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gman神魔一體,但Bergman不是「柏格曼」 ——《柏格曼:大師狂想》點點滴滴

628
2018-08-03

誰也不能否認柏格曼的電影傑出。如果從他的電影中挑一部你的最愛,或是你認為他最好的,你會怎麼選呢?難喲!1957年的《野草莓》與1966年的《假面》可能相持不下。倘若乾脆選兩部吧,1973年的《哭泣與耳語》會來攪局。只選一部,或許有些人忍痛割捨《哭泣與耳語》;選兩部居然還輪不到《哭泣與耳語》,有些人會暴怒的啊!

有套電影百科把柏格曼奉為至尊

美國有個機構,印行過一套電影百科全書,厚厚的四大冊,其中一本是評介導演們。詳列導演作品年表,並對每位導演平均各研討三部電影。「平均」,並非「一律」或「一定」。很多被認為不入流的導演不予介紹;作品不夠好的導演,雖有評介,卻不去分析個別電影。

大師級的導演,克里斯.馬克只分配到一部影片被研討(1963年的《美好的五月》而割捨了1962年的《堤》),是因為他拍攝的大多不是劇情片嗎?彼得.格林納威只有1982年的《繪圖師的合約》,是他不夠資深嗎?塔科夫斯基(1969年的《昂德烈.盧布耶夫》與1986年的《犧牲》)作品太少,羅勃.阿特曼(1970年的《外科醫生》與1975年的《納許維爾》)藝術成就參差不齊,所以各自只有兩部電影受到青睞,加以論述?雷奈電影生涯超過半世紀,前半生數量較少但非比等閒,於是穩住三個名額(1955年的《夜與霧》、1959年的《廣島之戀》、1961年的《去年在馬倫巴》),但1963年的《穆里愛》與1977年的《天意》是嚴重遺珠。費里尼早期與中期量不算少,質又頂尖,通融給他四個名額(1953年的《小牛》、1954年的《大路》、1960年的《生活的甜蜜》、1963年的《八又二分之一》),依舊有1969年《愛情神話》未能過關的遺憾。安東尼奧尼比較「幸運」,《情事》、《蝕》(《慾海含羞花》)、《放大》(《春光乍洩》)、《過客》等五、六部都被特別肯定。史丹利.庫伯力克也有《2001太空漫遊》五個名額。安哲羅普洛斯呢?居然是0!零,就是一部也沒有被特別研討啊!

無標題

如此這般的取捨名單,也許有些人勉強服氣,有些人卻要公憤。你猜,這套電影百科巨著是怎麼對待柏格曼的?柏格曼的力作又不是只有《野草莓》、《假面》與《哭泣與耳語》!答案是既不敢褻瀆這三部,又非常專業、相當有創意地還網羅1955年的《夏夜微笑》、1957年的《第七封印》、1963年的《沈默》與1982年的《芬妮與亞歷山大》,一共七部喲!雷奈、費里尼、高達都推崇過柏格曼,柏格曼比別的導演多出幾個名額,受之無愧?!

這部紀錄片既熟悉柏格曼,又真正了解瑞典電影與劇場

瑞典女導演Jane Magnusson的這部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Bergman:A Year in a Life)拍攝與剪輯過程,我不知是否有些難度?回顧大師的一生,他的演員班底與幕後工作夥伴,老的老,死的死,訪談提問豈不格外艱困?其實不然,且看片名的英文標題,主要是聚焦在1957年。

1957年的特別是,同一年柏格曼竟有兩部電影傑作(先是《第七封印》,然後是《野草莓》)問世。就像楊德昌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僅是當年最優秀的電影,而且可以好到是十年內最非凡的電影,多少年後,依然是影史值得記憶的電影。

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不但是熟悉柏格曼,而且真正了解瑞典電影與劇場,好讓觀眾知道柏格曼1957年的創作是在這兩部電影之間、之前、之後,還編、導了一些盛大的舞台劇!何止多才多藝?根本是才華如泉湧,外加精力充沛的嚇死人!

無標題

楊德昌、費里尼、雷奈與柏格曼互通聲氣

這部紀錄片講了很多以往一些關於柏格曼的紀錄片沒講過(或是不知道)的故事,你我千萬不要以為看過其它那些紀錄片就夠了。這一回,是新發現,新驚喜。這部紀錄片一方面別具慧眼鋪陳《野草莓》與《第七封印》幕前幕後,一方面旁徵博引,讓柏格曼其人其片(或者說「生活」與「電影」的異、同辯談)都穿梭其間,額外附贈的是順便為你我複習柏格曼許多部電影。

《第七封印》中,演員逃到樹上高處,死神竟在底下鋸樹!死神表示對方死期已到。演員問說能不能因為是演員而獲赦免?當然不行。柏格曼把自己對演員的看法放進電影(的台詞)中,跟楊德昌電影《一一》的男童洋洋拿照相機只拍攝別人後腦袋(要呈現別人看不到的面向)來表達導演的心聲,各有各的巧妙,各有各的情趣。

這部紀錄片分析《第七封印》,柏格曼對死神的造型設計是臉面塗滿白粉宛如小丑,披上極大的黑斗篷。死神張開斗篷,赫然遮蓋視線,掩去整個畫面,瞬間畫面全黑(側寫人們的死亡經驗:什麼都看不到了,極為傳神!)這部紀錄片如此這般分析,你我靈感也頻頻激發,或是想起費里尼電影酷愛的白面小丑的溫情、自嘲(對比了柏格曼《第七封印》小丑般死神的冷與狠),或是記得雷奈電影有時沒有演員、甚至沒有畫面,「聲音」也能單獨表演推展劇情。

無標題

柏格曼讓多位美麗女演員扮醜

這部紀錄片讓你我看到柏格曼讓他的美麗女演員有時候「扮醜」。《穿過黑暗的玻璃》的美女哈麗葉.安黛森在《芬妮與亞歷山大》中,《野草莓》與《沈默》的美麗知識份子英格麗.杜林在《冬之光》中,《假面》的女演員麗芙.烏曼在《秋光奏鳴曲》中,都是容顏淪陷,演技昇華。這部紀錄片還擷取了這三位女演員在彩色電影《哭泣與耳語》裡各自的臉部大特寫,與扮演女僕的Kari Sylwan,構成一組四重奏。

柏格曼從生活到電影都宛如撒旦

柏格曼為了讓《冬之光》扮演男主角的演員真正沮喪,竟讓對方的家庭醫師向這位演員撒謊,無中生有誇張病情。「害」得這位演員因而演出到位!柏格曼跟女人的情慾爛帳,讓歷任妻子噩夢般經驗;晚年嫉妒瑞典劇場男性新秀奇才。這部紀錄片推崇柏格曼的稀世才華但不造神,誠實揭露柏格曼的惡魔面向,恰似柏格曼用榮格理論在《假面》中探討人的雙重自我。導演不擇手段對待演員,莫非柏格曼開了風氣,往後馬丁.史柯西斯拍攝《蠻牛》讓男演員快速肥胖,拉斯.馮.提爾的《白痴》打針讓男演員陰莖長久勃起。這部紀錄片還抖出柏格曼跟哥哥的不和、積怨。

無標題

西方昔日影評看錯《沈默》與《假面》

在我幼年,西方影評人大多把《沈默》與《假面》都看成女女戀的題材,這種「異色」電影當然是蔣氏王朝操控下的台灣禁忌。女護理師(碧比.安黛森飾演)居然比病患女演員(麗芙.烏曼飾演)更「變態」,使得《假面》罪加一等,評價不佳。知性的女郎(英格麗.杜林飾演)跟淫蕩的姊妹(Gunnel Lindblom飾演)親情分崩離析,卻又情慾暗潮洶湧,豈不在女女戀還附加incest(近親情慾),簡直走火入魔。那些評論家哪能預料多少年後這兩部電影竟是影史傑作?至於被解讀成女女戀,也讓人不知所措:究竟是在保守年代偷渡女同性戀呢?或是對女女戀的負面評價呢?

不乏影壇出色晚輩發聲,而不流於前輩老人同樂會

《柏格曼:大師狂想》中,以《二樓傳來的歌聲》與《鴿子在樹枝上沈思》的瑞典奇才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與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都受邀談論柏格曼,這種晚輩秀逸評述前輩大家,恰似彼得.格林納威之於雷奈、法斯賓達之於費里尼、張小虹之於張愛玲、鴻鴻之於周夢蝶、楊索之於楊德昌、林達陽或李桐豪之於李昂,重要的是揚棄只讓柏格曼的同輩操控歷史發言權,不要只是前輩老人的同樂會!

無標題

昔日《野草莓》側拍影像,現今影史珍寶

這部紀錄片最珍貴的是《野草莓》電影拍攝期間的側拍,你我看到導演與演員在幕後的點點滴滴。1968年之前,費里尼與雷奈都只有工作照(靜態的照片),柏格曼卻有動態影像側拍!而且,1957年就有!而且,是彩色的!連超級巨星奧黛麗.赫本與伊莉莎白.泰勒都未必有彩色側拍的年代!側拍是真,彩色或許是黑白影像幾十年後的一流著色加工(應向藝術家貧窮男請教、確認)!不過,我見過《雙姝怨》奧黛麗.赫本與《夏日痴魂》伊莉莎白.泰勒的自然彩色劇照,但電影卻用黑白拍攝,那個年代,黑白攝影才是藝術,彩色流於花俏。

前輩傑出導演在晚輩柏格曼電影傑作《野草莓》擔任男主角

《野草莓》裡的男主角由78歲的瑞典男演員維克多.休斯姆(Victor Sjöström,1879 - 1960)扮演。這位演員原是一流導演,他1928年導演的美國電影《風》是享譽影史的傑作。本文前段提到的那套電影百科厚書,在他為數不多的導演作品中,給了他兩個名額,其中一部就是《風》!

無標題

Bergman瑞典語不是「柏格曼」

這部紀錄片由女聲英語旁白,每當提到柏格曼的姓氏時,用的是瑞典語的發音(接近「白綠芒」、「百里茫」一類的讀音)。比柏格曼早很多年享有國際知名度的女演員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跟柏格曼(Ingmar Bergman)同樣瑞典姓氏,香港把導演柏格曼譯成「英瑪.褒曼」。台灣電影學者王派彰在法國巴黎大學電影系所跟瑞典同學談到「柏格曼」,對方不知在說誰,因為瑞典語不是讀成「柏格曼」!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知道Bergman的瑞典語讀音,片中有的美國影視節目主持人亂讀成「柏格門」或「百格門」。

 

 延伸閱讀
 

627期【放映頭條】
627期【影迷私房貨】
133期【電影特寫】
 
185期【影迷私房貨】
297期【影迷私房貨】
 
323期【影迷私房貨】
 
362期【放映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