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唱片收藏家陳明章的家挖寶!私房收藏的國台語電影主題曲
轉動手把,上緊發條,放上蟲膠唱片,每次轉緊發條,恰好可以播放一首歌長度。要聽歌得先勞動,好似肌肉鍛鍊。聲波震動經過金屬唱針與喇叭擴大,聽起來有種機械時代的復古氣味。
這台唱盤式留聲機是陳明章眾多得意收藏之一,他是一九六六年生的本土唱片收藏家,只是恰好與〈流浪到淡水〉歌手陳明章同名,問他,經常被誤認會不會感到困擾?他笑笑說:「沒辦法,他是前輩,比較早取這個名字。」
收藏家陳明章的收藏以一九三○至一九九○年代的台灣流行歌曲為主,材質從蟲膠、電木到黑膠,還有母帶與錄音機,就像錄音室加唱片行一應俱全。他的收藏也包括電影海報、膠卷,可惜因為太佔空間,只好堆放在鄉下。從三十歲開始,陳明章收藏各式音樂唱片已經有二十多年時間,「到了一定年紀,覺得時下的流行歌聽不習慣,開始往前找過去流行的歌,甚至日據時代電影的主題曲,比如《桃花泣血記》。」
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桃花泣血記〉
一九三二年,電影《桃花泣血記》從大陸進入仍屬日殖時期的台灣,由於講日語、閩南語的台灣人不諳普通話,商人將主題曲改成閩南語歌詞,直接講述劇情,闡明人情意境,也方便踩街宣傳。這首歌由純純小姐主唱,歌詞:「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做人父母愛注意,舊式禮教著拋棄,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
這首歌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彷彿石破天驚,一舉大紅,被譽為台灣第一首流行歌,開啟了台語流行歌盛行的時代。當時用的,就是七十八轉的蟲膠唱片,以介殼蟲所分泌的膠製成。也有段時間流行過三十三轉、合成樹脂製成的電木唱片,但材質較硬脆,數量較少。一九六○年代,台塑企業大量生產製造塑膠(PVC),輕便又摔不破,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轉的黑膠唱盤自此以便宜價格在台普及。
陳明章用自來水直接清洗黑膠,以布擦拭後,放在真空管唱盤上,必必剝剝的炒豆聲,混和著刮痕與唱針的沙沙摩擦聲,一起經由真空管播送出來,是葉啟田唱的〈內山姑娘〉。
台語音樂,隨電影登台
時間彷彿倒退回質樸美好的古早一九五○時代,當時台語電影風行,高峰期年產量可達百部以上,除了社會寫實、愛情故事,也有些以歌舞音樂為主。這些台語電影劇情多半改編自已紅遍大街小巷的台語流行歌,再請歌手來客串或主演。一九六五年《內山姑娘》便是葉啟田同名歌曲先走紅之後,再由當時的台語連續劇知名演員魏少朋投資主演,父親魏一舟擔任編導。
大家更熟悉還有文夏。當年家喻戶曉的流行台語天王文夏,一九六二年才演出電影《台北之夜》,噱頭十足,萬人空巷。電影上映後,文夏還帶著「四姊妹合唱團」在台北縣市各個戲院「隨片登台」,有時在電影開演前先表演二十分鐘,接著趕到下一家,若電影已經開演,便暫停播放,拉開舞台布幕,劇中人物親臨眼前。從《台北之夜》到一九七二年《走馬燈》,文夏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速度,在大銀幕與舞台上雄霸一方達十餘年之久。陳明章印象深刻的,還有洪一峰主演、主唱的《舊情綿綿》,郭南宏導演的《懷念的播音員》,宋我人擔任男主角的《台北街頭》,「宋我人是台灣有名的電台播音員,當時播音員的魅力甚至比歌星更大。」過往的電影反映時代風俗,埋藏集體回憶。
有聲的資料庫
台語電影與音樂曾經相輔相成,盛極一時,然而陳明章也提到,當時因為人民消費力提高,娛樂市場需求量大(一年約五百首歌),加上台灣市場小,無法提高攝製成本,電影粗製濫造、甚至劇情不連貫,歌曲也因為沒有足夠時間創作,而呈現出直接將日本歌曲套上台語歌詞的「拿來主義」,這些都是台語電影沒落的因素。
一九六六年開始更出現了明顯分界,國語歌被官方提倡,台語歌逐漸沒落,加上政府直接控制市場,限制電台播放次數,宣導不准講台語,使得人們對台語產生偏見,也促成國語流行音樂、電影等另一個市場的興起。緊接著民歌時期,年輕一代的民歌手也開始自己創作,倡議「唱自己的歌」,後續更有國語流行創作歌手、瓊瑤的電影、劉家昌的音樂。
台語片沒落,國語片興起,然而音樂與電影曾如此合作無間。聽陳明章講述這些電影主題曲背後的故事,他的家更像是聲音資料庫。畢竟,電影主題曲只為一時的宣傳而存在,隨著電影落畫,幾無再版可能,數量稀少,更顯難得,在風潮洪流中只驚鴻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