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到泰國,跨海改編的落地經驗談──專訪《冥婚鬧泰大》監製班莊比辛達拿剛、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

783
2025-05-15
  • 採訪
    張婉兒
  • 張婉兒
  • 攝影
    蔡耀徵

2023 年,由程偉豪執導的奇幻動作喜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在臺熱映,該片融合冥婚習俗、警匪犯罪與 LGBTQ 元素,以撿紅包為趣味序幕,揭開一段直男刑警與同志鬼的另類情誼。該片以 6,000 萬新臺幣的製作與行銷費,在臺收穫 3.6 億票房,之後在越南、香港上映,同樣取得佳績;上架串流後,也陸續在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榜上有名。引發廣泛市場迴響之餘,因時值臺灣同婚法案正式通過四年後,作為少數以類型觸及同婚議題的主流電影,也掀起一波社會熱議。

兩年後,泰國以原故事為藍本,推出改編電影《冥婚鬧泰大》(The Red Envelope),也讓《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成為近年來少數成功出海的臺灣 IP。在充分發揮 IP 價值、拓寬電影回收機制上,是否能為臺灣電影立下可供效仿的先例?值得深入觀察。但無論如何,從去年臺日合製的《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2024)闖入市場,到前段時間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翻拍的韓版電影《妳是我眼中的蘋果》(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2024)在臺上映,愈加頻繁的國際影視合作,或已成為委靡多時的臺灣電影市場持續尋求資金活水,以及製作突破口的出路。

而延續金光熠熠的臺版陣容,此番《冥婚鬧泰大》的主創配置同樣堅強。由《模犯生》(Bad Genius,2017)的電影製作公司 GDH 559打造,《鬼影》(Shutter,2004)、《薩滿》(Rang Song,2021)導演班莊比辛達拿剛(Banjong Pisanthanakun)擔任監製,《限時好友》(Friend Zone,2019)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Chayanop Boonprakob)執導,更邀來泰國知名 CP 組合「BKPP」首度在大銀幕合體。

Billkin 曾在全球熱賣的泰國電影《金孫爆富攻略》(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2024)中擔綱主演,相信臺灣觀眾並不陌生,PP Krit 同樣也是活躍時尚圈與歌壇的泰國當紅男星。兩人的 CP 組合「BKPP」擁有超高人氣,泰劇代表作《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I Told Sunset About You / I Promised You the Moon,2020-2021)系列以影像質感與細膩情感著稱,至今仍令人回味再三。

《冥婚鬧泰大》講述警察線人明(Billkin 飾)意外撿到冥婚紅包,被迫與男鬼迪迪(PP Krit 飾)結為連理,為了擺脫對方,不得不助他完成生前遺願的故事。在基本尊重原著 IP 架構的前提下,作了不少頗富創意的趣味調度與改編調整,相信不論是否看過《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觀眾,皆能收穫不一樣的體驗。雖然在整體製作配置上,該片的推出並非泰國影視製作的操作常態,而更多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產物,但此番跨海強強聯手,或許仍能為將來更進一步的臺泰影視交流,以及臺灣電影的未來展望提供啟示。


(圖/《冥婚鬧泰大》電影劇照;金盞花大影業提供)

本期《放映週報》邀請《冥婚鬧泰大》的監製班莊比辛達拿剛與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從決定改編 IP 時的優先考量,到製作預算、期程與前製準備,再到如何作在地化的故事新詮釋,與我們分享他們的點滴歷程。

※※

──首先能否請監製和導演與我們分享,2023 年在香港電影節看到《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這部片,進而有興趣作 IP 改編的緣起與過程?

班莊比辛達拿剛(以下簡稱班莊):這一切都發生得很快。當時一看完電影,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導演查揚諾和 Billkin、PP Krit 兩位演員。一回到泰國,我就致電給他們三位,同時,我也和製作公司 GDH 559 的高層討論。討論完之後,大家都覺得很興奮。之後,我也請公司的國外業務部再與臺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團隊聯絡,邀請大家一起來看這部電影。我覺得原 IP 如果作泰國版的改編,會有不一樣的火花,打鐵要趁熱!

——監製當時在看的時候,有看出來《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當中「毛毛騎脖子」的段落,是致敬您的電影《鬼影》嗎?

班莊:沒有,我是剛剛才知道(笑)。

──很有趣的是,1999 年《幽魂娜娜》(Nang Nak)成為首部票房破億(泰銖)的泰國電影,也是一部恐怖愛情片。在類型元素上該片與《冥婚鬧泰大》有部分相近,只是並非喜劇,請問這是否算是泰國的一種類型傳統呢?

班莊:還是要看是哪些電影,每部的元素不太一樣。有些只是恐怖片,有些與愛情相關,有些可能是喜劇。但大部分如果是恐怖片,就以恐怖片的元素為主。

──好奇您們當初在與臺灣團隊洽談 IP 改編時,是否有約定臺灣團隊需要看後續的改編劇本,又或改編幅度有多大,以及,臺灣團隊是否有參與之後的主創選角討論?

班莊:沒有,他們都沒有意見。我們完成劇本後其實也有發給臺灣團隊看,臺灣這邊只有向我們表達喜愛與支持。

──近期國際合製成為在臺灣影壇熱議的話題,好奇以泰國來說,與韓國等地的合製,是否也成為當前的產業趨勢?當時在選擇改編這個 IP 時,除了希望在泰國本地取得優異的票房表現外,是否也期待它能在其他地方獲得一些收益?

班莊:就像《薩滿》是我與韓國的合製。以泰國來說,其他電影目前最多還只是翻拍,比較少合製作品。至於說到泰國電影的一些趨勢,自從疫情後有一些起落,最近整體表現沒有很好,越來越少人進電影院,但之後開始放暑假,會有一些外國電影進來,可能有機會刺激大盤,變得比較好。

──對您們來說,選擇一個國外 IP 作改編,與本土原創一部電影相比,優勢可能會在哪裡呢?比如,是否能縮短製作上的時間?

查揚諾布普拉寇(以下簡稱查揚諾):從國外取得 IP 作改編,確實能節省製作時間,但選擇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優點。最開始,我們就會去看整個劇本的結構,在重新改編時,就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

引進國外 IP,對我們來說還是蠻有挑戰性,我們希望即使有看過《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觀眾,再看《冥婚鬧泰大》的時候也有驚喜,也能產生共鳴。不論是在電影中放入一些新的哏,或是喜劇元素,都是很大的挑戰。


(圖/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熟稔愛情喜劇創作,在泰國商業電影緊密的製作規格中有突出表現;攝影/蔡耀徵;場地提供: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您們當初在評估改編時,判斷最需要保留的故事元素和核心是什麼?以及,如果要在故事中放入一些泰國特色的元素的話,您們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

查揚諾:一開始沒有想這麼多,沒有考慮什麼東西特別要留下。我在看《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時候,覺得兩個主演的化學反應很有趣,如果有機會作泰國版的改編,也希望 PP Krit 和 Billkin 能維持這樣的感覺,也就是表現出兩個角色從互看不順眼,到結下深厚友誼的過程。

至於加入泰國文化的部分,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看這部電影的觀眾相信「冥婚」這件事。在《冥婚鬧泰大》中,我們把迪迪的阿嬤和家族祖先設定成是華人,這樣就能讓這個故事和泰國文化有所結合。雖然泰國沒有「冥婚」這個習俗,但是因為角色背景的關係,讓大家相信了這個習俗。

──我們有看到相較原作,《冥婚鬧泰大》調整了一些故事的切入視角,例如電影最開始先以迪迪的家庭來切,也調動了明的角色設定,讓他不再是警察,而只是警察線人,他與女警可怡的關係也有所變化,好奇這些改動的原因?

查揚諾:明在電影中是警察的線人,這部分是因為這樣我們比較好發揮故事的笑點和哏。當他表現出一種「我想完成這件事、我想當警察」的態度,更接近我們想要呈現的喜劇效果。至於故事改成從迪迪開始切入,則是因為我們還是需要讓大家先相信「冥婚」這件事,所以才選擇先以迪迪的家庭作爲故事的背景。

班莊:我們覺得這樣的開場比較特別。如果是有看過《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觀眾,在看《冥婚鬧泰大》開場時也會冒出「欸,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不一樣」的驚喜和好奇。

──本片的開場確實很特別,是以一個非常富有視覺衝擊力、飛車撞擊的夢境作為開始,也想向兩位了解,這部電影的製作規模在泰國大概是落在什麼樣的預算區間?是否能與我們具體分享實際的開發與製作過程,包括拍攝天數等。

班莊:這部片的預算在泰國算比較高的,差不多 200 萬美金(約 6,000 萬臺幣),這是因為片中有很多動作場景,也啟用了超級明星作為主角。至於開發過程,我們寫劇本花了快六個月,拍攝部分花了三個月,但實際拍攝時間是 27 天。

──我們知道泰國的影視製作生態和臺灣不太一樣,有時候一週只拍攝三天。這部電影拍攝期花了三個月,但實際天數是 27 天,是因為要配合演員的檔期嗎?

查揚諾:這部片會這樣安排,主要是需要協調拍攝團隊和演員的時間,在雙方都 OK 的時候,才會進行拍攝。

──因為是國外 IP 改編,在投入時勢必需要多花一筆授權費,同時也要支出改編劇本的編劇費,與泰國本土自己原創一個故事相比,這中間的費用落差大嗎?

班莊:從國外拿 IP 進來當然還是會花比較多的成本,畢竟同時要支付版權費和另外寫劇本的費用,但這實際相差的金額我不太確定。

──作為一個改編國外 IP 的製作,在籌資上會有優勢嗎?在泰國,一部電影要完成,在資金來源的分佈上可能會是怎麼樣的?

班莊:這次我們不用特別去籌資,因為我們就是和製作公司 GDH 559 合作,再來是 Billkin 和 PP Krit 在看了《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後,也對改編很有興趣,他們自己也有投資。主要是大家看到這個改編計畫後都覺得很有興趣,所以很多事都是即時發生的。


(圖/以《鬼影》、《薩滿》等名作享譽國際影壇的班莊比辛達拿剛,與查揚諾布普拉寇合作密切;攝影/蔡耀徵;場地提供: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我們知道泰劇在製作上很知名的特色是通常事先都會有 workshop(工作坊),尤其對 GL 或 BL 劇來說,這是培養演員感情和默契的重要一環,聽說《冥婚鬧泰大》這部片也有做前製的 workshop,好奇具體的內容會是什麼?

查揚諾:因為原本 PP Krit 和 Billkin 的互動就已經很自然了,所以我們沒有特別針對情感這部分再做更多的 workshop。我們主要作的 workshop 比較是技術方面的,不論是動作打鬥、跳舞,又或是與狗狗互動的部分。

但是兩位主演與其他角色之間的戲,是有特別作 workshop 的。像是 PP Krit 自己因為對喜劇表演還不太熟悉,所以他會需要作 workshop,片中他與阿嬤、爸爸的情感戲,也要特別作功課。Billkin 則是與片中飾演可怡的演員有一些情感戲,也需要作功課。

──兩位主演 PP Krit 和 Billkin 很早就確定演出,在劇本開發過程中,他們是否有提供意見?包括最後電影的呈現,也融入蠻多具有兩人特色的元素,例如讓他們在片中唱歌,甚至讓 Billkin 演唱 PP Krit 的名曲《Fire Boy》等等?

查揚諾:在拍攝時劇本都是已經寫好的,我們會先依照原本設好的需求去拍攝,拍攝完之後會再留一點小空間讓演員去發揮。只要我們覺得是可以保留的,就會把這些部分留起來。

──所以不是在寫劇本階段給意見,而是在已經有劇本的情況下在現場即興發揮嗎?您們剛剛提到劇本開發花費了六個月,是完成劇本後再提供給兩位主演閱讀,還是過程中有先與他們溝通,詢問他們對角色的想法呢?

查揚諾:沒錯,就是在現場再做調整。我們在一開始改編時,會先判斷什麼樣的感覺比較好,但很多事情是在拍攝當下才想到的,所以就是在當下再做調整和改良。而我們也是劇本已經寫好,才給演員看的。

──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場戲,是在現場與演員一起即興創作出一個新的詮釋方式的?

查揚諾:大部分比較有印象的都是兩個主演在鬥嘴的時候,因為劇本都是寫好的,常常演員照著劇本演完之後,我還不會喊卡,有時候 Billkin 想到什麼,會自己再罵一句,PP Krit 想到什麼,又自己再罵一句,後面我們看了,覺得蠻好笑可以留,就會留。像裡面有個場景迪迪說「誰讓你要撿紅包」,明又模仿迪迪說了一次,這個也是他們自己加進去的。

──在片中飾演女警可怡的演員雅拉查芃普金帕可(Arachaporn Pokinpakorn)的戲外身分也蠻有趣,她之前也是劇集《愛的警報器》(My Ambulance,2019)的編劇,這是 Billkin 和 PP Krit 首度以「BKPP」的 CP 組合亮相的作品。而在他們之後的高人氣成名作《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中,她同樣也是編劇之一。怎麼會想到找她來演出,這是一個巧合嗎?

班莊:對,這是巧合。(笑)


(圖/《冥婚鬧泰大》電影劇照;金盞花大影業提供)

──泰國 BL 劇早已行之有年,今年一月泰國同婚法案也正式生效,在整體社會氛圍相對開放的前提下,當您們在處理這個 IP 的在地化改編時,是否想過可以用什麼比較不一樣的觀點來作切入?

查揚諾:在 BL 的部分,在泰國確實已經比較大眾化,社會比較能接受,不過在這部片中,我們沒有特別想引導到那個方向去,還是比較連結到友誼的部分,以及對性別的呈現。像是性別歧視的部分,也有透過可怡這個角色來放入一些元素,這是我們主要希望強調的部分。

──您們提到更想觸及性別議題,是包含社會化標籤下表現出來的性別氣質的部分嗎?例如男生不見得一定非常陽剛,以及女生所面臨到的一些性別歧視困境,您們更希望側重的是這個層面嗎?

班莊:是的,在電影中很多部分都延伸到了性別。例如主角明的名字在泰國發音是「Menn」,也是特意想暗示「Men」(男性)的意思。

──當時《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在臺灣上映時,曾激起比較大迴響的情感觸動點是電影最後一個父親對同志小孩的接納,您們在《冥婚鬧泰大》中,是否也仍然希望凸顯這部分呢?

查揚諾:其實我們注重的和原本的劇本應該是差不多的,像電影最後迪迪願意去投胎,也是因為他和家裡人心結已經解開了。我們也有特別加一個元素在電影裡,迪迪房間有一個穿女裝的公仔,那個其實是小時候爸爸買給迪迪的,為了讓他 man 一點,但迪迪幫這個公仔穿上了女裝。

班莊:爸爸接納迪迪的這件事,是電影很重要的支線。

──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已經具有一定喜劇風格的前提下,您們在改編時,如何再重新作改編作品的喜劇定調?包括在片中有看到運用插入廣告等喜劇形式,也設計了不少富有巧思的單場戲,如那場與算命攤有關的戲。導演如何重新構造這部片的喜劇風格?

查揚諾:我們主要的創意想法還是從劇情出發作延伸,像是算命這部分,是源自片中明不願意和迪迪冥婚,開始變得很倒霉。泰國社會是很相信算命的。

──想了解您們在片中選擇加入「泰拳」元素的原因?例如像《拳霸》(Ong-Bak,2003)系列,也是泰國比較早成功打進國際市場的電影。

查揚諾:在片中會特別設計拳擊場的部分,是因為我們在思考販毒集團可以把據點掩飾在什麼地方,以及像明這樣的線人,又有什麼辦法可以偽裝混入其中?同時,如果是採用拳擊場作為故事場景,也可以藉由角色的互動,再多延伸一些性別的主題。


(圖/泰國改編臺灣商業賣座電影,跨國授權下,觀察在地元素變化與通用接受的故事情感,成為《冥婚鬧泰大》的特殊趣味;攝影/蔡耀徵;場地提供: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聽說在酒吧鬥舞的那場戲中,也有運用到一些泰國東北的音樂,對臺灣觀眾來說,這可能不是容易辨識的部分,是否能再與我們深入分享?

查揚諾:在泰國,大家對同志酒吧的印象大多是很好玩,會有很多鬥舞的橋段,我們也想向大家延伸呈現這樣的同志酒吧文化。音樂的部分,Billkin 和 PP Krit 本身也是歌手,我們嘗試把他們的歌以及泰國的一些名曲作 remix(重混),改變節奏和曲風,讓它們變成一個比較好玩的版本,不僅限於東北的音樂。對有追蹤 Billkin 和 PP Krit 的粉絲來說,他們在這部電影中展現出了很多粉絲沒有看過的面貌,相信粉絲也會比較驚喜。
 
.封面照片:《冥婚鬧泰大》監製班莊比辛達拿剛、導演查揚諾布普拉寇;攝影/蔡耀徵;場地提供: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張婉兒

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現為編劇,台灣影評人協會會員,第五屆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文章散見於《放映週報》、《釀電影》、《BIOS monthly》等。另有筆名Cari,個人網站:【尋影者CINE|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