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典電影《鄔瑪拉珍》三十年的美麗與哀愁

317
2011-07-22

這幾年每次去印度,一定會去影音店逛逛,1981年出品的寶萊塢電影《鄔瑪拉珍》(Umrao Jaan)DVD,每隔一陣子就換封面重新推出新版,看到新版往往忍不住購買,看看畫質有沒有再提昇,後來證明內容物都差不多。不過這幾年的版本畫質其實都已處理的尚可接受了。最近才發現中國早在數年前就出版過《Umrao Jaan 1981》,片名翻為《好人難做》,年代有些久遠,還是VCD格式,而且畫質相當糟糕,但是衝著中文字幕,還是又看了一次。

今年適逢《鄔瑪拉珍》問世三十週年,經典的地位歷久彌新、毅立不搖。今年(2011)年初印度最重要的電影獎Filmfare Awards頒獎典禮上,還特別有一段本片的致敬歌舞表演,鏡頭一轉,帶到當年的女主角芮卡(Rekha, 1954- )就坐在台下欣賞。

芮卡在現在的印度影壇還是相當活躍,前兩年她參與的電影《奇魔俠》(Krrish,2007)在台灣正式上映過,以及客串演出《如果愛在寶來塢》(Om Shanti Om,2009),眾星拱月中的一段舞,一雙狐狸眼越老越妖,是「豔后」般的影壇傳奇人物。

三十年前的《鄔瑪拉珍》中,二十多歲的的芮卡還沒這麼妖,絕世清麗的臉龐中帶著豔氣,唇下還有一點勾人的美人痣,演鄔瑪拉珍這樣的「歷史名妓」簡直不做第二人想。

電影原著故事來自烏爾都文(Urdu)1905年的傳世名著,在2006年又經過一次寶萊塢的翻拍,故事是敘述十九世紀印度北方勒克瑙的歌妓故事,鄔瑪拉 珍是女主角成為一代名花時的藝名,當時印度的歌妓教坊是達官貴人的交際場所,歌妓從小經過嚴格的教育養成。鄔瑪拉珍童年時被惡鄰拐賣到教坊,開始歌舞詩詞的技藝訓練,電影中也特別著墨在女主角的詩名、歌聲與舞藝。 

烏爾都情詩的應答,在印度近代最後一個大帝國蒙兀兒王朝(1526-1858)興起後,就謂為風潮。也許是一種避世的趨向,特別在帝國衰微、英國勢力逐漸蠶食鯨吞之時,印度貴族階層的藝文風氣更是大盛。電影中,讓我們得以一瞥當時藝文沙龍的風貌,詩書禮樂,也紙醉金迷。 

寶萊塢電影中,當然會有大量的歌舞場面,為電影女主角幕後代唱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莎‧波斯蕾(Asha Bhosle),阿莎˙波斯蕾˙是1933年出生的印度女歌手,出道六十年現今仍然活躍著,台灣也代理引進過她許多CD。阿莎‧波斯蕾的歌聲甜美又深刻,至今代唱過的寶萊塢電影歌曲超過一千部,《鄔瑪拉珍》正是她全盛時期的作品,影響力相當深遠,歐美知名的女歌手莎拉布萊曼,也曾經在她的歌曲中,放入一段阿莎‧波斯蕾演唱《鄔瑪拉珍》的原聲。 

寶萊塢電影到了歐美或台灣的電影院上映,常常被剪去歌舞的片段,偏偏許多人認為,歌舞場面才是寶萊塢電影的真正靈魂,至少在《鄔瑪拉珍》中的確是如此! 寶萊塢電影從近百年前問世以來,一直有一個歷史宮闈大片的傳統,如《偉大蒙兀兒》(Mughal-E-Azam,1960)、《鄔瑪拉 珍》,到台灣曾上映的《寶萊塢生死戀》(Devdas,2002)、《帝國玫瑰》(Jodhaa-Akbar2009),北印度蒙兀兒的宮廷舞蹈成為傳統寶萊塢歌舞的重要脈絡(一直到近年美式街舞風格「入侵」寶萊塢)。女主角芮卡Rekha在電影中唱作俱佳,到今日仍是重要的仿效致敬對象。 

精采的歌舞、跨越階級的戀愛橫遭家長阻逆,《鄔瑪拉珍》呈現了寶萊塢電影的經典印記。尤物般的妓女談起純情之戀,亦貞亦淫挑動著觀眾的情緒,電影的後半段,情感的無依與家國的失落環節相扣,英軍破城入侵,歌妓教坊煙銷雲散,一代繁華成為鏡花水月。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電影故事背景的所在的印度勒克瑙(Lucknow),十九世紀在當地王公的支持下,成為當時的藝術之都。1857年英軍全面鎮壓各地的革命起義,並將之前藉由「東印度公司」統治的印度,正式直接納入英國領土,更進發起「禁舞運動」,全面關閉歌妓教坊,於是歌舞傳統自此灰飛煙滅,勒克瑙的歌舞風華也旋之黯淡,一直要到二十世紀中葉印度脫離英國獨立後,才由有識之士重新拾回傳統,而勒克瑙,也正是本片導演Muzaffar Ali的家鄉,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王室貴族之後,從這一個角度,《鄔瑪拉珍》不只是妓院中的情愛恩怨,也是在對一個美好年代的失落、緬懷與重現。 

也因為經典在前,難怪近代的「寶萊塢一姐」艾許亞瓦萊(Aishwarya Rai)在2006年重新演繹的新版,不被印度人認可。僅管艾許當時如日中天,但是她的銀幕形象一向都比較偏向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或是任性中帶著堅毅的倔強女孩,有芮卡那樣無可挑剔的演出表現在前,艾許的確吃力不討好。

1981年版本以印度勒克瑙的實景取鏡,呈現了歷史的人味。相形之下,2006年版本雕樑畫棟直逼天上宮闕之感,對於歷史劇來說,太「脫俗」了,像是大型的MV。不過在劇情鋪陳上,2006年的版本有多處改編,且不失獨到之處。像是1957年英國人破城而入,新版本的媽媽桑沒有跟著眾人逃亡,而是堅持獨自留下來,與她一手創建的教坊共存亡,這一段戲讓人動容,也增加了角色深度。

另外,鄔瑪拉珍回到家鄉後的最後一支舞,舊版本放在探視家人之前,交待成為個體戶的她也有獨自謀身的能力,而2006年新版本放在全劇的尾聲,為她前半生的繁華與坎坷做總結,更具力量。 

作者簡介:

布萊恩,印度電影舞蹈與相關文化的愛好者,目前服務於媒體工作,自由作家。

分享
字級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