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聲音數位化——偉憶數位錄音陳國偉專訪

616
2018-01-27

編按:台灣資深擬音師胡定一曾在接受本報的訪談時,深深感嘆老師傅逐漸凋零,但台灣都沒有人在做聲音部門技術人員的相關的口述歷史記錄。跑完紀錄片《擬音》的宣傳行程之後,導演王婉柔也感到記錄台灣電影聲音技術發展歷程的重要,於是獨立展開另一項紙上記錄工程。

本篇文章便是王婉柔訪談另一位資深的聲音技術人員,陳國偉。陳國偉是設立的「偉憶錄音室」是1990年代台灣最早開始投入數位錄音的錄音室之一。本篇口述訪談從他的求學時期開始,從類比投入全部身家轉型數位的他,也回憶了還在「DOS」作業系統時代的他,如何在數位化的最初期一路磕磕碰碰,甚至自己一點一點摸透電腦技術,架設起全套錄音室系統,直到1997年建立了全台第一個獲得杜比認證的數位錄音室。

 


走出台鐵汐科站——這個全台灣最長的火車站,不一會就抵達偉憶數位錄音所在的大樓。自民國八十年(1991年)成立,偉憶數位科技一開始以電視、工商簡介為主要業務。民國86年(1997年)擴充設備,並建構了全台灣第一個獲得Dolby認證的數位錄音室。在這裏,曾經製作過《熱帶魚》、《海上花》、《愛情來了》、《天馬茶房》等台灣電影的配音、混音。在這裏,也誕生過台灣第一部自製的5.1 Surround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現今偉憶以夢工廠、福斯、華納、環球等好萊塢動畫的中文化配音製作為主。

台灣電影聲音的數位化歷程,曾經是一條見不到光的漫漫長路。有賴前輩們的開荊斬棘、堅持與奮鬥。環境的艱辛與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我們透過負責人陳國偉先生的專訪1,希冀得以窺見歷史一隅。


1990年代的錄音室

為什麼做電影戲劇的錄音室會被看不起?在好萊塢不是這樣的,最厲害的錄音師才有機會做電影,因為電影包含了音樂!

「我剛開的那時候,1990年代,大概20多年前。在台灣的一般錄音室裡面其實是有區分的。當時比較有名的像白金錄音室,現在還在,主要是做音樂、唱片。跟我差不多時間有三家錄音室幾乎同期開:兩家音樂錄音室、我們是戲劇錄音室。其實,做電影的錄音室,在Yama2的那個年代(約1970-80年),是被音樂類錄音室看不起的。因為音樂類錄音室對聲音、對機器的規模、場地,就是軟硬體各部分,要求都是比較高的。當時做唱片很賺錢,所以唱片錄音室都比較高規格,硬體設備都是比較高階。哪怕當時中影,就是一個『大』之外,其實機器真的一般。另外一點是,電影錄音室出來的人對音樂、學理、錄音工程都不是那麼了解,因為大多數學徒出身,主要跟著老師傅學。我當時為什麼會開偉憶,就是因為感慨,為什麼做電影戲劇的錄音室會被看不起?在好萊塢不是這樣的,最厲害的錄音師才有機會做電影,因為電影包含了音樂!

我唸世新廣電,在學校時候就在外面錄音室打工,所以學校學的我很驕傲,什麼都可以被當,但錄音工程沒被當過。我們班上一半因為錄音工程畢不了業,我錄音工程高分,所以我還滿開心的。當時學校有個助教,歸大陸,也是我心中唯一的師父,他和幾位資深配音員合開鳴昶錄音室。我在鳴昶做了六、七年學徒,歸大陸沒事就丟一本MIX雜誌3給我:你把這篇講給我聽。這個在講什麼?這個器材有什麼好處?我覺得他那時候就在捉弄我,弄死你這個小孩。我也被他嘔到,好,你要我看我就看。小時候英文哪有那麼OK呀?當時真的很認真,看一面、翻一張,查字典查到那個紙都快要被我寫破掉了。就這樣,到後來看整本英文雜誌就沒什麼障礙。歸大陸還丟了兩本電子專用辭典給我,真的一般英文字典查不到裡面一些專有名詞,看久了也就熟了。後來我自己還在美國買到『Recording Engineer Handbook』,你當個錄音師起碼要知道一些,我跟歸大陸分享,他說有他也有一本,他的版本跟我是不太一樣的。這個過程就滿開心的,也就是因為這樣,MIX雜誌上很多每年美國什麼時候辦(器材)展的資訊,你就會嚮往、想去。


1. ‭ ‬本文摘自陳國偉專訪,時間:2017年12月25日,地點:偉憶數位錄音。
2. ‭ ‬指知名台灣電影音樂剪輯師黃茂山,俗稱Yama。
3. ‭ ‬Mix Magazine,成立於1977年,總部設於美國紐約的英文月刊。Mix定位為「世界專業錄音與聲音製作技術產業的領導雜誌」,內容含括錄音、現場聲音、製作、廣播製作、電影/影像聲音、音樂科技等,並定期報導設備器材設計與建構、外景錄音、唱片生產、聲音教育,以及各式聲音專業主題,並有針對最新技術、產業訊息、新產品發表、器材使用評論、聲音製作人/工程師/藝術家介紹、表演場地、錄音室介紹等的專欄文章。2007年,韓文版本的「Mix Korea」出刊。2011年,Mix由NeBay Media收購並發行,發行範圍計有94國。官網為:www.mixonline.com

美國的衝擊

因為以前買東西不像現在可以在網路上買,以前要到現場去買、去挑。後來有機會我就去看展了。從我開錄音室的前面兩年開始吧,一直到開了以後三、五年,每年都去美國看,你要看器材展才知道國際趨勢。我那時候那麼勤快的原因是,我已經意識到,國外都在玩電腦錄音了。我們以前還是磁帶,進步到Yama用的盤帶,比較大的盤帶就叫multi-track,但畢竟都還是帶子。然後看到國外有人開始用電腦錄音。欸?為什麼他們開始用這些?你可以在器材展上看到,大家都在朝向數位化去走。

看一看就覺得,為什麼人家都已經是這個局面,台灣都沒有?因緣巧合,李宗盛的敬業(錄音室)也在那時候萌芽,然後強力錄音室4的工程頭也在那裡。我們就是在器材展碰到,然後一起開車回LA,後來約出來聊。那時候台灣很多錄音室都會去,我們都會在中國城吃飯。他們要蓋錄音室、我說我也要蓋錄音室,後來就我跟李宗盛找了同一個設計師,Studio 4405。我們三家幾乎是在差不多時間就開了。

另外就是關於杜比。從開始接觸聲音到要開這個錄音室之前,其實我們一直是聽180度平面的左右立體聲。可是我在LA那時候,去參觀Engineer(工程師)朋友工作,哇,很震撼,不只聽到了細節,5.1加上重低音之後你會感覺真的很震撼,很多衝擊很真實,這個比stereo(立體聲)好玩多了,為什麼台灣都沒人玩?喔因為聲音要跟畫面同步,技術上有難度,比較少人那麼做。那時候正好是Eagles(老鷹合唱團)復出,20年復出演唱會有一場,他們把它做成DTS 5.1的DVD還是LD…….正好在我去的錄音室做混音,我去的時候一聽,哇那真的是,就像我在現場一樣,就覺得好震撼,別人演場會可以做成這樣,聽那個吉他、鼓,就覺得瘋了,太厲害了。跟stereo(立體聲)完全是不同檔次的東西。另外我一直想蓋一個錄音室,也是在美國看了《Lion King》,看了《獅子王》以後就覺得,哇原來5.1可以是這麼真,不是在家裡看DVD平面的東西。反正在LA你就可以感受原來是可以這個樣子的,但是台灣沒有,想做也不知道要找誰,小杜(指杜篤之)當時也都帶到泰國去做杜比。所以我就想我來做吧。


4. ‭ ‬強力錄音室,成立於1991年的台灣音樂錄音室。1997年,特別聘請美國錄音室設計大師Andy Munro為新錄音室設計,打造台灣符合國際級錄音混音工作環境。
5. ‭ ‬指Studio 440 Architecture & Acoustics,美國洛杉磯知名音響建築設計工作室。1994年由George Newburn和Ross Brennan創立,專門打造世界級媒體製作與後製空間。在電影、電視、錄音界頗負盛名。 官網:http://www.studio440.com/

數位化的艱辛

因為當時開始進入電腦錄音的時代,所以你必須考慮到的是,雖然能夠把聲音錄進電腦,但是電腦又要同時跟著畫面,那時候是困難的。所以當時有一些中間階段的做法:有個叫做『DoReMi』的機器你聽過嗎?就是它純粹只放畫面,然後你再用timecode鎖住它,就直接play(可同時放出聲音),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所以偉憶公司當時最大的意義,不只是我們是杜比在台灣第一家認證錄音室,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台灣電影聲音開始走向數位化。講一個很大的笑話給你聽:公司那時候買的全部是蘋果電腦,用AudioVision6。當時的Pro-tools還不帶畫面,Avid的AudioVision才帶畫面,所以我們要買Avid的AudioVision去做聲音和畫面。一套將近兩百萬(台幣),我們買了四套再加上磁碟陣列。那時候一顆硬碟只有4G,4G耶。SGASI的4G硬碟擺十二顆,一顆硬碟12萬,光那個就一百多萬。所以我們那時候是誇張的,全面改掉原來的東西,進入數位化。

偉憶公司當時最大的意義,不只是我們是杜比在台灣第一家認證錄音室,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台灣電影聲音開始走向數位化。

但是經過三年還是五年,有一天突然有一套AudioVision主要的畫面卡壞了,台灣(代理商)就幫我們報修,但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那我們開錄音室的工作怎麼可能停擺呢?這真的是數位化很痛苦的一個過程,我為了不能工作,就直接買了機票去舊金山矽谷,因為Avid的總公司在舊金山矽谷,我就去了。帶著我的卡,我就跟他說:你那邊還有沒有這張卡,我直接跟你買吧,我自己花機票錢,我不要在台灣等了,台灣一直告訴我要等等等,做生意的我怎麼可以一直這樣等呢?結果到那邊我才發現,老外直接答覆:停產了。你要,就是換整套新的,整個upgrade(升級)。upgrade要一千萬(台幣)耶,我就說我不要,我先不要upgrade,我還能工作呀,你就先幫我換這張畫面卡就好了。那時候美金兌台幣是1:27,那一張卡是15,000美金。一張卡,二手,他告訴你『良品』,就是從你拿出去開始發生故障都不干他的事。

我那時候瞬間降到冰點,台灣我還有三套耶。然後他一直告訴我你全部要換,四套整個換還要我花一千萬,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在他們building的台階前面,我就坐在那邊,坐了快兩個小時。

怎麼辦,還要不要做?我還是要做呀,不能讓這麼一大間錄音室停擺呀。偉憶的建置已經押上了我和老婆所有的身家,我們已經沒有退路。沒有人知道我內心那時候異常地掙扎。然後老外還在等我消息:「這張卡你要不要買,你要買我就給你,反正不保證你使用的狀況,而且這東西已經停產囉,現在有是人家送來修的庫存還有我給你。」15,000美金一張卡,那我要買四張嗎?最少要買兩張備著吧,如果不花這三萬塊美金,難道我要花一千萬(台幣)整個系統升級嗎?三萬美金多少?一百萬,要不就花一千萬。我那時候考慮再三,最後,我跟老外說我不買了,壞了不修了。我說我以後都不會再用你們家產品,我覺得很失望,我說我大概是台灣對你們最忠實的客戶,目前你們也知道,AudioVision我們家最多,結果你們的distributor或agent給我的感覺就是,很不好,讓我還要自己飛過來。我沒有囉唆,第二天就改機票馬上回台灣。

我從零開始研究組裝電腦,被逼著從DOS開始學,很多完全不懂的東西就去查。網路當時沒那麼發達,只能拼命買書,一直看一直看,弄起來以後,it works!

我下定決心,也沒有跟任何人講,從回台灣下飛機那一刻開始,就開始瘋狂研究電腦。當時電腦我完全不懂,一點都不懂。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教,大家都只會操作。但是台灣什麼最強?台灣電腦最強!我不要被你蘋果綁住。我們那時候就騷包嘛,你找老外設計,找老外弄系統,老外就全部都給你蘋果的。但現在我被你蘋果綁住了嘛,整個都在MAC OS底下,然後它又是很封閉的,一換就整個要升級。所以那時候我從舊金山回來以後,公司還有三套系統可以跑,但同時我從零開始研究組裝電腦。我想,自己都可以看得懂工程線路的東西,computer有什麼好難的?我被逼著從DOS開始學,我就看書,不停地看,很多完全不懂的東西就去查。網路當時沒那麼發達,只能拼命買書,一直看一直看。後來那三套也很快就被我淘汰了,因為我弄起來以後,it works!還好得不得了!開心得我,然後就不囉唆,我全換。而且我全公司換成PC整個弄起來到系統架好,還弄得滿驚人的,我不過花兩百萬左右吧,那跟你一千萬升級是什麼概念?就這樣,從完全不懂電腦,直接進入PC的世界。

所以現在我們公司沒有一台電腦是買現成的,伺服器什麼都是自己組的,架站系統都自己做,全面轉向PC。然後也還好就成功轉過來了,轉過來之後就簡單了,你隨時壞零件馬上就來,我到光華商場我可以組五套放著。壞了嗎?我有五套,隨時哪一台壞了我馬上換上去就好了,我到現在都還保持這個習慣,永遠有一台電腦在旁邊等。整個成本就降非常多。我為了生存就要找到方法嘛。到今天我們都比較free一點,看客戶用的是什麼系統我都有,像我自己用的是Nuendo7,但你要Mac或PC系統我都有。拜當時的困難所賜,Mac和PC我都熟。也是被逼的。

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候真的沒有考慮那麼多,憑一個理想就衝了。因為錄音室設計師在LA,我的系統工程師也是從LA來的,我的器材音響、所有的專業設備都是從LA直接進來,所以那時候很慘,房子全部都賣了,還負債,車也賣了,沒地方住住丈母娘家,但還是要經營呀。就風風雨雨啦,也走到了今天。不過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漸漸大家開始有點不一樣了。就是不管白金(錄音室)也好、強力(錄音室)也好,這些音樂性質的、大的錄音室,發現我們做影視產業的聲音專業,已經不會比做音樂的差。最好的認定和肯定就是你在市場上活下來了。我認為技術人員的專業是應該的,還要有很好的服務。服務跟態度好,客戶自然會回來。我從來不怕跟別人撞擊專業,越專業越好。我今天不如你沒有關係,半年不如你沒有關係,我三年後還不如你我就是白癡了。我的信念一直都是這樣,到現在各方面都還過得去。


6. ‭ ‬AudioVision,Avid Technology於1992年十一月發表的數位影像聲音剪接編輯軟體,運作於蘋果麥金塔系統,為原來Avid產品Media Composer上的擴增。(摘自The History of Television, 1942 to 2000)
7. ‭ ‬Nuendo,德國Steinberg公司所開發的後期聲音製作軟體。主要用於電影或電視後期音效製作,也適用於音樂錄音,整理和編輯工作。

台灣・電影・聲音

我剛開始去美國杜比的辦公室,跟他們說,我要在台灣蓋個杜比錄音室。他們的工程師很有趣,把我拉到他們家全世界杜比地圖前面說:「Show me, where is Taiwan?(告訴我,台灣在哪裡?)」靠,他們台灣地圖還很小,真的很小。但是他很好奇而且很興奮,然後帶我去見其他同事,介紹我從台灣來的,有個老外就很誇張地說:「Taiwan!」我想說怎麼這麼驚訝?他帶我去看他們的電腦,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原來他們整個辦公室裡面70%以上的電腦都是台灣做的。他覺得你們這個小島是怎樣,我在地圖上找不到你們,結果我們裡面的電腦都是你們做的,台灣人真的很令人好奇。那時候很驕傲啊,小台灣可是電腦很強,他們跟我說只有ASUS的主機板是OK的,真的很開心。當時那種氛圍會讓你覺得老外也還好嘛,也沒有那麼難搞。

高畫質家庭劇院以前很奢華,現在不是了。以前家庭劇院一定前後天花板擺喇叭,現在soundbar在電視前面擺一個,就會自動產生類似於surround的效果。他是用聲音的折射去計算,用向位的打法。所以現代人不再像以前環境、財力必須到一個程度,三部擴大機推六軌,現在不用了,連擴大機都不用,都涵蓋在裡面。這就是科技,時代在進步。所以聲音我覺得沒有那麼難,因為資料量100M、1G裡面,聲音一成都不到。所以聲音追求完美是應該的,恐怖片把耳朵一摀起來恐怖嗎?不恐怖的,因為你不知道潛伏、不知道危機發生,所以你不覺得恐怖。老外非常懂得運用聲音迷人之處。但很多人是忽略的,人畢竟是以視覺第一優先。

我曾經去香港邵氏8幫忙做了2部電影,方小姐9推著坐著輪椅的邵逸夫先生出來看片,我握著他老人家的手,激動得不得了。邵氏電影是我們這一輩人的集體記憶,電影有它很迷人的東西。我永遠甘於做一個台下的、幕後的,但你的作品一定少不了我,我是一顆螺絲,但我這顆螺絲一定要發揮作用,而且我必須很專業。我們是聲音專業,我給你專業是應該的。你要適當地尊重專業,就算蓋房子、修車都是專業呀。我們只要做好我們的專業,在某個環節裡面扣好它。」


8. ‭ ‬指邵氏兄弟(香港)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邵氏三兄弟長子邵醉翁、次子邵邨人、三子邵仁枚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電影發行基地。1932年戰亂,天一影片公司遷往新加坡(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30年,邵仁枚與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Shaw Organisation),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1958年,邵逸夫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同年在九龍清水灣籌建邵氏片場。60年代以降,邵氏影業日益茁壯,建立起東方好萊塢的影視王國。
9. ‭ ‬指方逸華(1934-2017年),邵逸夫先生第二任妻子,前邵氏影業副主席。

 

 延伸閱讀
 

 

596期【放映頭條】 

596期【焦點影評】
600期【影迷私房貨】
 
600期【影迷私房貨】
 
587期【電影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