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屆紐約電影節─老導演的新作品

129
2013-07-05

這屆紐約電影節有多位資深的電影前輩,像是八十七歲法國大導演艾力‧侯麥(Eric Rohmer)、八十三歲卻老當益壯的薛尼盧梅 (Sidney Lumet)、和七十七歲的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如今都算是電影界的傳奇人物了。想當年侯麥和夏布洛還合寫《希區考克的作品論述》,兩人皆是【電影筆記】編輯兼影評人又是導演,是六O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的靈魂人物,這讓身為影痴的我,不禁想對大導演們致敬、高喊「萬歲!」。第四十五屆的紐約電影節,侯麥的電影已經是第十三次進入影展,而台灣的侯孝賢導演則是第十次入展,夏布洛也第九次入展。雖然侯導在這些年老長輩們當中應該算是列於中壯年一代,但是侯導的每部入展作品多半是他的經典之作,二十部長短片的電影中有一半入圍過紐約影展。在影展中,多位導演皆指出侯導的獨特電影風格對他們的電影生涯影響極大,所以此篇報導中我將名正言順地把侯導納入電影前輩之列吧。

《Redacted》/ 美2007 / 布莱恩‧迪帕瑪 (Brian De Palma)

才剛剛在第六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榮獲最佳導演獎,六十七歲的大導演布莱恩•迪帕瑪 (Brian De Palma ) 的《Redacted》是這屆電影節未上映以前最受爭議的電影。電影以半虛構的角色扮演形式,講述2006年三月一隊駐守於伊拉克馬哈茂廸耶(Mahmoudiya)的美軍,強姦一名14歲少女以及殘殺全家的真實故事。電影未上映以前,美國極右翼電台Fox News Channel評論主播比爾瑞利(Bill O’Reilly)以卑鄙、可恥的字眼毒罵導演「不愛國」、「傷害美國大兵名譽」。而相信改革、左翼自由派MSNBC電台評論主播奧伯曼(Olbermann),則以尊重導演反戰、揭露媒體真相的言論,在美國各大報界、評論界掀起一場唇槍舌戰的「電影為社會實踐之政治宣傳」的激烈辯論。

導演在影展記者會中說明,該片是向大眾呈現戰爭讓人恐懼、可怕又殘酷的事實,因為我們每天在電視機前面所觀看的新聞影像早已經被刪剪、修改 (redacted的直譯) 過、漂白過。由HDNET Films出資,導演豐富地運用當下數位網站視訊、YouTube、Video日誌、部落格、監視錄影、電視轉播、紀錄片、數位Mini DV等各種影像拍攝媒介,來闡述我們在新聞中所接收的消息與戰爭真實世界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英譯: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 法 2007 / 侯孝賢 (Hou Hsiao- hsien )

侯孝賢在歐洲、美國藝術電影界中,可謂是舉足輕重的導演之一,每一部新片都令觀眾引領期盼。這次紐約電影節記者會時,侯導的新作《紅氣球》在林肯中心三百人座位的華特瑞德戲院 (Walter Reade Theater)晚間舉行,整廳爆滿。而蘿絲廳(Rose Hall)一千兩百人的電影座位也是整廳售光。放映之前的招待會場,還有贊助商招待法國香檳;進入電影院、燈光暗下之後,香檳的氣味混合了《紅氣球》的清新開場,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侯導的第一部法語片,由法國公司(Les Films Du lendemain)製片,法國重量級女演員茱麗葉畢諾許(Jilliette Binoche)主演一位巴黎單親母親,飾演她兒子的則是法國童星西蒙伊托努(Simon Iteanu)和大陸女演員宋方。電影中忙碌的畢諾許兼顧工作與家庭,精湛地演出內心中雜陳的不安與失落感。她雇用電影系的中國學生宋方(電影裡直接稱呼「宋」)來照顧七歲的兒子,宋方想以小男孩與紅氣球來拍攝她的電影作品,在接送小男孩上下學的途中,不時掌著攝影機進行拍攝。小男孩稚氣的臉龐與聰慧的眼神,不時為電影注入了愉悅的生命力。

這部影片乃是侯導向1956年法國導演阿爾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的同名電影《紅氣球》致敬,而畢諾許於電影中排練法語布袋戲的場景,也不時讓人憶起侯導《戲夢人生》裡的李天祿大師。由攝影師李屏賓掌鏡的畫面,實地拍攝法國每天的生活點滴,室內的擁擠與戶外的寬廣皆優美得令人屏息。片中畢諾許在幽暗會場替布袋戲配音時,高超的攝影打光技術襯托出她細膩堅強的性格;當影片結束之際,紅氣球升上天空、於巴黎的天空漂浮,頓時令人心中升起一種說不出的希望、寧謐、舒適。雖然這是向拉摩里斯的《紅氣球》致敬,但我突然覺得這部片有楚浮(Francois Truffaut)的感覺。

《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 美 2007 / 薛尼盧梅(Sidney Lumet)

片名《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一針見血地點出整部電影的精髓骨幹。片名源於一句愛爾蘭諺語,人們在酒吧乾杯時常說「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希望你已經在天堂待了半個小時〈May you be in heaven half an hour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隱喻一種事件急迫性和大禍來臨之前的潛在危機。高齡八十三歲仍老當益壯的薛尼盧梅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讓人無法置信的謀殺懸疑和令人吃驚的家庭悲劇。以《科波帝:冷血告白》榮獲影帝的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以及伊森霍克〈Ethan Hawke〉,分飾安迪與漢克這一對兄弟,兩人表演張力十足,眉頭深鎖的無奈與恐慌不言而喻。兩兄弟在缺錢的窘境之下,由哥哥計畫了一宗超完美搶劫案,製造了一樁沒有受害者、沒有暴力的搶劫─而對象則是父母親所經營的珠寶店。

如此荒謬的竊盜實在讓人哭笑不得,但誠如導演所言,社會上很多家庭悲劇、犯案槍殺的事件,兇手常常都是身邊最親近、最熟悉的人;電影其實是社會的縮影。當片子開頭,一名頭戴面罩的搶匪在一家小店中彈倒下,連環一系列的謀殺、搶劫、勒索、家庭悲劇、婚姻破裂等等暗藏的危機漸漸浮現,骨牌效應一開始,接二連三的災難開始牽連全家,直至最後全面失控。

《被切成兩半的女孩》 The Girl Cut in Two/ 法 2007 / 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

現年七十七歲的克勞德‧夏布洛,是迄今法國新浪潮導中仍然維持當年水準而且聲名不墜的香頌導演。大導演的第56部電影《被切成兩半的女孩》,講述由年輕女星露德溫‧塞尼耶(Ludivine Sagnier)所飾演的一名電視台天氣預報員,俏麗性感,光鮮亮麗、眾人環繞。在一次攝影棚現場中,女孩與著名作家查爾斯‧聖德尼(由弗朗西斯‧貝爾蘭德Francois Berleand飾演)邂逅,愛上了比她年長三十多歲的老男人。同時,她也和一位個性古怪、放蕩不羈的年輕百萬富翁互有好感。兩位不同年紀、個性的男性皆被女孩的青春秀麗所媚惑,為之傾倒。女孩後來嫁給了年輕富翁,但是謀殺還是發生了。

這故事其實改編自紐約曼哈頓一百多年前的一件真實案件。1906年時,著名建築師斯坦福‧懷特(Stanford White)─紐約麥迪遜廣場和華盛頓廣場的設計者─於自己一手設計的麥迪遜廣場樓頂被謀殺,兇手是哈林陶,是懷特前任年輕小情人艾芙琳尼斯賓的先生。中產階級的兒女私情、謀殺、通姦、嫉妒、痛恨、瘋狂愛戀,常是夏布洛喜愛探討而且擅長處理的題材;但是大師總能在聳人聽聞的通俗劇之中拍出知性、深刻、又有趣的電影故事,不愧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法式香頌通俗劇導演。

《愛情誓言》Les Amours d'Astree et de Celadon / 法 2007 / 艾力侯麥(Eric Rohmer)

根據十七世紀法國作家奧諾雷‧杜爾菲(Honore D’Urfe)的小說《阿斯特蕾》(L'astree)所改編的一個浪漫神話故事。電影以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時期作為背景,藉由愛情中迷惘的男女,在優美的田園牧歌情調之中,刻劃愛情的真純。侯麥的電影多以愛情和文學為母題,尤其是他個人對於愛情裡忠誠、忠貞的主題,更是得其細膩描繪。男女主角皆是牧羊人,故事發生在風景如畫的山林。年輕漂亮的牧羊女阿斯特蕾相信她的情人賽拉東背叛了她,傷心的賽拉東躍入湍急的河水中以表忠貞,卻被一群女神救起。神奇的是,女神們著迷於賽拉東的俊美,不肯讓他離開,但是儘管眾多美麗女神對他細心照顧以及誘惑,他終究無法忘懷他的摯愛。

《愛情誓言》帶領我們進入古老時代,年輕男女穿上希臘古典、微露酥胸的飄逸長袍,於自然恬靜的世界中,以情景交融的意蘊,探討角色心靈層面對於大自然和詩歌的熱愛。在此刻現代社會的情境之下,這種電影看起來似乎唯美得不切實際.,但四百年之前戀人們歌頌大自然的唯美、個性解放、與人與人之間堅貞的情感,卻讓人為之迷戀。今日自以為新潮的俊秀美女,又有多少人有勇氣相信愛情的真誠、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感情?

(編按:前期作者名字誤植為林佳俐,請作者與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