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平原悄變的文化風景 阿堂主推文化版都市計畫

275
2013-07-05

今(99)年七月電影圈驚傳導演鄭文堂將出任宜蘭縣文化局長,成為導而優則仕的首例,並開創了台灣史上首位由導演出任之文化部門首長。這件美事既因生於宜蘭的鄭文堂,八月終得返鄉回到出生地走馬上任。更由於出身社會運動,長年為公理與正義堅持,所拍製的紀錄片、劇情片多注視著社會底層與弱勢者,其人文關懷為冷峻的時勢打上透澄溫文的柔光,所有的影迷、影圈朋友期許這位知行合一的創作者並同時讚揚著美哉蘭陽的想像。



上任已40餘日,鄭文堂表示,自己轉換得很快,適應期早過了,並且在位子上徜徉恣意發揮應有影響力。即便目前所推計畫百廢待興,尚未有明確成就,但他慶喜的分享並述說最大的成就感便是:「這個位子不是權利佔有,而是可以去發揮影響、去建言去改革、去身體力行讓民眾很快接觸到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內涵」。



文化局長阿堂形容所推行的年度文化政策為「文化版的都市計畫」,企以「文化深耕,不炒短線」精神,一屏都市計畫長期侷限公部門建設處、工務處硬體建設的窠臼。作為曾經年離鄉背井的蘭陽少年,實際觀照在地及外地人(公司員工、家庭成員旅行)的立場,以「慢」活為底蘊,用人的角度出發、思維「對宜蘭人及外地人而言能在路途上看見哪些蘭陽風景?」而那,便是所願建構的文化地圖!



譬如,一個中學生或任何市民,每天上學、上班出門會看見什麼?上學、上班的路途上,會看見哪些藝術品?雕塑?建築物?課程教的內容之外,戶外教學能去哪裡?假日能去哪裡?阿堂解釋著「建構」一個文化地圖的意思,是讓「中學生可以去找作家黃春明」,不是真的去拜訪黃春明,而是「還可以去找尋黃春明小說寫過的那些地景」,切身感受文學。從歷來拜訪宜蘭的大宗,如外地觀光客、企業員工訓練亦然,除了參加童玩節、開會休憩之外,他們能看到什麼宜蘭?跟在地文化起什麼關聯?或能因來到宜蘭後充實到什麼樣的涵養?



整個文化都市計畫內有無與電影相關處?阿堂說一定會辦個大型影展但不諱言道:「這還比較簡單。」他並不寄託藉由影展「大拜拜」的模式讓觀眾一口氣看個二、三十部電影;真正的期望是能「讓小孩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前可以看過至少100部中外經典電影」,由計畫選出150、200部經典好片,從學校教育著手、跟社區結合,培育新一代蘭陽人從經典影片中涵養影像識讀與多元文化鑑賞的能力。



「去看好萊塢商業電影是屬於另外的個人行為,那沒關係,但是額外有了100部經典電影的涵養。」這是兼具多層次意義的美好願景,阿堂認為這會讓「影展處於隨時發生的,是經常在校園就進行著!」同時,希望能在宜蘭籌辦一家「國民戲院」,讓宜蘭縣民、外地人能有更多機會看到好電影。



回歸電影,談及自己的以《眼淚》為首的「轉型正義」三部曲,電影的議題恰好能與任公職相得益彰,「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的底層群眾、看到真正的問題,每日在議會所見所聞……」。導演阿堂有自覺地認為已不同於過去從一觀察者的角度做電影創作,「現在是介入的、設身處地、親身體驗的。」因此,原已寫好的劇本,將會再經改寫,豐富內涵。



宜蘭會有好電影、好的表演,鄭文堂信心滿滿並預告緊接著的蘭陽文化活動。融合在地人文歷史和自然地景、甫獲遠東建築大獎的新地標「蘭陽博物館」,10月中旬即將正式開幕,建築體設計即有可看性。鄭文堂預計之後籌辦宜蘭「走讀建築活動」,以新的鑑賞建築模式,讓人用步行的速度,實地踏查與靠近蘭陽風景,並重申「文化深耕」與「慢活」的核心價值。



這名已長成的「蘭陽溪少年」阿堂,鮭魚溯溪返鄉,有別於北方繁華都市正紛擾的萬「花」筒博覽會,建立清絕獨世的「夢幻部落」,讓人期待那將豐收的「風中的小米田」。面對公職、面對文化政策擬定,阿堂導演留下了一句發人深省且饒富意義的結語:「其實跟拍電影差不多。」



蘭陽博物館反映在地歷史、人文及地景特色,10月16日正式開館營運
(圖片來源:蘭陽博物館全球資訊網;首張圖片來源: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