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物森友會到家庭倫理劇:從台語片《泰山寶藏》談泰山電影在台接收與演變

679
2020-10-25

三十歲上下的台灣觀眾,對泰山的電影記憶,應該普遍來自1997年布蘭登費雪演出的諧戲版《森林泰山》(George of the Jungle)與1999年迪士尼動畫《泰山》(Tarzan)。不過以泰山為IP的電影,其實已有百年歷史,最早溯及1918年,好萊塢電影公司根據小說《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1914)改編的同名電影。

在這百年間,泰山電影曾經像007電影一般,縱然更替演員,也不減損熱度的風靡全球。即便是膚色、文化迥異的亞洲電影圈,也曾取用泰山形象,發展屬於本地的泰山電影,像是《中國泰山歷險記》(1940)、《泰山在韓國》(1971),一向熱愛看好萊塢電影的台灣,自然不例外。2020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為「世界影音遺產日」選映的影片,正是1965年主打「本省第一部泰山片」的台語片《泰山寶藏》。

影像保存的目的,是讓現代不遺忘過去,也不被未來所遺忘。本篇文章除了概述泰山電影的魅力,最主要想透過當年映演資料、報紙廣告與影片,試著捕捉在《泰山寶藏》出現之前,泰山電影在台灣曾經有多紅;透過報紙廣告,台灣人對泰山電影的印象是什麼?當台語影人拍攝《泰山寶藏》時,又如何保留和抽換情節設定,代以更貼近台灣觀眾的核心內裡?

 

當泰山成為泰山電影

1910年代,距離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已過半世紀,但離底定共識的「現代演化綜論/現代達爾文主義」(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尚有二十餘年待行。討論還在蓬勃進行,美國科幻小說家艾格萊斯布洛(Edgar Rice Burroughs)不落人後,在其小說《人猿泰山》中首創一個流著貴族血統,卻因意外而由猩猩撫養長大的森林之子「泰山」,藉由他的歷險,以及夾處人猿與人類兩界的歸屬問題,置入物種優劣、原始與文明的對照與認同主題。

主題之外,小說描繪泰山生活在叢林,因從小與動物為伍,性格純樸善良,並具有野獸般的超群體魄,又能對動物發號施令。角色形象甫一出世便獲得注目,不但讓艾格萊斯布洛後續寫下二十多部系列小說,種種適合轉化為影像的奇觀、大方裸露身材的好理由1,都立即吸引了好萊塢。從1918年首任泰山艾默林肯(Elmo Lincoln)開始,截至1965年為止,好萊塢至少拍了30多部泰山電影。

左:第一代泰山艾默林肯〔圖/《Tarzan of the Apes》(1918)劇照,取自wikipedia〕;右:被喻為最成功的泰山演員約翰韋斯穆勒〔圖/《Tarzan the Ape Man》(1932)劇照,取自IMDb〕

這些電影塑造的泰山有些微差異,有的忠於作者構想,讓泰山言語流利、通曉地理歷史等西方知識;有的符合故事生長情境,讓泰山類似猿人,只能用不成文法的單字表達心意。而隨著電影不斷推出,泰山遇到的敵人和困境愈來愈五花八門,情節內容逐漸脫離小說改編,自成冒險類型。片中敵人有闖入叢林、各懷鬼胎的文明人,也有當地土著惡棍。有時泰山與敵人決鬥之餘,還有羅曼史,甚至家庭要兼顧,後來更出現泰山離開熟悉叢林家鄉的故事,諸如《泰山大鬧紐約》(Tarzan's New York Adventure,1942)、《泰山征服巨象國》(Tarzan Goes to India,1962)等。

儘管電影整體製作水準不一,歷任泰山的角色智識水平、演員外型長相相異,主題深掘自然與資本社會間矛盾問題的程度亦有落差,然而電影公司仍不斷拍新片,觀眾也持續買帳,原因何在?或許就是除了故事之外,泰山電影還有著恆久不變,並且愈來愈進化的影像魅力:來自森林、有著厚實胸膛與展露大腿肌肉線條的半裸男子,將做出一般人嘆為觀止的體能動作,並呼喚動物森友們助陣,一起對抗兇惡猛獸的影像奇觀。

1960年才在台灣上映的黑白片《泰山寶藏》(Tarzan's Secret Treasure,1941)便是由曾獲5屆奧運游泳金牌,在1932年到1948年間共演出12部泰山電影,被喻為最成功的泰山演員約翰韋斯穆勒(Johnny Weissmuller)主演。雖然韋斯穆勒的顏值不夠高,此時已中年微發福的他,胸肌以今日標準來說只有一塊(不過他剛出道時不是這樣的⋯⋯),但這部片善用他的游泳專長,片末拍攝他潛入佈滿鱷魚的河流中,一面閃躲土著的長茅、與鱷魚搏鬥,一面搶時間拯救落水受困的兒子。影片交叉剪接河面上下,河面上妻子焦急的神情與土著的不留情,河面下運用水底攝影技術,呈現兇險的廝殺畫面,最後泰山探出水面,以招牌吼叫召喚群象入河,一舉殲滅眾敵,是十分刺激的高潮戲。

 


1. ‭ 編註:早在阿諾與史特龍出現以前,健美肌肉就是電影一大吸引力來源。1894年由愛迪生工作室拍攝的短片《Sandow》,即請來對現代健美影響深遠的Eugen Sandow,大秀如今觀之仍令人嘖嘖稱奇的肌肉線條。

左:健美先生Eugen Sandow〔圖/取自wikipedia,來自他所發行的健美雜誌《Physical Culture》(1898-1907)〕;右:台語片《泰山寶藏》的泰山演員高鳴(圖/影視聽中心提供)

台灣的泰山熱

泰山電影風靡全球,那在台灣有多紅呢?1958年11月1日,聯合報有篇標題〈人猿泰山四十年〉的文章,特別針對泰山片四十週年而寫。這篇文章篇幅不小,另配有一張老牌泰山韋斯穆勒的半身特寫,與新任泰山戈登史谷特(Gordon Scott)2的全身合照,充滿著肉體感。內文則說明觀眾喜愛泰山,因而造就此類型的良好票房,文中寫到「泰山代表一種善良的性格,他雖然生長於遍地禽獸的世界中,卻是內心純良,沒有絲毫邪惡的意念,如果不是為了自衛,他決不傷害任何一個小動物,心地善良是當今世界中最感缺乏的一種特質。這是全世界的人,不論知識程度高低,都會接受的一個主題。」接著盤點歷任較著名的泰山演員,介紹他們的不凡身手,與哪家製片、哪位女主角合作、拍了哪幾部泰山片,再順勢引介戈登史谷特給台灣觀眾,相當用心整理了泰山電影。

圖:聯合報1958/11/1〈人猿泰山四十年〉報導配圖,老牌泰山韋斯穆勒的半身特寫,與新任泰山戈登史谷特。

特別一提,儘管泰山受到正面肯定,但這篇文章最後寫到,泰山片曾經引起電影檢查的爭論,因為有的人認為「泰山是叢林中的暴君,是不值得歌頌的」。不過從台灣上映的片量便可知,泰山電影的火紅程度完全不可擋。若以「泰山」為片名關鍵字,搜尋「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來看,從1950年到1965年期間,共有35部中文片名含有「泰山」的外國影片在台灣申請映演。15年內35部片,按比例來算,全部追完可得比追漫威宇宙系列還要勤奮,由此可見有多紅。

有趣的是,機關檔案資料所查年份最早的泰山片,是1950年韋斯穆勒主演的《泰山救美人魚》(Tarzan and the Mermaids,1948)。這是韋斯穆勒最後一次飾演泰山,台灣片商若按時序進口與上映,接下來應當再也看不到韋斯穆勒版的泰山片。可是片商顯然覺得他的魅力無法擋,或說這樣的奇觀與刺激,一直是台灣觀眾喜愛的電影類型。因此即使1957年泰山電影推出首部彩色片《新泰山救美》(Tarzan and the Lost Safari,1957),韋斯穆勒的其他黑白泰山片,依然有在台灣戲院上映,例如前述1960年上映的《泰山寶藏》、1956年上映的《泰山出險》(Tarzan Escape,1936)與1962年上映的《泰山大鬧紐約》(Tarzan's New York Adventure,1942)等,形成新與舊、黑白與彩色泰山片混雜情形。

台灣泰山熱的另一徵兆,則是魚目混珠。強尼雪菲爾/尊尼施菲路(Johnny Sheffield)在1939年到1947年間飾演泰山電影中的小男孩,隨著年齡增長,成年後接演「Bomba the Jungle Boy」系列。這系列改編自20世紀上半模仿泰山系列的小說,但將白人男孩Bomba置身於南美、非洲等地冒險,故事常透過Bomba與當地黑人的對比,隱含著種族主義的歧視。台灣片商申請Bomba電影映演時,可能認為都是「森林裡與動物為伍的男性冒險故事」,中文片名往往無視「Bomba」,直接換成「小泰山」,並在電影廣告上稱呼尊尼施菲路為「正牌小泰山」,其他宣傳詞也與泰山電影幾無二致。

 


2. ‭ 編註:戈登史谷特當年報紙譯為「哥頓史谷脫」,光聽名字就令人浮想翩翩。類似案例還有在《空中飛人》(Trapeze,1956)大秀身材的畢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被譯成「畢蘭卡斯脫」。

圖:《野人泰山》報紙廣告,上為民聲日報1960/04/05;下為聯合報1960/02/04。

泰山電影廣告:男人與動物

提及宣傳詞,當年報紙的戲院場次表就是電影廣告。一幅廣告裡除了最基本的中文片名和放映時間,還有是否為「寬銀幕」「特藝彩色」,有無「片上中文(字幕)」等必要資訊,剩下的就是想盡辦法吸睛的宣傳詞與圖案。那泰山電影廣告有什麼?綜觀幾部1957年到1963年間的正牌泰山片,廣告必不可缺席、最巨大搶眼的圖案,不是泰山就是動物;文字部分則會用「鱷魚」「火鶴」「流沙」「懸崖」等關鍵字組成對聯般的四句詩,告訴讀者本片有什麼看頭。

1960年2月上映的《野人泰山》(Tarzan, the Ape Man,1959),廣告左邊複製電影海報圖案,新泰山丹納密勒(Denny Miller)一手攬腰「新豔星瓊娜巴妮絲(Joanna Barnes)」一手抓著藤蔓,雙腿張開,作擺盪姿勢,文字寫在穿低胸上衣的瓊娜巴妮絲旁,暗示二人「森林仙境白鶴為伴/月老猩猩情侶巧成」。圖中的丹納密勒腹肌較韋斯穆勒精進許多,隱約可見六塊肌,腿邊兩側有長頸鹿與大象點綴,旁邊寫著「泰山吼叫/萬獸響應/伏獅搏虎/人獸爭雄/越樹攀山/如履平地/象牙塚內/人慾橫流」,看來片中應該有非常多動物,而且情節似乎將談情、打鬥、動物奇觀一網打盡。

選擇介紹這部泰山片的廣告,除了它的圖文相輔相成,能展現泰山電影特色,更因為此片十分難得地有影評留跡,可以略窺當時觀眾的心得。不過,影評人是挑剔的觀眾,既要影片有可取的故事主題,也要有刺激好看的畫面。1960年2月6日,聯合報刊載的影評對此片有褒有貶,認為主題尚有可取之處,但丹納密勒「從外型上看倒也夠壯健,可惜情節未能推陳出新,難以使他在戲的動作中發揮」。文中對影片最大的稱讚,反而都落在動物場面上,「泰山片必須有動物作陪襯,本片中泰山呼喚大群羚羊擊退土人包圍的一場戲,導演處理得相當精彩,成千成萬的羊群狂奔而來,極為壯觀;土人火攻的一場戲,雖氣氛尚夠緊張,但卻失之過於賣弄而顯得不真實,動人的還是最後大象負傷,潛入象塚倒地身死的一場戲,導演處理得極有人情味。」

《野人泰山》的影評感嘆丹納密勒有好身手,卻沒有發揮所長,又提到泰山片必須有動物陪襯才行,而這兩個元素恰好是萬眾期待的《泰山征服巨象國》的特點。

為何說《泰山征服巨象國》是受期待的泰山片呢?可以從影片上映時間、報導,以及檔期長度來推論。1962年出品的《泰山征服巨象國》,根據IMDb資料顯示美國在同年7月上映,而台灣是在隔年1月上映,兩者相距不遠。其次,影片未演先轟動,1962年6月20日聯合報已經有篇報導〈泰山飛到了印度——他不再是茹毛飲血的猿人!〉單獨介紹這部片。文章一開始就描寫新泰山傑克馬盎尼(Jock Mahoney)從印度馬德里的上空一架輕便小飛機上,「從四十五呎的高度劈拍一聲跳入了卡渥拉的河面」,藉此強調傑克馬盎尼雖然年紀較長,然而曾經擔任驚險鏡頭特技演員的經驗,讓他足以勝任、其至上演超越過去泰山片的驚險場面。文章更進一步引用傑克馬盎尼的話:「我乘坐在一隻十一呎高已有六十歲的大象的上面,在二百隻象群可怕的驚奔中行走,領著其餘的象群以避免被白種獵人全體驅入陷阱中」光是這些片段描述,就讓人想像這是一部充滿刺激場面的電影。

隔年1月《泰山征服巨象國》上映,場次持續到2月下旬都還有,甚至在1964年仍可見零星放映,足見票房應該還可以。本片泰山到印度解救群象的動機,來自當地商人與工程師聯合打造水壩,危及住在森林裡的大象們,面對資本發展與維護動物生存權,泰山不走極端路線,反倒採取折衷的遷徙方案,是泰山系列電影裡,對兩者矛盾間少見的進一步思考。而傑克馬盎尼應該是早期泰山片裡最俊帥的演員了,尤其在彩色片裡梳得整齊的金髮、線條分明的臉龐,以及古銅色散發油亮、穠纖合度的肌肉都引人無限遐想。《泰山征服巨象國》的廣告以片名分隔上下半,上半部分有泰山手握匕首,坦露大腿以上身軀,搭配二象舉鼻嘶吼圖樣;下半部分則以大象為主角,碩大的象身容納「TARZAN」字樣,配合上邊文字「肉搏巨象,第一次上銀幕!」完全符合泰山片特點。

 

台語片《泰山寶藏》

圖:台語片《泰山寶藏》新版海報

回到這篇文章的真正主角——台語片《泰山寶藏》,正好也是繼《泰山征服巨象國》後申請映演的泰山電影。

1965年上映的《泰山寶藏》在前年11月開拍,影片由資歷豐富的梁哲夫執導,找來健美先生高鳴飾演泰山,與台語片明星柳青、夏琴心一起主演。故事從一樁黑吃黑的尋寶犯罪事件開始,隨後帶著半張藏寶圖到馬來亞的淑芬(柳青飾),一方面聽從澳門探長的計畫,上山誘使黑道老大現身,好為叔父報仇,另方面也想尋找十幾年前在此失蹤的哥哥。淑芬在山上接二連三遭難,先是遇毒蛇、洗澡時被山中豬哥非禮,後被黑道老大襲擊,所幸遇到泰山解危。然而,這也是淑芬的另一場災難開始,看似瀟灑來去自如的泰山,原來有女友「莎美」(夏琴心飾),連山中豬哥都是部落族人,導致莎美誤解揮刀砍淑芬,更幫助黑道老大擄人,一切全因曖昧的三角關係而起!當然,最後莎美頓悟向善,找來族人一起解救受困火場的泰山與淑芬,才讓泰山與淑芬有機會兄妹相認,自動化解這場三角關係,眾人一起阻止黑道老大,再歡喜返回台灣。

故事描述完,怎麼覺得與前述的泰山電影不太一樣?不但影片開場在城市裡的黑暗小巷,上演的黑吃黑情節、神秘女子與澳門探長偽裝的怪面神試槍、淑芬與探長的商議,一路演到接近影片的三分之一,身為「泰山電影主角」的泰山才終於登場。而且,《泰山寶藏》的視角與情節發展幾乎都在淑芬身上,從淑芬遇到的各種衰事,到黑道老大尋寶過程,泰山通常都是被動現身,回應已經發生的事情,一直要到片末倒數10分鐘,泰山與妹妹相認,換回本名鄭大偉後,他為了父親遺願守護寶藏,才與妹妹、女友主動迎擊黑道老大。

從台灣帶著藏寶圖遠赴馬來亞的淑芬(右)與巴戈飾演的堂弟有福(圖/《泰山寶藏》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更弔詭的是,泰山電影怎麼會缺乏動物奇觀呢!?本片唯二的動物驚險場景,出現在淑芬與弟弟遇到毒蛇,以及爸爸當年在寶藏洞穴前被毒蛇咬死二戲。只是相較《泰山征服巨象國》裡毒蛇與獴哥的生死殊鬥,《泰山寶藏》裡的毒蛇看起來不毒不靈活,像是IKEA賣場裡任員工擺佈的布偶,對看慣好萊塢電影的觀眾來說,恐怕不太嚇人。好萊塢在拍攝泰山電影時,清楚知道動物奇觀是賣點,所以往往會找馬戲團來指揮動物、兼顧多樣性,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觀台語片,快拍與低成本下本來就難與馬戲團合作,台語影人是否想過找馬戲團,今日資料亦難得知。不過,可以從影片察覺的是,台語影人顯然清楚「泰山片必須有動物作陪襯」,片中會看到禿鷹起飛、猴子攀樹、象群奔走的無聲空景畫面,穿插在前後沒有相關的鏡頭裡,既沒有和泰山互動,亦與情節毫無關聯,影像質感也有些差異,讓人忍不住猜想,是為了有動物而取自其他影片的畫面吧。

如此說來,雖然《泰山寶藏》有整潔不野性(全身最野的是豹紋褲)、頭髮梳好好、身材有練過的帥哥高鳴吸睛,該有的動物也都有出現,但這些都不是情節重點,甚至影片最後還不是靠動物打倒黑道老大,而是靠探長的手槍,泰山與動物完全沒能為影片帶來驚險刺激的效果。若說好萊塢的泰山電影,是利用泰山生而為人、長於叢林的背景,在冒險與衝突中,提供血脈賁張的場面,訴說原始與文明發展的優劣省思,那麼台語片《泰山寶藏》是將泰山放在什麼情境裡,它的核心內裡又是什麼?

 

披著泰山皮,流著親情血

圖:《泰山寶藏》報紙廣告,聯合報1965/05/23。

先從廣告宣傳詞來看《泰山寶藏》的自我定位。前述韋斯穆勒主演的同名外片,同樣是貪婪人類奪取寶藏的情節,廣告詞「登高呼嘯,群獸齊來!私盜寶藏,引起格鬥」著重影片含有的刺激賣點;台語片《泰山寶藏》則完全不同,寫的是「第二次大戰期中沒有公開的軍事秘密/緊張驚險大鬥法/美女裸浴世外桃源/本省第一部泰山片!」並刻意用不同字體強調「台灣・澳門・馬來亞」三地,清楚定位時空座標與事件,讓故事明確地連結到台灣與東南亞複雜緊密的歷史淵源。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軍人在馬來西亞埋下大批寶藏」的情節看來十分眼熟,因為這正是2019年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夕霧花園》故事背景,也是戰後深植台灣的都市傳說——山下寶藏。所謂的「山下寶藏」是指二戰初期日軍攻佔東南亞時,日本將領山下奉文在各地掠奪財寶,累積了大筆財富,後來因戰局逆轉,離開前夕在東南亞各地緊急埋下的寶藏。這個傳聞吸引無數信仰者到東南亞挖寶,亞洲地區對此應該都不陌生,1956年有部電影就叫作《山下奉文寶藏》(The Treasure of Gen. Yamashita)3,講的就是這批寶藏埋在菲律賓的故事,台灣從1958年上映,一直到1960年都還有放映紀錄。

《泰山寶藏》看準了戰後台灣人對於東南亞的經驗與想像,一方面台藉日兵徵調南洋、從此與親人失散的事件時有所聞,偶爾報紙還有認親的感人報導,另方面「山下寶藏」帶來的發財幻夢,有十足噱頭,足以勾起觀眾的好奇心,最後揭開寶藏的秘密,也能滿足小老百姓的日常作夢。

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下,《泰山寶藏》與好萊塢泰山電影差異最大、也最能顯現台語片特殊性的地方,在於以血緣為本的「認親」情節。認親是台語片裡常用來化解影片衝突的方式,例如《龍山寺之戀》(1962)的省籍歧異與三角關係、《等你一年過一年》(1964)的相親與傳宗接代問題、《虎咬虎》(1966)的兄弟敵對關係。雖然有時認親橋段來得突兀,彷彿西方電影中的機械神(Deus ex machina),讓角色間原本相異矛盾的立場,或者搖擺不定的態度,瞬間有了不用遲疑的理由,但這也突顯了背後「血濃於水」與「家和萬事興」的華人深層文化邏輯:一旦有了血緣關係,每個人就會確立家庭關係裡的位置,那還有什麼好爭鋒相對的。

《泰山寶藏》片中,當年一時鬼迷心竅,帶著鄭大偉到馬來亞挖寶的父親,因為貪念付出巨大的代價,更導致鄭大偉與妹妹分離,成為淪落異鄉的「野人」泰山。熟悉台語片的觀眾,在影片前段聽到淑芬要找哥哥時,多半就能猜到有相認的情節。因此有趣、也比較出乎意料的是,在這故事橫跨台灣、澳門與馬來亞三地,同時混有警匪緝兇、泰山電影等應當緊張刺激情節的電影裡,淑芬與泰山間的陌生關係,造成的竟然是「現任女友誤會,追殺男友新曖昧對象」的恐怖情人戲碼,而認親帶來的功用,居然是化解三角關係,安放三人在家庭裡的位置,讓家重新完整,讓泰山再次成為「台灣人鄭大偉」。

因此與其說《泰山寶藏》是一部泰山電影,其實它的內裡更接近台語片常見的家庭倫理片,一如廣告所言「富有人情味的故事」。當故事圓滿落幕,大偉與莎美換上城市裝束,準備與淑芬一起回台灣,影片從兄妹認親到揮別馬來亞的結局,都不曾給予角色遲疑的時間,似乎大偉跟著妹妹回到家鄉理所當然,而在此地土生土長的「準妻子」莎美跟著丈夫去台灣也天經地義,父系社會家庭價值不言而喻。片末,甫成為一家人的大偉、淑芬與莎美在遠方揮手道別,像是在對族人與觀眾說再見,和樂的氣息讓人想起許多同樣以結婚成家、家庭團圓作結的台語片,儼然成為家的一份子才是人的最後歸屬。家,才是泰山最好的寶藏。

 


3. ‭ 編註:楊凡在〈東海戲院大學〉一文,曾提及在台中東海戲院看過《山下奉文寶藏》。

《泰山寶藏》原始海報(圖/影視聽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