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多重敘事與實驗語境的影像未來:2020年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

682
2020-12-07

無論是VR(Virtual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MR(Mixed Reality)這些建立在實境之上的各種實驗技術,目前都屬於XR(Extended Reality)旗下的系列類別1。就字面上而言,可以理解為藉由科技在現實之中探索眾多可能性,讓介於此儀器之間的人類與現實,能因新興媒介而感受到現實裡的全新虛擬體驗。既然這些作品都必須使用XR相關設備才能成立,關於作品的表現形式顯然不只是將平面或3D影像作品搬到XR設備裡展示,也不只是一個短片同時在電視、投影機、手機等設備中播放,而是要因應設備特性,產生更具挑戰性且無限可能性的影像作品體驗。那麼,對這些作品們的討論,就更不能忽視XR系列技術在其中的必要性,亦即技術媒介透過影像與空間變化,並在觀者與現實之間創造一個既不存在也無法觸及卻又可見的世界。

高雄電影節是台灣較早開闢VR單元的電影節,除了在2017年創立「高雄VR FILM LAB」,打造立體8K VR體感劇院之外,更提供補助鼓勵創作者開發各種想像。無論從VR或擴延至XR,作品產製過程中必須仰賴大量的數據運算、昂貴的器材與經費、有別於過去平面影像的拍攝腦等特性,以至於最終成果不再只是以影片的長度、敘事模式、構圖、演員或攝影等傳統電影評斷標準來討論。現階段必須理解與檢視的方向,已朝向多重敘事、多角度、多空間、多重影像框架甚至是多重技術使用等,以立體維度的思考模式來做理解,特定作品還必須乘坐特殊儀器以達到與影像世界共感。綜觀而言,此次雄影的XR系列可大略歸納幾個特性:空間敘事導向、互動遊戲介面與單一卻多角度的劇情敘事等。

 

走入一個影像裡的消逝身體

活動影像脈絡裡,總是追求兩種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到的效果,其一是讓影像中的人物比真人更真實,甚至可以像《開羅紫玫瑰》一樣走出銀幕,此技術在當代是立體投影努力實踐的目標,大多是計畫讓已逝的人「復活」或是保存現有的自己,如同《虛擬偶像》中的真實感,也是現在演唱會常見的手法。在《Sigur Rós:精靈之聲AR》裡主打猶如《阿凡達》發出光亮與歌唱的植物,強調虛實世界的立體聲音感,縱使需要透過配戴特殊眼鏡的方式,才能跟著創作者設定的劇情走向「撥動」影像的旋律。但此一作品令人為之驚豔之處,不是未戴眼鏡就能觸控螢幕,而是戴上眼鏡之後可以隨著影像內的各種位置,讓觀者藉著觸碰影像成為音樂家之外,更可以自行選擇觀看角度,在布置好的空間內自由移動。

另一種影像追求則是希望讓觀眾感受到被影像包覆,觀者能沉浸(immerse)在科技製造出的各種影像效果之中,最早可回溯到全景(panorama)壁畫的影像世界。可見自人類懂得刻劃影像以來,都期待藉此能讓後人身歷其境,以再次體驗創作者最初的感受。此次雄影XR系列的作品讓觀眾戴上頭戴設備時,如同開啟穿梭時空的任意門,進入意識被包覆的影像空間之後,最常見的是飛行效果體感。例如《重力兄弟好不好》以反重力作用為題材,訴說不斷上升的物品與不斷墜落的自己,漂浮的身體感訴說了一個簡單卻充滿哲理的故事。而《腦洞大開》系列裡的〈Ep.2 終極解答站〉與〈Ep.3 怪奇發燒島〉,觀者彷彿透過視覺將意識帶入影像世界中,擺脫身體的負擔並與創作者一同航行,一個是探索未來太空的星際之旅,一個是進入自己的消化道滑行,此時的體感讓自己進入影像世界中如球體般飄浮遊走。事實上,1929年由美國發明的林克訓練機(Link trainer)2,就是藉由虛擬實境的設備讓使用者模擬飛行訓練,一方面降低實際飛行的事故,也減輕飛行員的壓力。可見飛行在虛擬實境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要素,藉由影像重新組織人對空間感、地心引力與速度變化等身體認知。

而VR常見的空間觀影模式,則是製作一個猶如進入私密房間的展示場域,故事來自看似可以轉動的音樂寶盒,就像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擺在眼前。例如《羽》以及《腦洞大開》系列裡的〈Ep.1 妙手生花〉,觀者當然可以恣意在影像世界裡走動,但是影像裡的立體空間會在特定角落持續進行故事,觀者在特定時刻被邀請參與以推動劇情。這兩件作品除了在空間結構相似之外,故事情節中關於自我成長的心情以及服裝帶來的意義,讓人想起兒時的娃娃屋,自己與玩具們共譜未來的人生夢想。同樣對於空間的運用,《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與《朵拉》除了使用互動電玩遊戲的感覺之外,也讓自己成為故事中的主角完成任務。這兩件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模式談論回憶與記憶,一個是關於家庭與歷史變遷的時代議題,一個是關於心靈創傷的心理學,無論是透過外部遊戲參與或是探索腦內夢境的意義,都突顯了回溯時空能夠在VR世界裡體驗到更具臨場感效果。

 

VR影像敘事模式的困境與挑戰

縱使此次的作品都讓人感受到超越娛樂效果的全新體驗,但值得思考的是究竟要從甚麼樣的判斷標準來思考以XR為前提的影像創作,除了讓觀者感受到360度的影像效果之外,應具備甚麼樣的特殊性?縱使是建立在固定觀者觀看位置與線性的敘事模式,如何仍讓觀者在此傳統影像語彙中感到新穎?《子宮綺想》試圖透過女性的生育傳承打造想像中的子宮孕育場,此作品在議題與情感層面濃烈,縱使是2D平面畫風,卻讓觀者掉入一個溫馨的卡通世界,也令人好奇若同樣的影片不用VR觀看是否也有一樣的感動?

無標題

反之,《非人物種》的母子情則是用詭異的X光效果,自創生物展現親子傳承的宿命,此作品的觀看視角呈現物種的巨大而觀者的渺小,卻用蜘蛛來操弄現實與生活的體積反差,感受到以顯微鏡看著微觀世界裡的生物戰爭。而《農神吞噬其子VR》同樣以巨人角色出發,觀者跟著劇情探索充滿恐懼的步伐方向,最後以恐怖片形式的結局告終。這些作品帶給人的感受,似乎是建立在傳統影像敘事模式之上,再加入一點關於角色換位,或者是巨觀空間的磅礡感,縱使在技術層面上的突破較不顯著,至少在題材、攝影機鏡位與氛圍上引起了觀眾更立體的恐懼感。

如果說VR最難呈現的影片類型,莫過於紀錄片的紀實表現形式,在觀看《人之島後》之前所期待的,或許是透過蘭嶼的海底效果為主軸,想像著在影像世界中化為一條飛魚的主觀鏡頭,營造出作為本地人或是返鄉青年的心態,並折射出充滿詩意的討論。然而此作品以紮實的紀錄片拍攝形式呈現,縱使有讓觀者參與島上日常生活與海島氛圍,卻帶給觀者傳統紀錄片的影像敘事,這樣的影像結構是否需要用昂貴與耗時的VR來拍攝與呈現,是此件作品在未來較為需要面臨的挑戰。同樣以原住民議題所拍攝的紀錄片,《喚說其語 Ep.1 潛入西拉雅》則在影像呈現的方式上,加入電腦動畫多重影像的結構,最令人好奇的是語言學習情境,讓觀者透過複誦西拉雅語推進劇情。《喚說其語 Ep.2 庫桑達》雖然因為疫情與被攝者離世的各種外在變故,以至於展示階段性成果,縱使在各種觀看角度與設計上都讓觀者感到錯亂,卻能透過這個藍圖理解未來影片呈現的野心。無論這些作品是否因著原住民題材而嶄露頭角,至少在技術上是最值得再思考的處理方式,縱使營造出觀影空間感與角度變化,除此之外可以再更顯著的特色為何,或許從即將消逝的原住民語出發探索是一個好的起步。

無標題

 

XR未來學:超越影迷與感官刺激

若捨去華麗的科技感體驗,《霧中》作為此次最具爭議的同志三溫暖色情片,是首部在開演前就完售也帶動各界討論的作品,更是台灣首部以全裸色情片為主軸的VR,讓觀者毫無逃離的餘地3。此片除了帶給觀者強烈的情慾刺激之外,最後的幾個鏡頭是首次嘗試完整VR作品的導演周東彥想要告訴觀者,我們在觀看影像的同時,特別是VR的世界即便是擬仿真實,終究只是如同在劇場裡看一齣虛擬的戲,我們永遠抓不住那看似虛幻且瀰漫在霧中的影像世界。有人說我們可以從《霧中》看到刺激版的《河流》,或者在其中找到關於同志文學的脈絡,顯見此部作品在這個時代的出現,替文學、電影或戲劇中不斷談論的同志情慾,留下一個唯美的階段性總和。

同樣以電影並加入動漫文化為創作發想,《攻殼機動隊 GHOST CHASER》的觀影模式與劇情內容相當刺激與震撼,超越搭乘雲霄飛車的快感,觀者化為團隊作戰的角色之一,在爆破力十足的飛行作戰中奔馳,是喜愛系列電影的影迷們絕對會想要體驗的作品。此外,還必須要在i-Ride KAOHSIUNG搭乘Q-Ride六軸體感平台,對於不玩電競遊戲的觀眾而言是非常難得的觀影方式,縱使同時期也上映了《進擊的巨人》,但相較之下《攻殼機動隊 GHOST CHASER》的刺激感、暴衝感與賽車感的身體經驗較為震撼與真實。

 延伸閱讀
 

 
679期【焦點影評】
 

若以向電影致敬的議題度而言,《色度:賈曼計畫》是同志與藝術電影的愛好題材,以英國導演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的經典電影《藍》(Blue)與書籍《色度》(Chroma)為藍本,除了運用色票的概念反思同志內部「自我標籤化」的問題之外4,更主打讓觀者透過VR看到機器以外的真實空間世界。此概念不僅成功地在影像、議題與科技突破上,打造不只是電影的當代影像藝術,更是在少見長達40分鐘以上的體驗中,會讓觀者想繼續看下去的。最值得探討的莫過於將VR眼前的攝影鏡頭從影像世界中轉換到真實世界,觀者透過機器看見自己的手或身體產生各種變化,如同真正的疾病患者,或者當多個鏡頭出現之後,自己變成渺小的昆蟲。縱使這樣炫麗的VR世界已經不再是賈曼原本單純卻動人的「藍」色聽覺世界,卻宣告著當代跨媒體與網路世代不得不追趕上的觀影速度,難道我們以後就得這樣看影像了嗎?

總體而言,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系列在每年都有不同的突破,選片風格越來越多元,此多樣性不只是電影節中以電影類型與題材的方式來安排。XR的最大優勢在於透過技術讓觀影經驗不再只是坐在椅子上看著前方的銀幕,藉著互動、體感震撼與探索影像世界等特性,讓未來以XR為創作型態的作品,無論是奠基在電影概念之上,或是捨棄傳統影像創作的思維擁抱新興互動裝置,都讓XR的前景充滿無限可能。

 


3. ‭ ‬陳沛妤,〈凝視慾望的朦朧美:周東彥VR作品《霧中》的看與被看〉,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