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蝶變漫舞」,發現茱莉蝶兒

374
2013-07-05

茱莉蝶兒還需要介紹嗎?她九歲開始演戲,至今已經拍過50多部電影,其中不乏讓觀眾一看再看的經典片《愛在黎明破曉時》和《愛在日落巴黎時》,和她合作過的導演包括高達(Jean-Luc Godard)、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賈木許(Jim Jarmusch)和理查‧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等人,茱莉蝶兒早享有全球知名度;但女性影展的「蝶變漫舞」單元卻讓我再次發現茱莉蝶兒,關於她的幽默、她的喋喋不休、她的嗆辣敢言和她強烈的女性意識,原來我看過那麼多茱莉蝶兒的電影,卻沒真正認識茱莉蝶兒。

想真正認識茱莉蝶兒嗎?那應該從幾部她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說起。茱莉蝶兒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叫《尋找吉米》(Looking for Jimmy),這是部成本約9萬新台幣HD拍的片,劇情是茱莉蝶兒在派對上等不到男友,因此和朋友一起踏遍洛杉磯去尋找男友的24小時紀錄,這部片嚴格說來算是她的電影實驗,用來測試自己的拍片能力。她真正第一部廣為人知的自編自導自演劇情長片應該是《巴黎二日情》(Two Days in Paris),她的爸媽就在片中演她爸媽,男主角則是她的現實生活中的前男友亞當‧葛伯(Adam Goldberg),我開始懷疑電影中的貓,該不會就是她實際上養的貓吧?

換言之,《巴黎二日情》是一部自我反射型(self-reflexive)的電影,創作者以自己為藍本,把自我投射在創作中,她可能在角色性格上稍微誇大,但劇中人的思考模式和遭遇就是來自她的現實生活,她自己也承認,她或許沒有男女主角那麼神經質和偏執,但這些情緒全都在她心中翻攪過。

我覺得有趣的是,茱莉蝶兒早在宣傳《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就透露自己正在寫《女伯爵》(The Countess)的劇本,這是部古裝片,牽涉到一個獵殺處女求青春的女伯爵,這位匈牙利女伯爵是真人真事改編,茱莉蝶兒想去重溯歷史,企圖質疑當一個女性有了權勢後,她會多麼不見容於社會。這血腥的題材,不符合茱莉蝶兒給人的空靈形象,最後讓她先找到資金的是和《愛在黎明》系列有點像的《巴黎二日情》。

同樣是一美國男子和一法國女子說個不停的逛巴黎,和讓她成名的浪漫愛情片不同的是,《巴黎二日情》講的是對即將分開的情侶,法國人對性的開放態度似乎讓美國男友吃不消,這位美國男友又很介意女友性經驗太豐富,還會一直懷疑女友,這部片探討跨文化的愛情,但用搞笑來包裝,活脫就是在巴黎長大,現在長住美國的茱莉蝶兒的生活切片。

茱莉蝶兒在《巴黎二日情》盡情展現自我,她幾乎不修邊幅地出現在每個場景,她開放熱情還愛開玩笑,有些太過火的玩笑總會惹毛男友,但她從沒想過委曲求全,她想溝通但不想改變。

原來這位外表空靈的金髮美少女,內在住著一個激昂的女權份子,她和父母分享性愛點滴,她的家人狂放不羈,她的歷任前男友還是會和她調情。觀眾喜歡如偶像劇般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全片只有俊男美女和文藝對話,但真正的茱莉蝶兒生猛潑辣,劇本很隨性,運鏡生活化,常常喋喋不休地講些瑣事和廢話。真正的茱莉蝶兒並非銀幕仙女,而是位腳踏實地的文青。

《巴黎二日情》算是她導戲的市場測試,幸好成本不高,回收容易,評價也不差,終於讓她得以拍她籌畫許久的《女伯爵》。《女伯爵》的主角同樣是個生猛潑辣的女性,但這位權傾一時的女伯爵卻為了一場姐弟戀而成為瘋狂殺人魔。茱莉蝶兒依然在角色塑造上略顯誇大,她從女伯爵從小就對殺害小昆蟲無動於衷描述起,女伯爵的養成教育讓她冷漠強悍,但《女伯爵》和《巴黎二日情》的男女主角一樣,容易妒火中燒,由於她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女伯爵,因此當她的行徑越來越誇張時,也沒人膽敢提醒她。

《女伯爵》有個角色似乎被寫少了,就是那唯一敢提出諍言的女伯爵的密友,茱莉蝶兒想建議兩人之間存在著同性之愛,可惜女伯爵自始至終都只瘋狂迷戀年輕男友,茱莉蝶兒藉由描繪這一殘暴嗜血,毫無憐憫和同情心的女伯爵,顛覆女人柔弱的歷史形象,而她也建議著,誰知道女伯爵有沒有真的殘殺數百名婦女呢?這是起獵女巫行動,而女殺人魔的形象可能只是,無法容忍女人當權的男性寫史者編造的。

茱莉蝶兒的女性主義很特別,女伯爵專殺處女兼不近人情,女人有多重面貌,女伯爵或許邪惡,但這也是一種女人,女伯爵因為年輕時被迫與戀人分離,後來又被迫嫁給門當戶對但比她年長許多的丈夫,又因為夫妻聚少離多,女伯爵在史書上只是個血腥殺人魔,但有誰知道聰明能幹如她,也有渴求與愛慾,當她一再被壓抑,她怎能不瘋狂呢?

《女伯爵》顯然不只在四百年前驚世駭俗,到了現代仍不見容於社會,《女伯爵》評價中等但票房不佳,看來觀眾至今仍無法接受這瘋狂又強悍的女子。

隔了兩年,茱莉蝶兒拋開古代血魔女,也沒在現代談情說愛,她又拍了部自傳電影《那一年的夏日午后》(Le Skylab)。這部片的開場和結尾其實和故事無關,也沒多大意義,唯一的意義是此時茱莉蝶兒已經當了媽媽,這只證明她又在拍她自己了。茱莉蝶兒還是很火爆,她在《巴黎二日情》會和種族歧視的小黃司機吵架,在《那一年的夏日午后》則為了爭座位和陌生人開罵,更誇張的是由她演的主角母親還不停和親戚對罵。

這部片的角色塑造同樣略嫌誇大,茱莉蝶兒現實中的父母是前衛的劇場工作者,兩人在她九歲時就帶她去看柏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的電影,劇中女主角的父母也是左派藝術家,因此和住鄉下又右派的親戚常一言不合而不斷地大吵。

《巴黎二日情》和《那一年的夏日午後》乍看之下時空背景不同,但劇中人的本質很一致,女主角的爸媽都是提倡性解放的極左派自由主義者,不過,經過了幾年的歷練,茱莉蝶兒現在懂得讓右派發聲,尤其是她伯父因為戰後失去生活目標而在深夜痛哭的那段,茱莉蝶兒似乎不再那麼咄咄逼人,要人認同她的自由主義,她也看到中年男子的悲哀,甚至同情起這些人了。

這部片看似嘮叨沒重點,初看令人難耐,但看到後來就看出味道來。這部片證明茱莉蝶兒始終忠於自我,拍片時也自由到能毫無剪裁地,把尋常百姓家的瑣事搬上銀幕。茱莉蝶兒導過的五部劇情長片中,她爸爸就出現在其中三部,她的電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想法,還有她的家人、她的前男友和她的好友,這簡直就是在拍實境秀,只不過台詞文青了點。

茱莉蝶兒在九零年代初曾去讓奇士勞斯基試鏡,當時奇士勞斯基要她做一個性感神情,她說她很氣,當場扮鬼臉,兩人不歡而散。她說她年輕時最討厭導演總想指導她當個引人遐想的美少女,她根本不是這路的;茱莉蝶兒執導演筒後就盡情地大鳴大放,她有點囉嗦,愛開玩笑,在愛情中忠於自我,性愛上葷腥不忌,有了小孩後較有母性,看過「蝶變漫舞」這個單元後,我逐漸忘記她美少女的形象,看見了真性情的茱莉蝶兒。

◎ 第十九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焦點影人簡介:

茱莉‧ 蝶兒(Julie Delpy),1969 年12 月21 日生,法裔美籍演員,身兼導演、編劇、歌手等角色。畢業於紐約大學演藝學校,曾主演過三十多部電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包含了奇士勞斯基「紅、藍、白」三部曲中的《白色情迷》(1993),以及與伊森‧ 霍克聯手出擊的《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等。《愛在黎明破曉時》中,男女主角在維也納的一日戀情,成就了
文藝電影史上永遠的經典,更受到全球影評一致讚賞,甚至被視為90 年代獨立電影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品。

茱莉‧ 蝶兒自小便非常嚮往導演工作,因此參加了紐約大學的夏季導演進修課程。1995 年,自編自導的第一部短片《廢話連篇》獲邀在日舞影展上首映,2002 年乘勝追擊推出首部長篇電影《尋找吉米》。自此,茱莉‧ 蝶兒的編導功力展露無疑,為《愛在日落巴黎時》編寫的劇本,更榮獲2005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獎的提名。

2012 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焦點影人專題,特別挑選出茱莉‧ 蝶兒近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三部優質劇情長片作品—《巴黎二日情》、《女伯爵》、《那一年的夏日午后》,讓觀眾大飽眼福。

第十九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蝶變漫舞-茱莉蝶兒全才創作之路」單元一覽:
http://wmwff.pixnet.net/blog/category/1095052

欲掌握女性影展即時動態更新,請至下列網站查詢:
女性影展官方臉書《敬!拾玖精神》官方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