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X「明日?家園!」影展:樂土安家、見入家境單元
(編按:CNEX今年以【明日?家園!】為主題的紀錄片影展(10/28-11/7),放映來自全世界近70部紀錄片,透過綠色建築、水資源、污染、動物保育、環境保護、地球暖化造成的天然災害、資源回收、新能源、基因改造與有機食品……的影像,叩問何處是我們「下一代的家園」,提醒觀眾關心生活的變化、思考環境和環保等議題。
本期專欄由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及知名部落客徐凡分別為影展的【樂土安家】、【見入家境】二單元撰述專文導讀,一篇以生活為引,注目影展,也觀照現實;另一篇徐凡則以單元片單為目,環顧策展理念,陳述影像肌理。用輕鬆卻嚴肅的心情,來關懷我們的明天!我們的家園!)
【樂土安家】單元專文導讀
文 / 張釗維(CNEX製作總監、紀錄片導演)
寫作這篇文章時正值中秋假期,大陸這邊放三天假。早晨起床一片寧靜;窗外那棟最近復工的爛尾樓(大陸這裡稱施工未完成的建築物為爛尾樓)也悄然無聲;我想,好,總算工人也都放假去了。不料到了接近中午,敲敲 打打的吵雜聲音又起,我只得關上窗戶,辜負那一整個驕陽清風。
08年底以來,金融風暴似乎無遠弗屆,大陸這邊也頗受影響。但實情是,透過 房地產等相關巨型產業與國有產業的金融槓桿操作,中國大致度過難關;房地產不降反昇,直到目前。無怪乎我家窗外棄置多年,成為鴿子與喜鵲 別墅的爛尾樓,在今年開始又復工了;並且,每隔幾天我就會收到不知名的電話:「你有房子要賣嗎?」
《換城》:城市與農村究竟有多遠?
我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個畸形的經濟發展模式。銀行、地方政府、地產商 三方聯手、相互騰挪換位,一起掏空人民資產,做高GDP、公司營利與私人海外帳戶;但百姓似乎也「熱」在其中,只因,華人的終極信念不就是,有土斯有財?
官府向人民徵地,但事實上是爭地。中秋前,新浪微博上熱傳的是江西鍾家因為官府強拆而自焚的消息,接踵而來的是各個地方形形色色的強拆告;中秋團圓的節慶成為家破人亡的日子。因為有限資源而相互掠奪、自我剝削,即將成為、或者已經成為大陸高速發展的噩夢;那麼,明日家園,究竟會是個什麼樣的家園?中秋假前,或者因為無心上班、或者因為奔波送禮,原本我上下班二十分鐘左右的車程,八個車道硬是堵上一個小時。這其中,誰有心思去計算那無可勝數的碳排放量?誰有心思去懷想那自焚的江西宜黃鍾家?
無怪乎,在CNEX2008-2009年「下一代的家園」的徵案中,大陸導演的作品不約而同地指向拆遷問題與城鄉關係,而還無心去想像那遙不可及的小資樂活生活。發生在北方北京郊區的《博奕》如此,發生在南方廣州城外的《龍船》如此,發生在西北西安裡頭的《換城》亦復如此;就連國外來的導演,也毫不猶豫地將鏡頭指向北京被拆遷的胡同,遂有《舊回憶、新北京》。土地問題,連帶地土 地底下的各項資源:煤、油、水,不就構成了今日中國大陸環境與家園問題的最核心?
《舊回憶新北京》:「趕緊拍照唄,再不拍,這些老胡同都要拆啦!」
不久前,有大陸同事告訴我,當年改革開放、反右與文革被平反後,為補償 那些受到殘酷鎮壓的中央領導倖存者及其後代(或稱:太子黨),當局遂將部分省份的產業經營權交給他們,藉以安撫其嚴重受傷的內心與無法平 靜的怨氣;事實上,這樣的作法,非關心靈,只關利益。於是,當我望著辦公室窗外那一棟棟如鋼鐵戰士一般高聳的大樓,率皆建立於近十年的時 間,不禁異想:那似乎都是在1950-1970年代殘酷鎮壓下的怨靈,如今一個個以大樓的形象站起,向這個尚未有能力 徹底平反歷史與政治傷痕的社會復仇。
說穿了,對所有目前生活在大陸的人來說,這是歷史與政治共業。若僅僅以金錢超渡之,那麼,明日必將無家園。
【見入家境】單元專文導讀
文 / 徐 凡(知名部落客)
【見入家境】共有八部電影,分別來自中國、加拿大、以色列、德國、英國等地,然而片中走過的不僅僅是八個國家,訴說的也不僅僅是八個故事。細探其人文脈絡,泰半是觀點紛陳,跨越藩籬的作品。八部電影走過地球大半圈,蒐羅各色風光、眾生百態,一捲羅織萬象的畫軸也就慢慢展開:各色各樣的「家」在衝突和歧見中屹立不搖,在貧富懸殊的社會背景中分一口飯吃,有的正在拼湊建構,有的遭受著緩慢的撕裂,有的被經濟重壓而勉力維持,有的則在日復一日的權宜之計中追求長遠方案。位於一座區區小島上的我們,不禁想像:在這個地球村中,此刻可能有多少陌生的語言,正在描述我們難以想像的理想家園?從仇視到分裂,從誤會到理解,有多少看似平靜的「安於現狀」暗藏著波濤洶湧的故事?
《北緯38°》加拿大裔導演由母國文化鋪陳影片主軸,從移民他鄉的他者觀點開始探索自己血脈中的民族認同,當面對母國仍處於分裂的現狀,經歷遷徙與婚嫁的導演,將試圖在多重文化身分中,藉由受訪者的故事層層追索家鄉的概念。在這部電影中,「國籍」宛如一張身分不明的面具,戴著這張面具,並不一定能認識自己,當然更無法治癒戰後流離的人民。「國籍」有時候無法為人民解答疑問,而有關命運的疑問,答案更是無處可尋。
《北緯38°》:1950年韓戰結束,自此南北韓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數百萬個家庭被迫分離。
我們只知人類基於自衛而築起圍牆,當外界風波不斷,戰火延燒不止,潰不成形的靈魂總是亟需庇護。然而面對世界的千瘡百孔,我們忍不住想問:究竟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小小的火花可以不斷擴散,以致隔絕天涯?《猶不得你》正試圖質疑這朵小小的火花如何影響世界。「反猶」兩個字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然而真正深究起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部電影對複雜的反猶情節進行深入解剖,挖掘出埋於人心的病根。原來歷史經驗經由代代相傳,已經進化成潛意識的焦慮,本來是杯弓蛇影的誤解,再經潛意識的煽動,使得「猶太」一詞至今仍因蘊藏著複雜情結,而叫西方世界的人們難以出口。
另一部深入種族焦慮的作品是《 薩伊德的和平狂想曲》。本片勇敢的舉著音樂的大旗,直直切入以巴衝突的核心地帶。這個音樂工作坊由巴勒斯坦出身的薩伊德與以色列音樂家巴倫波因共同舉辦,毫無疑問的,這是當今最前衛、最誠實的和平活動之一。薩伊德生前曾表示,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項計畫,這項計畫讓歧見和對立在音樂的圍繞中重獲舒緩的機會,更讓不同種族的人藉由共同演奏,喚回彼此共有的寶貴連結。當背負著屠殺罪名的德國不斷在反省、道歉,並提出賠償,我們不禁問道:若家園破敗的人們仍繼續堅持「受害者」的身分,並拒絕進行理解和原諒,難道不也是滋長仇恨的幫兇?《1:68.965》以越戰後的越南人民為主角,讓攝影機專注的凝視這些被世界忽略的臉孔,在畫面當中,他們靜靜抒發自己親眼看到的歷史,以改寫他人擅自的詮釋。唯有先試著陳述與傾聽,才有機會抱著理解與關懷,進入下一階段。在重建家園之際,洗淨結痂的傷口,清算沈積的仇恨,難道不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們一家都是人?》:無論在城市、鄉村或是一個巨大的墓地,擔憂的事情其實都是一樣的。
不得不思考的是:當厚實的圍牆築起,難免也畫出一道裡外之分的界線。一裡一外,自然引申出孰為我輩、孰為他者的錙銖必較,此時當如何在人我之際取得平衡,儼然又是一個課題。且看《理想的國度》,寧靜的小村落既有不得不劃清的界限,也有滿溢而出的大愛。當社會沈痾既久,弱勢族群只有漸漸沈寂。烏托邦如今由理想走入現實,此時當如何與周遭保持適度距離,以避免爭端?又如何維護村民感知、思考、抉擇等基本人權,以達成烏托邦的宗旨?這個理想的小村落以行動展現了最佳示範。《我們一家都是人?》則來到全世界最大的墓園,在墓碑與斗室之間穿梭,靜看生命的消與長。外界對墓園生活的奇異眼光,和死亡附加的恐懼與避諱,在這裡一概化作溫柔的粉塵,一視同仁的隨著陽光撒落在生者與死者的身上。在生與死和平共處的風景中,我們見到家屋除了遮蔽功能之外,還可以同時保有開放及寬容。「死亡」正是生命最大的禁忌,然而不可否認的,它卻也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方向,如能直視生命的真諦,隨處安居,這樣的精神狀態不正是家園概念的萌芽之處?
【見入家境】是一趟小小的旅程,大銀幕翻攪著千百種生命情境,不僅為這趟旅程縮短里程,更放大心靈震動的片刻。且讓我們穿越叢林,涉水而過,從煙囪降落,從地下室裡醒來,除了遊歷家家戶戶,還要從他們的窗台一一探頭,以便眺望全世界共享的同一片天空。再度回首之時,我們是否也可以一路漸入佳境,安樂而居?
※ 詳細影展資訊請參見「明日?家園!」影展官方部落格: http://cnexff.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