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的一二——專訪《獨一無二》導演楊順清

513
2015-06-27

楊順清導演的第四部長片《獨一無二》銜接之前的作品《扣板機》(2002)與《台北二一》(2003),以社會現象為題材,反映身處其中的都會年輕男女,如何面對險惡亂象冒險求生、為爭取愛情奮力一搏。「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愛有沒有機會?」愛情是導演持續探究的題材,也反映了這些年來他對台灣的觀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錢變得不好賺,功利的思維反映的正是台灣人的不安全感與失敗主義。在此情境下,「愛是被傷害最大的」楊順清說。

《獨一無二》變得悲觀了嗎?導演認為倒也沒那麼絕對,應該是悲觀中還有些樂觀吧!如果說作者的世界觀會形塑出一種創作形式,《獨一無二》採用的雙線敘事,也反映導演對功利社會與矛盾價值觀的觀察。將這樣的矛盾結構化作二元對立的角色特性,辯證兩種人生所面臨的相同困境。劇中兩個男性角色,一個是來自花蓮,在淡水燒烤店打工的阿彥,另一個是在台北做藝人經紀小于。兩人個性迥異,外表卻相似。看似平行無關的命運,卻玄妙地產生了不可置信的交集。談到本片的選角,楊順清看中新人曹晏豪的特質,能分飾個性單純天真的阿彥,與自私自利的小于。

另外,本片中的女性角色燕子(溫貞菱飾演)與安安(雷婕熙飾演),對人性的矛盾有了不同的詮釋。燕子外表看似柔弱,但堅定且聰慧,有能力在危險的時刻保護所愛的人;安安表現外放,但也有脆弱的一面。然而,在面對功利威脅時,兩位女性都展現出無比溫柔的力量與為愛執著的勇氣。雖然她們為愛付出的結果是徒勞無功,卻還是相信愛能喚回人性的良善。反觀她們身邊的男性,阿彥受利益誘惑險些失去自我;小于雖然一度良心發現,但仍對抗不了內心的虛榮作祟。跟這兩位女生比較起來,他們顯得懦弱許多,處處計算,不敢付出,遇到挫折只會逃避,或是消極地發洩。

楊順清曾跟隨楊德昌導演拍片,並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楊順清說:「電影很有趣,他不是記錄,是虛構的,但也可以把生活的浮動留在影片裡。」他期許自己,像他所監製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中的作家們創作不輟,用心觀察這個世界,留下生活的記憶與時代的影像。

(主圖照片提供:楊順清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