月亮太陽》上下集)。10月底,《颱風》於第一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再度獲頒最佳女配角獎。

以上便是《颱風》的籌拍經歷。《颱風》闊別大銀幕數十年,在1990年代曾以特別獻禮之姿,在剛成立不久的香港電影資料館放映。2014年潘壘導演出版回憶錄,《颱風》的35毫米膠卷重登影院,此次修復,這部「台灣影史的第一部藝術電影」將以2K數位放映之姿面向全新世代的觀眾。

 

 延伸閱讀
 

 648期【焦點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