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中的牽引與羈絆:《阿波羅十一號》

610
2017-10-20

《阿波羅十一號》講述著關於一個與家庭創傷和解的故事。主角宇欣小時候,喜歡跟著有太空夢的爸爸,開著名為「阿波羅十一號」的計程車穿梭在城市裡,想像自己在太空旅行。在爸爸過世後,宇欣意外發現爸爸認領了外遇所生的小孩,媽媽卻總是避而不談。電影中運用許多太空意象,例如,開車穿越隧道,就像在太空旅行般,進入一個有著奇異光點的空間。

劇組為了打造出月球荒蕪的樣貌,不計成本遠赴高雄月世界取景。以及片名「阿波羅十一號」,就是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所搭乘的大空船名字。使用太空意象的靈感,除了源自導演本身的太空夢之外,其實還隱喻了太空就像一個家,「太空是一個看似遙遠,卻是每個人都身處其中的空間。每個家庭成員是一個太空中的行星,有時候會覺得彼此離得很遠、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其實彼此被引力牽引、相互羈絆著。」劇中人物各自代表一顆星球─爸爸是太陽,整個太陽系都繞著它旋轉;媽媽是月亮,守護著象徵地球的宇欣,但月亮永遠只用同個方向面對地球,媽媽不會讓小孩看到她的另外一面;而弟弟是實際存在卻被除名的冥王星。

《阿波羅十一號》的故事來自於導演陳稚尹自身的生命經驗,她就像宇欣一樣發現家中刻意隱匿、從來沒有被認真談過的傷口。在劇本發想時,她發現許多家庭都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外表看起來很完整,其實暗藏傷疤。在今年三月金穗影展時,陳稚尹的媽媽從高雄北上來看《阿波羅十一號》,她的心情就像是被媽媽看到日記一般忐忑不安,不敢面對媽媽看完電影的反應。

隔天早晨吃早餐時,媽媽看似不經意的說「我覺得你拍的滿好的」,這句話超越了所有其他的肯定,讓陳稚尹深受感動,她坦言「對我來說這就夠了,這就是和解」。對陳稚尹而言,《阿波羅十一號》不只是講述自己家中的故事,也把某些人不曾說過的生命經驗說出來。《阿波羅十一號》不只是一個關於和解的故事,在面對家庭傷痛,將故事說出來的過程,也真實的使陳稚尹與家人和解。陳稚尹拋開社會對於家庭想像的束縛,她認為「其實家一直都在,只是它以不一樣的形式存在。」。

性別議題是陳稚尹的核心關懷,女性的身分同時為她帶來創作的衝突與靈感。在工作現場,女性工作人員不免會被問起「女生當導演很辛苦,你確定嗎?」、「你怎麼那麼強(能夠搬得動器材),你有在練喔?」。這樣的話語,不一定帶有惡意,卻能夠突顯出,在性別比失衡的電影產業中,女性經常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回應外界的懷疑,證明自己「也能做得到」。

無標題

在政大廣播電視研究所畢業後,陳稚尹目前從事編劇的工作,她認為要好好說一個故事,先決條件是有一個好的劇本,然而在台灣的影視產業中,有時候會在劇本不完整、工作人員還不瞭解故事的情況下就開始拍攝,以及在呈現女性角色時,女性經常是被化約成被動等待男性拯救的樣貌。出於女性身分帶來的衝突與靈感,陳稚尹能從日常生活中細膩察覺女性的處境,她對台灣的電影產業有很深的期待,除了期許自己能在創作上突破單一框架,呈現多元觀點與社會關懷,她也希望能夠從劇本出發,帶動電影產業的發展,影視工作者不只是從事一項工作,更可以享受創作電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