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影展入選片數破紀錄 新銳李念修《河北・台北》將與大師角逐大獎

527
2015-10-04

台灣紀錄片創作者今年可以在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大團圓了。今年山形影展將在10月8到15號舉行,14部台灣紀錄片入選今年影展,打破1999年12部台灣作品入選的紀錄。其中有三部新作入選影展的競賽項目,並且也有11部在台灣紀錄片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品,將受邀前進山形影展與山形大學合辦的單元放映。國家電影中心與文化部影視司特別於上週三(9/30)召開山形影展行前記者會,向媒體介紹今年備受國際矚目的創作者。

李念修《河北・台北》紀錄父親15年人生
將與佩德羅柯斯塔、帕里西歐古茲曼同台角逐「國際競賽」首獎

在影展的重頭戲「國際競賽」15部入圍影片裡,李念修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河北・台北》獲得評審青睞,從近1200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將和其他14部來自全球各國的作品角逐首獎殊榮,其中包括葡萄牙導演佩德羅柯斯塔(Pedro Costa)的《里斯本記憶迷宮》(Horse Money)、金馬影展選映的阿根廷紀錄片大師帕里西歐古茲曼(Patricio Guzmán)新作《深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等大師作品,除此之外入圍作品還包括今年台北電影節選映的《托托和他的姐姐們》(Toto and His Sister),以及9月「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的開幕片《少年・小趙》(A Young Patriot)。

《河北・台北》的導演李念修之前主要從事後製工作,從15年前開始拍攝自己的父親,不但紀錄了來自河北的父親特別的個性,也留下他對戰爭的回憶,更前往河北找尋父親的故鄉,藉由實地踏查證時了父親過去令人心痛的回憶。李念修原本想將本片獻給父親,可惜父親未能等到影片完成便離開人世,在記者會上講到此處也讓李念修語帶哽咽。李念修說父親一直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從導演15歲時就希望她可以將自己的故事紀錄下來。從片花中可以看到李念修融合了紀實與實驗影像,嘗試還原父親記憶中的心境。本片在9月時也入圍韓國的「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並且也入圍於「2015國際女性影展」的「台灣競賽」單元,將在10月13、17兩日於台北的光點華山電影院放映。

泰雅族導演莎韻西孟作品《好久不見德拉奇》入選「亞洲新力」

除了國際競賽之外,鼓勵亞洲紀錄片新銳的競賽單元「亞洲新力」(New Asian Currents)也有一部台灣作品角逐,來自梨山泰雅族環山部落的莎韻西孟(Sayun Simung)以她2013年完成的作品《好久不見德拉奇》(Millets Back Home)入圍。莎韻從跑原住民新聞的文字記者變為返鄉深耕的紀錄片工作者,他以三個環山部落的家庭為拍攝對象,紀錄泰雅族人藉由種植小米找回傳統文化認同的過程。導演說,過去因為政府實施農業補助,改變了部落的耕種作物生態,也因而讓族人生活形態加速現代化,傳統文化從此快速凋零,而恢復傳統耕作方式就是一種找回母文化的過程。由於過去沒有拍攝紀錄片的經驗,使得拍片過程經過許多掙扎。

《好久不見德拉奇》原本報名山形影展的國際競賽落選,卻在主辦單位轉介之下改報名「亞洲新力」,得知入選消息讓莎韻感到非常驚喜,導演提到在國際上獲得許多影展肯定,可惜國內收到較少回應。「亞洲新力」的入圍作品中的《護家魔》(My No-mercy Home)也可在今年的「女性影展」中看到,該片紀錄一位受父親性侵的少女的訴訟過程,以及其間他遭受來自母親與他家人的質疑。

山形策劃台灣紀錄片專題回顧 國內外學者齊聚回顧發展歷程

除了《好久不見德拉奇》入圍「亞洲新力」競賽之外,紀錄去年318學運的《太陽・不遠》也獲邀在本單元觀摩,本片主要拍攝團隊監製賀照緹、蔡崇隆,導演傅余、李家驊、王佩芬,以及出品方「紀錄片工會」秘書長黃惠偵及後製團隊的主要成員皆會一同前往釜山影展。同樣獲邀在本單元觀摩放映的還有香港「雨傘運動」的紀錄片《幾乎是,革命》,可見「亞洲新力」單元對於亞洲社會趨勢,與年輕世代想法的關注。《太陽・不遠》監製賀照緹與蔡崇隆都表示,在中國以強權姿態崛起的時代,亞洲各國與區域勢必都有自己的焦慮,從山形影展對於台灣與香港兩部社運紀錄片的關注,也可以看出日本社會對此國際勢力消長的焦慮。

在主要影展單元之外,今年山形影展也與山形大學合作,舉辦了「臺灣紀錄片特集-影像在說話:從紀錄片看現代台灣的光與影」(Documentary Speaks—Taiwan Today in Light and Shadow)單元,不但將放映楊力州的《那時・此刻》與《青春啦啦隊》、沈可尚《築巢人》、顏蘭權與莊益增的《無米樂》等知名紀錄片外,還將選映包括許慧如《雜菜記》、李家驊《二十五歲 國小二年級》、周美玲與劉芸后的《私角落》、陳亮丰《三叉坑》等具有獨特藝術成就的紀錄作品,以及馬耀比吼導演的《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與《馬拉卡照酒》,以及吳乙峰導演1996年的《陳才根的鄰居們》。楊力州、周美玲、劉芸后、馬耀比吼也將受邀出席座談。

除了放映重要的台灣紀錄片之外,山形大學還配合舉辦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紀錄片學者陳儒修、李道明、陳斌全等人亦將與國外紀錄片學者分別發表四篇論文,回顧台灣紀錄片從1999年到2012的發展歷程,並展望未來台灣紀錄片的發展。

「TIDF台灣國際影展」幕後團隊也將前往山形交流,影展節目總監林木才於致詞時表示,山形影展著重紀錄片的獨立精神,也非常關注台灣的紀錄片發展,台灣紀錄片雖於1999年有多部影片入選,其後卻有一段低潮,為此山形影展以曾於2008年舉辦台灣紀錄片回顧專題,關心其發展現狀。很高興看到台灣紀錄片再次創下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