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楊秋致意的《忠犬追殺令》

505
2015-04-29

楊秋(Miklós Jancsó)是誰?或許要從「長時間鏡頭」(long-take)說起。

雷奈《去年在馬倫巴》中,女主角一襲白紗在花園中走走停留,或是攝影機隨男主角的主觀鏡頭一路快速穿越迷宮般的走道長廊,衝向女主角的房間;雷奈《穆里愛》收場時陌生女人闖進主角家經過每一扇門,走過每一個房間;柏格曼《冬光》捕捉英格麗.杜林扮演的女主角眼睛久久不眨不轉不動的呆滯表情;安東尼奧尼《過客》映現房間裡的男主角身影,隨即鏡頭擺脫男主角,超越這個房間,經由窗上柵欄奔向戶外「瀏覽」女主角以及周遭人物,再由大門「進入」原先的房間而男主角已經殞逝;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林鴻銘扮演的Honey千呼萬喚始出來,當他走向被他的弟弟(王柏森飾演)與他的手下那群哥兒們圍堵的小四(張震飾演)時,攝影機運動與人物走位搭配得天衣無縫,持續了相當長久的華麗電影感的場面調度;奧森.威爾斯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的開場也酷嗜這種人物與攝影機都遊走、都移動的情景;蔡明亮的《郊遊》末了則讓李康生與陳湘琪身體不動、眼睛不動、攝影機也不動,許久許久。這些都是享譽影史的「電影中的長時間鏡頭」的典範。不過,這些傑作並非整部電影都只用「長時間鏡頭」,蒙太奇(剪輯)依然非常重要。

2014年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的《鴿子在樹上沉思》卻是每一場戲只有一個鏡頭,而且攝影機固定不動。每一場戲宛如一則短篇小說(完整各自獨立),又像一幅畫。他開展出「長時間鏡頭」的另一番新貌。

1921年出生的匈牙利導演米克婁許.楊秋1967年的黑白片《紅與白》(Csillagosok, katonák)跟1971年的彩色片《紅聖歌》(Még kér a nép)的「長時間鏡頭」何止影壇驚艷?簡直是震攝影史。全部由「長時間鏡頭」構成,很多個鏡頭往往持續十分多鐘,而且大多在戶外拍攝!而且演員人物眾多!多得千軍萬馬,真正的馬,以及鴿子!人、馬走個不停,穿梭交錯,入鏡出鏡,攝影機上下左右前後、既移又轉,甚至追蹤人馬。畫面像詩又似舞蹈,劇情與風景被稱為「野外劇」。想想在使用膠捲菲林的年代,演員與攝影機要排練多少遍,要冒著(可能的NG)耗損多少底片與成本的風險,方才達到這般出神入化的境界?

往後,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與匈牙利的貝拉.塔爾,都在仿傚楊秋的「長時間鏡頭」,不免有拚金氏紀錄之嫌。貝拉.塔爾甚至用長時間鏡頭讓女童虐貓連續15分鐘,可惡至極。

一般人比較(害羞?含蓄?偽善?)不提的是楊秋電影開發出的男色。1971年義大利出品的《和平女性主義》(La Pacifista)由法國前衛電影俊美男星皮耶.克萊芒提(Pierre Clémenti)主演;1973年義大利出品的《羅馬需要新凱薩》(Roma rivuole Cesare)請來在費里尼電影《愛情神話》擔任男主角阿休多的美國外百老匯俊美男星海拉姆.凱勒(Hiram Keller)挑大樑;1976年義大利出品的《私惡,分善》(Vizi privatti, publiche virtū)由楊秋的匈牙利愛將Lajos Balazsovits從電影開場就正面全裸一路演下去。

2014年匈牙利導演Kornél Mundruczó(他與Victoria Petranyi共同編劇)的《忠犬追殺令》(Féher Isten)片頭打出向電影大師米克婁許.楊秋致敬的字樣。片尾演職員名單中,剪輯是大衛.楊秋(David Jancso)。我心術不正,從這部並沒有太長「長時間鏡頭」的電影中,想要偷窺跟楊秋電影其他方面的牽扯瓜葛。大批流浪狗奔跑或聚集的狗狗版「野外劇」?也許。

主角是名叫莉莉的少女(Zsofia Psotta飾演),是學校交響樂團吹奏低音喇叭的成員。父母離婚,母親為了跟男友出國旅遊,把莉莉跟狗狗哈根塞給前夫照顧。父親原本就不喜歡動物,恨狗的鄰居女人恐嚇施壓要檢舉告發在公寓違規養狗,使得莉莉的父親在女兒與鄰人兩面不討好(這是本片高明之處,替負面的父親緩頰而非一位醜化)。

莉莉帶著狗狗哈根走在山野,遙望一個男人在「調教」、半強迫訓練狗狗或站或坐。莉莉告訴哈根:「我不會這樣待你。」我不免想入非非,這部電影讓Luke 與Body兩隻狗扮演狗主角哈根,以及大批「流浪狗」的聚會、狂奔,不也是半強迫狗狗表演,開動物權的倒車嗎?

哈根被莉莉的父親冷酷、殘暴遺棄。夜裡,哈根與大批流浪狗圍在大樓外的水塘邊,此情此景,活像楊秋電影裡的人類男男女女圍在水邊的奇美畫面!本片末了,群狗在都市廣場坐下,逐漸痛改前非的那個父親,伴隨莉莉趴下(人學狗趴下,是人類的讓步,是人類開始懂得對動物、對非我族類謙卑的開始,是愛與和平的曙光),那場面,依稀狗版楊秋電影的神韻。

 

上圖:楊秋電影裡的人類男男女女圍在水邊的奇美畫面
下圖:《忠犬追殺令》中大批流浪狗圍在大樓外的水塘邊。

排演華格納歌劇《唐豪塞》的樂隊指揮兼教師跟莉莉的父親同樣討厭動物。本片把猙獰的父權跟不愛護動物巧妙掛鈎,一體兩面。

少女莉莉夜裡奔跑或騎腳踏車(尋覓哈根)與狗狗哈根東奔西跑(想要回到莉莉身邊),兩造經由平行剪輯,人、狗「異」中見「同」。

人類殘酷得不但遺棄家狗(出於中產階級知識份子之手!),而且強迫狗狗互相殘殺,好讓賭徒押注牟利(由黑道操控鬥狗!)。本片諷刺責難了各種階層的族群(還有莉莉的不負責任的母親、莉莉父親的惡鄰居),在在看透了人性的可鄙,人類對動物的不公不義。不過,骨子裡其實還是關於人的上乘現代寓言。那位美美的男孩彼得(Károly Ascher飾演)啟發過,幫助過但也某種程度遺棄了莉莉。可記得楊秋電影的俊美男孩?

雖然本片可能為流浪狗請命,不過半強迫狗狗們表演,以及開場時宰殺牛並挖出內臟,本片的動物權是有爭議的,我不想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