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如果一部電影能用話說清楚,那為什麼還要拍?——專訪金虎獎《她房間裡的雲》導演鄭陸心源
來自中國杭州的鄭陸心源,以首部劇情長片《她房間裡的雲》於鹿特丹影展一鳴驚人,奪下影展最高殊榮——金虎獎。評審團形容這是一部闡述全球世代現狀,並呈現現代疏離和資本主義癱瘓的優美肖像。這也是繼蔡成杰的《北方一片蒼茫》(2018)、朱聲仄的《完美現在時》(2019)後,中國獨立電影連續第三年在鹿特丹影展獲得最高肯定。
《她房間裡的雲》以黑白影像為基調,陳述一個具有空間疏離感的當代故事。鄭陸心源將城市的拆遷瓦解,對應著角色內心的崩塌狀態,雜揉多線敘事,模糊時空界線,並有機地組合實驗與紀錄素材,讓影像保有高度的自由流動性。藉由女主角於城市間的漫遊迷走,散發青春恣意,兜轉在曖曖未明的人際關係中,從男女關係、母女情誼,到兩個家庭的游移隔閡,進而探討個人之於地與物,那些無以名狀的存在意義。
異鄉歸來,於陌生家鄉尋找自我
從鄭陸心源過去的短片作品,如《然後》(2017)、《在死海裡醒來》(2017)、《Feverish》(2018)、《公車上的白色蝴蝶》(2018),可以發現她擅於由微小事件與個體出發,從生活化的影像,著墨人物當下的狀態。看似無所事事的等待隨性,卻往往能從影像中生長出,那股來自靈魂深處的漂泊感。鄭陸心源認為,短片的起點是非常私人的,往往來自自身的生命瞬間,儘管不一定是從具體的人事物轉化而成,但曾經經歷過,當時的感覺就會留下來,深刻記在心裡。「這種感覺如果要傳達,有時候只能用電影傳達吧!因為那一刻它可能跟光線有關、跟場域氣味有關,我覺得電影對我來說是合適的載體。」
長片《她房間裡的雲》在創作風格上,延續過往短片的私密性,劇情則聚焦於一名年紀二十出頭的女性趙木子,渴望在家庭與愛情之間,也於這座既熟悉卻陌生的城市裡,找到一絲存在的位置,尋找自我的認同歸屬。
家鄉,似乎是新導演們的重要主題,如何用鏡頭回看成長所在,他們探問自己:「當人事皆非後,城市還是原本那座城市嗎?」中國獨立電影本來就有聚焦家鄉的傾向,近年來似乎冒出一批以家鄉杭州為題材的作品,如祝新的《漫遊》、仇晟的《郊區的鳥》,都藉由城市地景的凝視,連結角色的狀態變化,抒發個人內心感悟。鄭陸心源也將首部長片拉回她的家鄉——杭州。談到選擇杭州的原因,赴美求學後回國的她想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也對於隔了一段時間後重新看待家鄉的面貌深有感觸。
自八〇年代後,中國的城市改革便飛速發展,離開家鄉幾年後,再回來這個自己出生的城市,原本的家,可能不再是同一棟樓,鄰居也換了一批,曾經熟悉的街角小店再也找不著。如果實體空間可以作為時間記憶的證明,佇立於這座城市中,便能經常感受到周遭的劇烈變化。「現在杭州為了籌備2022年的亞洲運動會,十條地鐵線要開通,拆建的現象非常常見。」
2014年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研讀電影製作的鄭陸心源,赴美前還在北京居住四年,闊別多年後返鄉,讓她產生一種「異鄉人」的視角。「我試圖從這樣新的角度,反觀自己過去的生活,有些東西可能變得更加濃重,有些本身不太重要就忘記了。再從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筆記中,將所有的感觸慢慢彙整成一個劇本。」
「我想是我在洛杉磯有一些迷失,當整個城市都是做電影的人,連餐廳裡的服務生都是演員,其實特別缺乏對生活的真實觸摸⋯⋯我的電影並不是要給出一個具體的slogan(標語)或statement(聲明),對我來說,什麼東西讓我有觸感是非常重要。回到杭州讓我有一種選擇回到起點的感覺,我對它非常熟悉,而我也只能講我熟悉的事情。」
從羈絆生成的生活影像
《她房間裡的雲》採用不同介質去拼貼影像,從正片到負片,再從負片到DV、手機等媒介。不同於其過去短片穩健的敘事方式,鄭陸心源在她的長片中大膽模糊實驗電影與藝術的界線。而在這些影像的背後,也是電影與生活的模糊。
有紀錄片背景的鄭陸心源,會在與演員們的接觸過程中,開始DV的紀錄拍攝。這個過程對她非常珍貴,一方面是演員多半是素人出身,當他們最初接近角色時,表達流露是最自然也最真誠的,既是他們第一次觸碰這個陌生角色,他們也正在參與劇本的重新建構。「劇本從寫作到拍攝,經歷非常大的變化,有時候我會根據演員自己的生命體驗,而改變我原先已寫好的劇本。因為在那個當下,可能他們隨口聊的一句話,或是他們之前的故事,都會比我自己寫的東西,來得更為真實,也更為生活,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的。」
關於劇本與生活的結合,她再舉例如趙木子的父親,原來在劇本裡是個老師,飾演此角色的葉鴻銘,是她在杭州的爵士酒吧裡遇到的鼓手,後而詢問他參演意願,才將原本的設定轉為鼓手的身份。鄭陸心源表示,對劇本不會有太深的執念,也不認為電影一定得從文本出發,不會讓演員照本宣科去融入角色,充分表達她所想像的東西。「如果他們的生命體驗,可以為影片帶來一定的節奏感,這樣的設定轉換對我來說是有效的。加上演員之間的化學反應、互動感覺的變化,乃至於情感的流動。在可以豐富劇本、吸收到影片中的情況下,我也會用到電影的劇情導向裡。」
繼短片《公車上的白色蝴蝶》的合作機緣,此次在《她房間裡的雲》再次找來金晶飾演趙木子一角,她將角色詮釋得極為靈動,看似輕挑不羈,帶有獨立女性的自信,但眼神中仍能感受到,那一絲對生活與未來的無助與迷茫。談到與金晶的相識過程,是鄭陸心源在Instagram上面發現的。自小就輟學去北京當藝術家的金晶,因認識一些藝術家朋友,所以拍攝許多藝術照片。鄭陸心源從金晶的眼睛裡看見一些柔軟脆弱的東西,便想接觸看看,最早時跟她說有長片的計畫,可惜沒有後續進展。直至鄭陸心源2018年參加西寧FIRST訓練營,向金晶詢問《公車上的白色蝴蝶》計畫,才首次合作。鄭陸心源形容金晶是一個很聰明的演員,在表演上也給予特別真實的情感呈現。
除了金晶以素人之姿演出,飾演她男朋友于飛的陳軸,本身是藝術家也是導演,酒吧老闆則是在導演仇晟的生日派對上認識,但她也沒有非得要全部都找素人演員不可,如飾演媽媽的劉丹就是一位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談到職業和非職業演員的調和與差異,鄭陸心源表示:「我覺得都看人,包括素人能即興發揮的水平也不太一樣。但對我來說,『人對』特別重要,演員和非職業各有利弊,當然最難的莫過於是讓非職業和演員混合在一起,而且其實非常容易看出差異。」她隨而舉例兩者調和的過程,如金晶從劉丹身上學到很多,劉丹也會從她對金晶的認識,調整她表演的節奏。
「電影對我來說特別美好的,就是這輩子如果不是因為電影,(這批人)是不會相遇的。演員們在相遇之後,於戲中產生羈絆,如何去靠近彼此,去處理這些關係,整個過程對我來說都是具有意義的。最終達成的默契,或是那一刻呈現出來的,是最準確的表達。」鄭陸心源形容這是一個難以名狀的時刻,儘管製作前期她也曾經畫過完整的分鏡故事板,但她知道,唯有在現場才是最真實的感受。「當你感覺到『它就是電影的氣息』時,順著它走,結果往往是誠實的。我也願意相信我所看到的東西,因為那一刻,它被拍下來,你知道,它存在過。」
誠實面對自我,走在堅持拍電影的路上
妙的是,鄭陸心源在《她房間裡的雲》散發的文藝氣息,正與她所就讀的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位處天平的兩端。
南加大是位於美國洛杉磯的電影名校,比鄰好萊塢,許多出自該校的學生,如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朗.霍華(Ron Howard),都成為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中流砥柱。回憶起當初選擇南加大就讀的原因,鄭陸心源提到會有此決定,也是她非常害怕好萊塢,但她知道不可能一輩子逃避這個害怕。對她來說,以前製作紀錄片、短片,很長時間是自己一個人工作,這也讓她下定決心,想嘗試與別人一起工作的狀態。
不過,始終得面臨調適。到南加大就讀後,鄭陸心源長時間在商業和藝術之間作掙扎,當老師總要求劇本必須具體陳述,故事要寫得富戲劇性時,鄭陸心源便開始反問,是自己有問題?還是身處的環境有問題?當身邊大多數人都在拍攝非常規整的劇情片時,自身的創作模式與風格也受到侷限,但她認為這一階段是尋求理解的過程,過後會發現,更重要是發現自己,到底自己想要的、想拍的究竟是什麼。她始終感謝這一段求學經歷,教會她不再害怕工業,讓她知道工業流程是長什麼樣子,最珍貴的還是結識特別的朋友們。「我會感謝電影給我這樣的機會去拓展我人生的層面,觀察到美國生活的狀態,這些生命體驗是我學到最大的東西,而不是學校。」
不選擇留在美國發展,而回到中國獨立電影圈,面對當前艱難的生存環境。鄭陸心源提到在她去美國之前,認識在中國做獨立製片的電影工作者們,與他們的相遇彌足珍貴,尤其他們對電影的熱愛,將生命交付給電影,視電影為信仰,也深深影響著她。儘管回中國之後的狀況非常不好,缺乏正常的藝術院線,也沒有特別好的影展平台,能讓獨立電影被看見。不過她依然感念有像她一樣的年輕創作者們持續嶄露鋒芒,雖然未來無法預測,但最重要是讓電影保有自己的聲音,同時又能以一個正常的方式生長,與觀眾交流,與產業溝通。
對鄭陸心源來說,人生只能活一次,重要的還是找到自己該走的路,做自己想要做的東西。如同她始終對「無法名狀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她也引用陳翠梅的話:「如果一部電影能用話說清楚,那為什麼還要拍?」繼續堅持自己的電影路,誠實面對自我,勇敢暴露自己的脆弱,以更不同的創作模式探索藝術的邊界。《她房間裡的雲》是鄭陸心源給觀眾的一份禮物,她期許並等待觀眾拆開當中的驚喜,在心中留下各自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