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威尼斯】《五月雪》與張吉安的政治話劇

743
2023-09-11
  • 于昌民

1969 年 5 月 13 號,馬來西亞第三次大選後的三天,梁家父子前往 Batu 找拿督公的乩童祭改。廟外上的大街上演著京劇《六月雪》,舞台上竇娥唱著自己的冤屈,男孩從畫外隨著宮廟的白煙飄進場內、爬上舞台,意外地進入殘酷、血腥的歷史之中。張吉安的新片《五月雪》耗費 10 年心血研究這段華人被屠、被政府掩蓋的「513 事件」,嘗試透過馬華日常的生活視角挖掘歷史創傷的真實。可惜的是,影片在導演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下,變成了一齣情感過剩的政治話劇──甚至是政治宣傳──讓他作品當中理應有血有肉的常民變成了另外一種大寫歷史的腹語人偶。

劇本上故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969 年的歷史與 2018 年的現代。在過去的敘事中,我們透過在京劇舞台後意外活下來的梁家母女理解她們對於屠殺鮮活的記憶。空間上聚焦於舞台附近的街區以及屠殺現場的大華戲院。在精雕細琢的場景安排裡,也有張吉安慣常的民俗記事元素。文學作品《馬來記事》的象上蘇丹和華人國王在沒有人煙的場景相遇,戲曲《六月雪》的個別場景與歌詞被用來銘記人物難以直接表達的情感。在現在的敘事中,女兒雖然活了下來、結了婚,卻走不出無墳可祭的創傷。她從家裡逃出,準備了許多祭品,再訪戲院,最後搭車前去了 513 亂葬崗,卻發覺尚未被書寫的歷史已經要在房地產仕紳化的浪潮中淹沒。人物在最後一幕看著變遷的吉隆坡,梁家父子的幽魂仍然在景框的角落遊蕩。

《五月雪》中的人物本身除了大寫歷史外,並沒有自身的厚度。也就是說這些角色們雖然在情感上是澎湃的,卻在敘事當中是單一、扁平的:他們僅僅是歷史的載體與空殼,當敘事離開他們時,這些似人的影像就洩了氣癱軟下來。舉例來說,馬來人的形象在作品中雖不邪惡,但都往往透過公事公辦的話語來威脅、侵害華人權益,象徵整體民主法律系統偏好個別種族的問題。因此,角色在影像的風格上沒有多重的功能,只能成為走動的寓言。影片當中的人物像是寄生蟲一般附著在大寫敘事的骨架上,在特定時刻被打死、被曝露出來,以爲歷史的傷痛妝點血淚。

角色的淺薄其實是整部作品說教風格上的一個面向而已。導演過於執著於將影片的所有調度、剪接、奇觀與畫外空間都指向某種 513 的不可再現與創傷深度,導致所有形式元素都只有講述(片段)歷史的風格。功能上的單一可能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由於觀眾總是再再被提醒大寫歷史的重要性,因此心態上會想要透過這些指涉來明瞭更廣或是更深刻的文化細節與社會面向。換句話說,有沒有任何的形式元素,能夠在主敘事線之外有著自己的表意過程?在導演特異的堅持下,某種有機性、若有似無的整體似乎無法呈現出來。一方面,歷史被侷限在極小的個人視角,以破碎的方式被呈現出來,另一方面所有的符號又堅持某種殺戮的不可再現,導致極簡的故事總是顯得像是教條式的宣導。

這些諄諄教誨在影片的兩處特別明確。一是提供額外資訊的字幕:在威尼斯的放映現場,額外投影的資訊不僅是人物的對白而已,同時間還包括了許多關於馬華文化的詞彙說明。如果說導演真的要剝除解釋,讓經驗能夠直接呈現歷史,那麼在字幕上的額外說明只顯得對於敘事能耐的沒有信心。第二,這樣缺乏信心的狀態也在影片後半部的一個場景特別明確:當女兒在亂葬崗上,碰到 50 年前的京劇演員(這點由於人物關係混亂,不太清楚),她又得透過獨白重新講述一次觀眾在前面一個多小時已經親眼目睹的悲劇。不僅僅是人物在創傷當中無法走出,影片的敘事也沒有辦法推進,無法讓觀眾看到另一個面向。單聲道的訊息在影片個別場景當中不停迴盪。

就張吉安的風格來論,影評人 infero 曾經盛讚《南巫》,認為影片能夠剝除對話、道具與額外的場面調度,透過聲音與姿態誘發觀眾對於畫外空間,甚至是形而上、超自然的想像,並使得馬華文化的信仰與歷史流露出靈性。地景、空景都在敘事因果關係的日常拆解當中,展現出導演的「減法見豐饒」(注1)。如果我們以 infero 的論述出發,說《五月雪》仍然嘗試展開侯孝賢的空間感,那麼張吉安完全錯失侯式美學的精髓。侯孝賢的長鏡頭不僅層次豐富,更重要的是某種空間的自然與通透感。畫外的想像來自於取鏡能夠以人物的環境感知出發,將相同空間的事物以不同的取鏡角度重構,在重複中找到差異,並能夠以同一空間在敘事上被創造出來的連續性,達成畫外空間的延伸。

《五月雪》也有相同調動畫外空間的野心,但是所有的取鏡與構圖都不是以人物的經驗出發,而強調某種正面的劇場感,這使得弔詭的情況更加嚴重。雖然場景總是指向歷史,但是歷史卻無法進入景框之中。在屠殺的過程中,演竇娥的京戲演員跑去戲院想要通知家人,卻發覺自己無法進入戲院。爬上屋頂,她本來想要找個方法進去,卻發覺戲院後方已經燒得、殺得一片火紅。此處,景框就像魚缸一樣,讓畫外空間完全被隔絕在敘事之外,讓人物沈浸在自己的京劇片段中,唱出單一、如歌的悲傷。

由此看來,《五月雪》既無法讓觀眾深入理解這段被遺忘歷史的複雜性,同時也似乎沒有達到作品想要達成的,讓觀眾能夠共感、認同的效果。對,馬來西亞的華人歷史需要書寫、需要影像,甚至是需要讓多層次文化、經濟、政治上的矛盾可以油然而生的藝術作品。《五月雪》很遺憾地沒有達成這樣的可能性。走出戲院,觀眾只會覺得被導演說教、賣慘的口水噴了一臉,不知作何感受。

.封面照片:《五月雪》劇照;80th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23 提供

于昌民

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