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大師課】剪輯|大衛李查森:除了情感,所有原則皆可打破

637
2018-12-15

編註:2018金馬影展首度開班的「金馬大師課」,邀請多位不同工種的重量級影人,傳授他們的創作秘方。放映週報特別針對幾堂課程做報導,與讀者分享精華。

以杜琪峯為首的「銀河映像」團隊,背後的首席剪刀手,曾以《大事件》、《樹大招風》兩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剪輯,知名剪接師大衛李查森(David Richardson)在「2018金馬大師課」傳授剪輯心法,不僅點明剪輯工作的基本要素,更直接以《放.逐》、《毒戰》、《樹大招風》等精彩作品做示範,解說剪輯背後的流程與判斷。

「電影剪輯師都在做些甚麼?」李查森以這個簡單的問題做開場。回應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他從剪輯工作的產業現況談起。年輕還在拍16毫米膠捲時,他的工作是把影像跟聲軌同步接起,有次碰到阻礙,膠捲受損,製片緊急向他確認受損程度、如何補救。李查森回答,他需要一點時間,這時製片馬上加入他的行列,跟他一起動手整理。說到這裡,李查森反問台下學員:「你們有多少人是製片,又有多少人懂剪輯工作呢?」他說,以往製片與導演會到剪輯室學習,但技術傳承的師徒制度已不復見,在職人員對剪輯的理解也不如以往。

「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說過,剪接不僅僅是把不同的畫面串在一起。」要敘述剪輯的精神,李查森接連細數剪輯發展的重要工作者,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瑪格麗特布思(Margaret Booth)、希區考克,並提及他最推崇的剪輯大師華特莫屈(Walter Murch)。「我對剪接有很多想法,但當我去閱讀大師著作時,發現前人都已經陳述過這些觀念了。」李查森由衷推薦莫屈著作《In the Blink of an Eye》(書名直譯「眨眼之間」),認為本書是剪輯工作者的圭臬,並介紹書中歸納出的六個剪輯要素:情感、故事、節奏、視覺動線、拍攝軸線、三度空間連續性。

 

從 Moviola 到 Steenbeck,再來是之後的EditDroid、Final Cut Pro 7……,細數剪輯工具變遷,李查森回憶,剪輯是他的家族事業,從小就常去看爸爸在剪接室裡面工作,自己也走過三十年剪輯工作歲月,他認為,經驗在這個工作中彌足珍貴,在無數挑燈夜戰的深夜中,真正的創作力總是源源不絕地在夜深人靜時湧現。話鋒一轉,他也提醒年輕電影工作者不要迷信畫素,以往的剪輯工作不需要複雜的系統或是4K、8K的畫素,也能完成良好作品,重點向來就不是畫素,而是電影的基本品質。

開始介紹自己的工作流程,李查森說,最基礎的部分是先檢視原始素材,留意其中可能存在的技術問題,並且在完整看過一遍的過程中,打開對剪輯的想像。接下來,第一個初剪版本,要力求做到無縫貼合,讓所有片段能流暢的集結在一起。「這個部分還不是發揮創意的時候,初剪版本是確定導演想法的階段,你必須要先讓它看起來非常順暢,之後我們才能去做情感的操作。」他也提醒,有些看似無用的片段,別急著捨棄,稍後還可能進行回收,比如說轉場或其他用途,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完整吸收原始素材的重要原因。

緊接著,李查森借用《無法無天》(City of God,2002)的電影片段與自己參與剪輯的《毒戰》片段,來解釋剪輯的現場觀念。「觀眾注意力集中在畫面上的哪個位置,下一個重點就應該發生在同一個地方,如果重點偏離位置,那觀眾就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吸收資訊。」他解說,影片構圖應該注意資訊的連續性,導演在拍攝現場就要有剪輯意識,而不是單純只為了蒐集畫面大拍特拍。除了資訊問題之外,配合畫面中的動作去補捉剪接的時間點,也能夠組合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剪輯師必須保持聆聽,確認導演的願景,才不會丟失雙方的信任。」他再三強調,不要在沒有導演同意的前提下,隨意拋棄自己認為不必要的畫面。導演與剪輯師的關係應該是對等的。剪輯室應該要是一個親密的空間,只有在互信的前提下才能良好合作。「很多導演看過初剪會大吃一驚,覺得一切糟透了。你要安撫他的情緒,讓他看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李查森說,剪輯師同時扮演一個修復者與中介者,你需要設法與導演溝通,讓他知道怎麼樣對電影是最好的。

「杜琪峯常對我說,製作電影有三個階段,前期劇本、現場導演、後期剪輯。」(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making a film… the script, the directing and the editing.)談到工作經驗,他也稱讚杜琪峯是很好的導演,會直接將片子直接交到他手上,由他全權負責剪輯工作。「他不會堅持到剪輯室來,我們會聊聊天、可能吃個飯,一起看看素材,但稍作討論後,他就直接讓我操作了。」

最後,談到與銀河映像的合作,李查森接連聊起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剪輯的《樹大招風》,是先在香港進行三位新導演的短片初剪,並且把三部初剪送到英國由李查森進行獨立作業,完成最終作品,他笑說,那是身為剪接師一次相當難忘的經驗。而在講座尾段,他也播放一小段《放.逐》片段,畫面上的何超儀剛剛得知丈夫身亡,憤怒地破壞家具,最後放火燒屋。「這是情感非常強烈的一段,我們在這場戲的剪接中打破許多剪接規則,平常我不會讓高角度的鏡頭留這麼長、也不會允許軸線跳來跳去,但你要把這場戲放進整部電影的脈絡去看,就會知道它是情感很強烈的時間點。」在最後的解說中,李查森選擇回到自己前段提過的兩個原則:剪輯師要有大局觀、所有規則都可以被打破,唯有情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