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電影大師,也沒有人是單獨存在的──訪《潮浪群雄》作者小莊

739
2023-07-14
  • 採訪
    詹斯閔
  • 詹斯閔

螢幕畫面是一台車朝鏡頭開過來,集集隧道的小火車和車子平行交錯而過。剪接室裡秒數在跑。「這樣多長?」侯孝賢導演轉頭問身旁的剪接師廖慶松。「兩分半。」兩人無奈地抱頭苦惱,汽車廣告業主只要求 30 秒,這樣是要怎麼剪啊。

本名莊永新的漫畫家「小莊」,重述上面這個歷史場景,講得活靈活現,因為當時他就在現場。近年小莊以臺灣新電影的歷史為題,創作漫畫《潮浪群雄》,今(2023)年六月出版第二集。漫畫家之外,小莊的另一個身分是廣告導演,他 22 歲入行,跟著長澍視聽的老闆謝屏翰做廣告,25 歲成為導演。小莊說,他們和侯孝賢的公司位於同一棟公寓,五樓剪接室有兩間,他在剪廣告,隔壁就是廖慶松在剪吳念真的《多桑》(1994)和萬仁的《超級大國民》(1995)。那是 90 年代初期,新電影導演們漸漸出頭後,開始有廠商指名找這些導演拍廣告,但短秒數的廣告敘事和電影的不同,這些電影人花了不少時間才適應。

描繪浪潮的契機

為什麼想畫這些電影工作者?小莊先是在作家小野的書裡看到片段,發現跟自己當年近身聽聞的有出入,找其他材料來讀,才更加感覺這是個:「兩個非本科生進入當權者轄下的中央電影公司(中影),做體制不樂見的事,最後各路天才出面幫忙,凝聚成一個浪潮」的熱血勵志故事。小莊興沖沖找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提案,說要畫臺灣新電影的題材。主編回說:「這太可怕了。」因為整起事件龐大,而且每個當事者的記憶和詮釋可能不同,處理起來很棘手。出版社最初並不看好,小莊仍然堅持嘗試;跳進去研究之後,才承認這真的是一個大坑。

還好,出版社的企劃人員在前期就加入,還另外聘請田調助理幫忙。他們以小野提供的資料為基礎,按時間次序整理出一份詳盡表格,海納任何查得到的網路材料和報導。小莊綜合交叉比對,拼湊出全貌之後,再決定分段結構,接著安排段落裡的起承轉合。例如:楊德昌拍《海灘的一天》(1983)海邊的那場戲,小野只寫到導演發脾氣,沒說原因。小莊讀其他文章才曉得,因為導演催促著要搶光、要趕在太陽落入海平面以前拍,杜可風頑皮地回道:「不然軌道架在海裡?」楊德昌氣得火冒三丈,改令張惠恭掌鏡。


(圖/小莊以漫畫手法,重現「台灣新電影」浪潮掀起時,產生的種種名場面;大辣出版提供)

關於新電影的論述多到不可勝數,這系列創作想帶來什麼獨特視角?構思過程怎麼確立敘事切入點、如何安排各角色戲份多寡?小莊說,這不是他能決定的,是根據小野提供的素材,還有現實的可及性。因為干涉其中的人物太多,他只能報導式處理,「如果要深入刻畫內心,那會變成 12 集的、像大河劇那樣的電視劇。」以漫畫耗時費工的作業來說,根本不可能。話雖如此,還是能從中發掘別樣細膩的觀點,他安排電影工作者的家人們出場。小莊解釋到:「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單獨存在的。」即便這些人現今被稱作大師,當年 20、30 歲的他們也有困頓和迷惘的時刻,仰賴身邊的網絡扶持。

電影與漫畫的交會

漫畫需要風格化的人物設定,讀者才得以在前後翻讀時認出同一個角色。小莊大多依據和這些人實際相處的印象來拿捏。好比小野溫和熱情但偶爾固執;侯孝賢有種江湖氣,又同時有文學底蘊;吳念真就是身材削瘦,菸不離手。小莊和他們貼身互動過,也實際在拍片現場待過,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漫畫裡充滿關於電影工作的細節。例如早年用底片拍攝,攝影師從觀景窗(finda)看畫面、劇組架軌道和攝影機吊臂(crane),旁邊還會有攝影助理坐在箱子上,雙手摸進黑袋子裡面換底片。大概因為拍片的體感很深刻,小莊說他沒有多想,很自然就畫出來了。

田野調查、故事人物和分場分鏡,聽起來漫畫的創作環節與電影有幾分相似。小莊分析其中異同。電影景框比例固定;漫畫卻有不同尺寸的畫面分割,還要思考閱讀動線,漫畫家透過這些鋪排製造張力。不僅如此,電影牽涉團隊,漫畫就是單兵作業。再者,漫畫的畫面背景不用詳盡,因為可能會被對話框遮住,基本上只要留意人物表情,情節就能順暢推進。但電影場景裡的所有細節──包含遠方桌上擺著的香菸要是什麼牌子,都要顧及──在大銀幕上面一覽無遺。不過漫畫也可以很有鏡頭感,「我畫的畫面,大部分是拍得出來的。」小莊常常運用拍片的視覺語言,在漫畫裡做出空間和景深。

場景功課:回到 80 年代

如果小莊那樣看重空間的細節,他怎麼重現歷史場景?漫畫裡有好多當年的街景,西門圓環、中華商場頂樓的松下電器霓虹招牌、日新戲院外牆掛著的大型手繪電影看板。小莊提到,為了更清楚捕捉中影辦公室內部真正的模樣,他特地拜訪同樣曾在中影上班的影評人藍祖蔚,請他憑記憶畫出辦公室格局。小莊還找到蕭菊貞導演 2002 年的紀錄片《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裡頭有幾個畫面拍到中影辦公室內部的實景。

此外,小莊先前以吳明益的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為本改編成漫畫,執行這個作品時,他已蒐羅到上百張 1980 年代西門町的檔案照片,剛好中影製片部所在的大樓(現在真善美戲院那棟),意即臺灣新電影醞釀誕生的重要現場,就在當年還未被拆除的西門圓環旁邊。


(圖/漫畫家小莊,從《80年代事件簿》到漫畫版《天橋上的魔術師》,如今再探《潮浪群雄》,一步步探索自身成長的 80 年代;小莊提供)

其實,小莊從創作《80年代事件簿》起,就一直在關注那個時期。一開始他只是單純想說自己年輕時候的事,慢慢才意識到社會氛圍包涵著的普遍性。80 年代是解嚴前後,呼籲政治改革的街頭運動風起雲湧,臺灣內部流行文化和歐美漸趨同步,有電動玩具店和地下舞廳,男生留長髮在街上開始不會被憲兵抓去剪短。書末年表寫著新電影大事紀,旁邊平行那一欄是臺灣和國際間的重大事件,以及同時期上映的歐美經典名片。小莊在《潮浪群雄》裡很有意圖地建構與烘托時代性。

新電影和現在的你們都不孤單

小莊坦言,新電影當年在院線上映時,他沒有看過。當時他還只是國中生,港片明星成龍、元彪和洪金寶正紅,大家說到國片就覺得無聊。出社會後與這些影人們共事,小莊才回頭去看這些電影,他訝異於影像的精采與自身的錯過。這是小莊與新電影接觸的軌跡,那麼他期待讀者看完《潮浪群雄》有何反應?他希望大家回頭看這些人拍出來的電影作品;而且「現在年輕人面對很不友善的環境,當時那些年輕人也是。」不同時代都有一票很努力的年輕人,小莊想藉新電影的故事傳送安慰與鼓勵。

《潮浪群雄》系列計畫推出三集,以吳念真和小野在中影的八年為主要的時間斷點。小莊搶先預告,第三集內容應該會比前兩集豐厚,漫畫最後以侯孝賢等人拍攝《悲情城市》的經驗作結。這八年時光輻輳出來的人物何其多,除了觀眾們熟識的幾位新電影工作者,出場的還包含李安、張艾嘉和滾石唱片創辦人段鍾沂等關鍵的文化人。臺灣文學界陳映真、七等生和黃春明等作家也在這股浪潮中推了一把。

小莊說,他不是要畫傳統的英雄敘事,而是這群平凡認真的人怎麼相遇與合作的故事。如果說沒有一個人是單獨存在的,臺灣新電影也不是單獨存在的。社會各領域不甘於守舊的驅動力默默匯流,海平面上才能竄出這道浪。

.封面照片:《潮浪群雄2:那些做電影的人》內頁畫格;大辣出版提供

詹斯閔

最近在思考,跨語世代和被迫流亡的西藏人,是否都隱含一種無法抵達的愛,如同莒哈絲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