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不息的映畫風景:《窗裏窗外》書評

322
2011-08-25

關於明星出書,向來不是什麼新鮮事。內容教授減重塑身、美容時尚、料理美食或豪門媳婦養成等「工具書」已成了銷售保證,而演藝圈中倒也不乏文字有所造詣的寫手。但若是由縱橫七、八、九零年代華人影壇的絕世美人林青霞親筆撰寫,金獎美術指導張叔平負責裝幀設計,美學大師蔣勳、文學名家瓊瑤、散文大師董橋、現代文學作家馬家輝等人皆撰文寫序的散文集;恐怕不僅是電影界,同時也是文學界的一大盛事。

記得小學時候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林青霞,是《八百壯士》裡飾演游泳送國旗的英勇女童軍楊惠敏。和多數年輕人一樣並未經歷她最火紅的瓊瑤時期;真正對林青霞的影像感到最為熟悉的,是在她演藝事業的第二高峰—— 東方不敗之後的武俠電影時期。1973年,十七歲的林青霞以一部《窗外》開啟她的演藝生涯,於是從七零年代的唯美文藝愛情片,來到八零年代的社會寫實和詼諧喜劇片,再跨足到九零年代的武俠刀劍片;從《窗外》的江雁容、《我是一片雲》的段宛露,到《紅粉兵團》的獨眼龍隊長、《刀馬旦》的曹雲、《滾滾紅塵》的沈韶華,最後演到《笑傲江湖二》的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的邱莫言、《東邪西毒》的慕容嫣/慕容燕…… 之間的二十二個年頭裡,林青霞拍過上百部影片;角色從美麗飄逸的純情玉女,演到刀來劍去的男人;接著在1994年毅然決然退出影壇,專職做一位妻子和母親。好友黃霑辭世後,為了追憶他,林青霞開始執筆寫了第一篇文章〈滄海一聲笑〉,後來便開始有了第二篇、第三篇……。

直至今日,林青霞首度以作家之姿,帶著一共收錄了四十多篇長短不一,且全是在香港、大陸和台灣各大媒體上發表過的美麗散文《窗裏窗外》回到大家面前。全書包含戲、親、友、趣、緣、悟六大章節;除文字外,更可見到許多私人未公開過的珍貴照片,以及出自其手的書畫墨寶。林青霞的筆下題材可大致分為「影壇細說」,說的是她的出道故事和拍戲生涯甘苦談,也有對於過往作品的自我反芻;「懷人憶舊」,憶的是她與家人間的點點滴滴,和摯友張國榮、徐克、黃霑、龍應台、三毛、瓊瑤等人的交往記趣;「當下感慨」,感的是她在幾次旅行中的見聞,乃至於對生命的種種體悟和靈動。身為眾多影迷心中的超級巨星,林青霞的字裡行間卻不見任何浮誇的詞藻或雕欄玉砌的語言;而是她細心品嚐生命的足跡、善待每一次人生際遇的感念。

或許是長年詳讀劇本的關係,《窗裏窗外》可看出林青霞的文字表述能力絕對有當一個作家的潛質。她擅長寫人物,更擅長說故事;許多細節捕捉的絲絲入扣,讀來宛如拂面的春風,清雅中不失實在,平靜卻不覺乏味。再者,林青霞的文筆若無可圈點之處,縱然其人緣再好交友再廣闊,也難令眾多文學大家齊聲推薦。縱觀《窗裏窗外》最大的特色,其一是隨處可見林青霞的諸多思緒,在她近幾年的寫作生涯和過往二十多年的拍戲場景中不斷來回流轉切換。例如〈重看東邪西毒〉一文的開頭寫到,十四年前第一次看《東邪西毒》時未能看懂,甚至失望地表示「不好看」。由於人生閱歷豐富了,如今再次重看起這部電影,她終於感受到王家衛以現代手法結合古典氣韻,試圖表達出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無論被愛或不被愛都逃不掉的那份孤獨感。瞬間她又將畫面帶回到拍攝當年,演員們在榆林片場拍片的趣聞軼事,以及那時對於導演不給劇本、甚至將演員千辛萬苦演的戲給剪掉的不解…… 然而筆鋒一轉,文章又回到十四年後的今日,她到底看懂《東邪西毒》時的體悟的慶幸,遂寫出「不只我看懂了,其他人也看懂了。不知道是不是王家衛的思想領先了我們整整十四年?」這般富有自省意味、甚至略帶「王家衛」式台詞般的語境。 又如在〈窗外的風景〉一文中,林青霞開頭便敘述拍攝《窗外》時,當年高中剛畢業的她毅然決然踏入電影圈的熱忱,以及拍戲過程中少女心情的甘苦和生澀的肢體表演。接著描摹起眾演員們在劇中的角色設定,再一一切換至他們現今生活中的變化和際遇;也憶起兩位導演四十年前的不凡神采,再轉換到近年和兩位老人家敘舊時的感懷與唏噓。於是最後寫下「經過數十年光陰的洗禮,都有著不同的人生風景、滄海桑田,永恆不變的只有《窗外》,它留住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夢想,提醒我們曾經擁有的一段回憶」這番善感靈敏的文字。

作家通常可分為天才型如張愛玲,和後天苦練型如北島;而起步甚晚的林青霞絕非前者,但是讀者不難發現到她於近七年來的寫作生涯裡所下的努力。金聖華在序文中寫道,四十歲以前的林青霞因為拍戲忙沒時間看書;四十歲以後卻愛上閱讀,閒來也總是寫提筆記下所聞所感。《窗裏窗外》最大的特色其二,便是隨處可見林青霞在寫作的同時,也不斷對於自身的書寫做反省。例如〈華麗而溫暖的城市〉一文中,在閱讀馬家輝的專欄時講到王家衛的《2046》,「梁朝偉提著筆,鏡頭近攝筆尖,幾乎可以看得見墨水滴下,一秒、五秒、十秒,鏡頭凝止不動,導演其實在向觀眾訴苦,這麼多年了,我仍然在尋找自己的書寫方式。不知道這是不是家輝的心聲。不過,此刻我也正提著筆,許久、許久,不知怎麼才能寫好這篇文章。」又如於〈完美的手〉,林青霞敘述著前往病房探望國學大師季羨林,老人家提點她說人與自身的和諧要做到良知、良能;良知即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而良能即是不要自不量力,不要好高騖遠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她馬上領悟在寫作之道中「這正是我要學習的功課。不要老是要求完美,以致於無法達到而自討苦吃。」林青霞的謙遜和虛心學習,亦大量表現在藉由過往的拍片經歷,對應自己當下寫作時的種種心得和要領。如〈重看東邪西毒〉,她在文末寫道「經歷這許多年,自己寫文章才體會到,原來攝影機對導演來說,就好比他手上的一支筆,他要下了筆之後才知道戲怎麼走下去才是最好的。他要演員拿掉自我,走進角色。他像雕塑一樣,把那些多餘的、不好的丟掉,剩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精華。」

《窗裏窗外》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林青霞的文風和對人、事、物的領略,都具有一份厚道的美德。大明星提筆寫作也並非只是附庸風雅,而是一種尋找自己、反省自己的過程,一種在卸下眩目的光環後的自我修行。她樂於分享與電影與藝文圈友人的交誼,讓熟悉她的電影作品的我們,可以從她的文字中看到她的工作場景,及她對於電影的熱情和曾為之付出的辛勞;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她的文字中看到她是一位慈愛的母親、一位孝順的女兒、一位忠誠的好朋友,同時也是一位可愛美麗又認真生活的女性。「林青霞」的絕代風華與獨特魅力,早已使她的名字化為無數華人心中一個無法被複製和超越的符號;而這回她以文字的形式突破自己,不斷尋找不斷求進,使「林青霞」成為一個跨地域、跨文化、跨時代的永恆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