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與洛杉磯之間跳躍:蜘蛛人系列電影的城市空間書寫

122
2007-08-30

一、《蜘蛛人3》:城市就是對手

「因為人們恨透了蜘蛛,所以我才要畫蜘蛛人。」
─《蜘蛛人》作者Stan Lee

觀看蜘蛛人、超人、蝙蝠俠、泰山、金剛系列的電影,很容易引人聯想到美式英雄主義。的確,這些類型電影都改編自美式漫畫,內容不出正反兩派的對峙與部署。曾經在報紙的財經版上看到一個有趣的類比: 蜘蛛人─攝影師,超人—記者,蝙蝠俠—高階主管;這個類比聚焦在三種類型男人的職業比較。當然,身為高級主管的蝙蝠俠一定是各公司行號中意的完美職場達人;而蜘蛛人的攝影師角色就未免顯得寒酸起來了:居住在租賃的小公寓中,不但生活空間狹小,而且破舊的房門總是無法順利開啟,居住在這樣生活環境中的Parker,隨時受女友、梅嬸的突襲造訪,與房東或房東女兒常常在走廊上狹路相逢,幾乎是完全沒有私人空間。

《蜘蛛人3》片頭精采的一場災難戲,是由起重機的故障所引起的。紐約市高樓林立,自從911雙子星大廈被炸毀之後,對於高樓搖搖欲墜的恐懼就一直是紐約客心中的夢魘。而片首如此毫不忌諱地玩弄恐怖行動、拿捏群眾恐懼心理的手法,已經是美國電影中的一種特殊傳統:一種對於外在世界的未知與恐懼,可能是來自另一個國度的異形或武器,並且都可能造成世界末日或毀滅性的滅絕。

英雄主義其實源自於古希臘傳統的陽剛崇拜;然而,在美國這個國度,將個人主義與英雄主義合而為一,變成一種民主國家塑造「人民英雄」的手段。台灣的人民英雄可以說是周潤發手持威士比酒瓶的工人英雄形象,而美國的人民英雄總是要拯救世界。 片首起重機的故障,導致了辦公大樓的女性雜誌攝影工作室被敲打地零零碎碎,一場英雄救美的情境誕生,第二女主角「關」,同時也是警長的女兒、Parker的大學實驗室同學,在媒體、警政部門的雙重論述下,成為了焦點人物,同時也給予她足夠的特寫鏡頭更突顯了身為花瓶角色的女性魅力。

如果身在一個都市中,要如何持照相機才能夠拍出美麗的風景?《蜘蛛人3》給了我們一種「城市破壞美學」。反派角色同時兼具人性與父愛的形象,道出了身不由己之男人的心聲,一場意外讓他成為量子實驗的白老鼠,於是承襲了《變蠅人》的傳統,「沙人」的反派角色誕生。沙石在建築學或土木學的領域中,一直是建材的基本素材之一。這樣的材質特性,讓沙人既可以藉由沙塵暴而遊走大廈之間、與貨櫃卡車同行、在地下道與地面之間自由進出,甚至最後連鋼筋水泥都成為沙人的形塑。可怕的是,當高科技與城市結合,像是混凝土、巨型垃圾,都讓人心生反感,而這是高度都市化的紐約城所最為害怕的怪物之一。就如金剛逃入了都市密林之中、酷斯拉的攻擊,高度文明化的都市人對於此種「低下生物」的誤入,總是手足無措與倉皇。

相較於蝙蝠俠晝伏夜出,而吸血鬼也是在夜晚才出門覓食,蜘蛛人在大廈之間築網與彈跳,正是現代人心中的渴望。在工作壓力與辦公室業績的要求之下,對於國際主義樣式的辦公大樓充滿了愛恨交織的情感。《蜘蛛人3》恰好是滿足了上班族一個圓夢的電影。此外,Laura Mulvey認為古典好萊塢的女性角色滿足了男性觀眾的觀看慾望,而蜘蛛人卻是現代人的一種投射:一種戴上了面具、穿上了奇裝異服的「masquerade」。美式浪漫主義似乎意味著:來自於超能力的擁有,就可能陷入善惡二元論的框架;反觀亞洲日本《死亡筆記本》中的L似乎就背負了更多深層的人性弱點,欺善怕惡的倫理與父子關係的矛盾情感也似乎比Parker為叔叔復仇的情感更加複雜。要描述人性的黑暗面,就必須要有掙扎與反省的思考,《蜘蛛人3》的成功之處,就來自於小人物的感情不再只是親情、愛情、與工作,Parker必須面對身為舞台上〈on the stage〉蜘蛛人的「另一個自我」〈alter-ego〉、與內在對話。英雄的內在可能具備了多重的性格,然而一些負面情感,諸如嫉妒、怨恨、陷害、與爭寵,都不是英雄的表象該擁有的,看一看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定義,就知英雄得來不易。

Jane Jacobs所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為當代都市的「貧民窟」、以及都市規劃中認為重要的「公園」,作了深入的反省與思考,她對於街道的「street watcher」也賦予了新的意義。然而,這可是六零年代的觀點。《蜘蛛人3》卻將街道作為武力對決的戰場;比如在磚牆老式公寓間、防火牆之間進行男子鬥毆的Harry與Paker〈又是狹路相逢〉。至於「地下道」則成了利益交換或地下交易的比喻。哥德式大教堂一景,也是建築史上對於此類建築的崇高、精神性的意義賦予。

為甚麼《蜘蛛人》會好看呢?就是因為以紐約市為背景,有許多從高空掉落下來的黃色計程車,天外飛來橫禍般的角色,外露的鋼筋骨架大樓場景、伴著大量的玻璃窗〈除了反射用途,同時具有脆弱的象徵〉,以及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子,最後都成為綁架Mary Jane的牢籠。

一個大城市必定具備報社與媒體。紐約的報社幾乎都在方格一般的小空間與狹窄辦公室中辛苦營運。對於新聞攝影的真實性要求,與職業攝影師的生計息息相關。Eddie Brook在眼見不為憑的狀況下,私自假造了穿著黑色制服的蜘蛛人相片,東窗事發慘遭遣散的命運。而Brook與Parker起衝突的一幕,背景即是「Spider-Man Shows His True Color」新聞攝影海報。對於「攝影真實性」的重視顯而易見,但蜘蛛人以自我拍攝照片〈自拍〉的方式謀生,是否可以不受道德上的譴責,這是導演未曾著墨的部份。

一部科幻電影的元素必須有科學實驗的成份。比如片中Peter Parker就是一位物理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蜘蛛人系列中的超能力與未知力量/邪惡力量之間的分野,向來都是模糊的,因此當Venon與Peter Parker成為共生體時,某種科幻傳統被召喚出來:那是來自「異形找尋宿主」的傳統、一種仿生物體的未知怪物,藉由夜晚時沉睡宿主所突顯出來寄生蟲的邪惡倒影,似乎表示了,對於外來侵襲的共生物,人們對它們始終帶有黑色、黏膜狀、軟體的幻想,一種死亡驅力般的惡夢。是否這種潛意識來自於出生時的記憶?一種來不及記下對於母親子宮的印象,就端看心理分析師如何描述了。

最後,推薦片尾曲的樂團—雪警樂團〈Snow Patrol〉。這是個來自英國蘇格蘭、卻在美國走紅的樂團,也難怪《蜘蛛人3》有一點英搖味。

二、《蜘蛛人2》:Panic City

亞洲風情為《蜘蛛人 2》的紐約市帶來了更多寓意。在曼哈頓的唐人街上,許多霓虹燈與寫上漢字的中國餐飲招牌,撲朔地迷離地閃爍著有別於拉斯維加斯的亞洲味。在這樣一個地方,Parker對瑪莉珍告白了他內心的想法,然而此時在一旁正表演特殊技法的、亞洲臉孔的雜耍藝人,卻酸澀地唱著嘲諷「蜘蛛人憑空消失」的變調。而一場大火失事的場景中,安排了一位中國女童作為受難者。雖然說號稱大熔爐的紐約市,總是會有各式各樣的臉孔,然而,在這樣災難片類型中主角Parker以平民身份所解救的女孩,卻是東方臉孔,這還是讓人為這樣的安排吃了一驚。

《蜘蛛人2》的紐約市,是一個「panic city」,處處充滿了災難與槍戰。導演曾經透露:在紐約街道實際上是禁止槍彈的。那麼,片中的槍戰場面,也可以說是偷渡了西岸城市LA的街頭亂象。在紐約拍攝電影時,最需要擔心的,應該還是天氣狀況吧,但片中我們只見到晴空之下美麗的大樓市景。只是這樣的高樓之間,總有著許多自高空墜樓而下的磚瓦與個人物品,它們多半來自寄居城市斗室的異鄉人。在部份住宅區的場景中,甚至可見衣物在樓間晾曬,衣物一排一排吊掛,下頭可能就是個小型停車場。如此多樣性的住宅樣貌,在蜘蛛人飛簷走壁的鏡頭之後,觀眾就可以看見紐約市不同階級的居住環境。比如有些人在頂樓的天台上舒適享受、消費景觀─八爪博士家居生活中,中產階級午茶習慣與古典樣式的室內空間。而身為演員的瑪莉珍的家居環境,則位於東區,是一個帶有多面對外窗、陽光充足的單身女性住家,包含了簡單廚房與一體成形的水果吊籃,還掛著許多自製的手工品與自己肖像的海報。

對於「裝飾」的看法之中,現代主義大師科比意曾經反對「過度裝飾」,相對地,文丘里卻是為裝飾說話。蜘蛛人能夠在屋內隱藏,比如Harry豪宅當中樑上精緻的雕飾,成為了蜘蛛人可能攀附於上的支點。至於八爪博士的實驗裝置所在地,則有一個中世紀風格的拱形落地窗,暗褐色的窗櫺在光線進入視覺空間時帶有一股交錯西洋歷史的氛微。梅嬸家的樣貌,則是猶太人家庭的風格,碎花壁紙與黃色、草綠色的窗簾,然而這樣簡單的平房,卻不是梅嬸有能力支付貸款的房地產。

至於公共空間的部份,銀行〈Banking for the Nation〉的內部空間,有一片鑲嵌西洋繪畫的天花板,以貴氣的金色作為雕飾的邊緣;而紐約市的上流社會聚會,就是片中紐約科學圖書館的迎賓會。電車與住宅之間的距離十分緊密,這樣一來,蜘蛛人才能千均一髮地以周圍暗紅色磚瓦的住宅作為蜘蛛絲吸附之處、藉以阻擋電車的高速失靈。不過,這個場景並非在紐約,《蜘蛛人2》分別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拍攝,這場戲便取景芝加哥─紐約是沒有高架鐵道的。一個看似紐約港的廢棄建築或工廠,則成為八爪博士另起爐灶的秘密基地。不論是電線、空中人行道、曬衣架,都使得紐約市景的空間有了「間隙性」,可容納人身穿越的空間,因此,蜘蛛人才得以表演他的空中芭蕾。而凡人身分的Parker,生活圈則是圍繞著Pizza店、投幣式洗衣店、大學校園、劇院與報社,若非蜘蛛人的身份,他或許就不會在飯店一幕中、與客人在狹小空間的電梯裡進行那場有趣而經典的對話。

許多場景也經過了刻意安置:書報小攤的設計;廣場功能性地突顯出了「Daily Bugle報社」的看板〈實際上這是模擬紐約市的Flatiron building,位於第五大道〉;直接面對街景的咖啡店開放空間,反而使八爪博士更容易找到Parker與瑪莉珍,這一景也是取自於芝加哥的拉法葉街。幕後花絮一則:當梅嬸要搬遷之時,導演還讓自己的汽車入鏡成為搬運幫手。

那麼此片中的「報業經濟」是如何運作的?還是來自於對業餘打工者的壓榨以及「收買新聞」的方式〈當然主編還因開價過低造成賣家寧願將垃圾桶撿破爛的蜘蛛人制服在ebay上拍賣〉。當然,頭條新聞總是要肉麻狗血,光是文字Doc Oct的構思過程便笑點十足。當抽著雪茄的Daily Bugle老編J. Jonah Jameson欷噓感嘆蜘蛛人不再伸張正義之時,又對偷了典藏制服的蜘蛛人破口大罵,同時也對這個蜘蛛人再現江湖做了新聞頭條:「He's Back」,副標則是:「Masked Menace Returns!」。Harry在高中畢業之後,接手父親的企業而資助八爪博士,許多業界與學界合作的爭議在此〈產學合作〉,究竟是老闆/出資者有權力下決定?還是科學研發案子的負責人具有下停工決定的權力?這也是後來企業背負著實驗失敗的臭名之後,造成Harry短暫無法振作的原因。

CGI在此片的功勞,首先是八爪博士成為真正的「Cyborg」:當意外發生、而他無法脫離機械手臂一幕,在攻擊醫療人員時作了許多特效處理,接著是大火的場面,蜘蛛人與八爪博士在鐘樓的金屬指針上戰鬥,特效的準備並不那麼容易。在幕後花絮導演與演員的對話中,Tobey Maguire也驚訝於導演早期的準備。在一場tritium核融合吸附所有金屬器物的一場戲中,許多海港周邊的車輛也同時向同一個方向大幅移動,這是因為16輛車內裝上了動力裝置、同時拉扯的系統,而這只有和CG合力製作才有這樣的效果。

身體的政治如何?八爪博士與蜘蛛人身體的柔軟度是一種超越極限的表演。日本漫畫《海賊王》可以藉由畫工而畫出各種柔軟的可能性,但畢竟有點誇張、天馬行空。而美式漫畫或者漫畫改編電影,對身體的主體和外型的完整性,仍會作保留:片中的機械手臂原本是為了輔佐tritium金屬的核融合能量製造;而Parker獲得了蜘蛛人的超能力之後,身體的彈性變化,其實來自與牆與地的劇烈碰撞與磨擦。身體的柔軟表現,則是以蜘蛛絲線作為一種飛越格子狀城市空間的、高空彈跳選手的「體操美學」。

西方式的高貴,來自於對天賦才能的適當使用,這也是八爪博士願意服從父之名與他的發明,最終沉沒於河水之下─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選擇了人性與倫理,而不是成為科學怪人、以學術聲望的身份背著製造邪惡的惡名。

三、《蜘蛛人》:蜘蛛人誕生於城市摔角台

蜘蛛人於摔角場誕生,一場與Bone Saw於鐵柵欄的野蠻之戰,恰好是蜘蛛人初試啼聲的場域。Parker原本自我取名「Human Spider」,卻被摔角場主持人改成「Spider-Man」。因此蜘蛛人一體成型都是這個地方所打造出來的。

回到Parker與Ben叔、梅嬸的居家環境中,細看可以發現Parker房間的壁紙,便是以蜘蛛結網的花樣、連續地隱藏於暗藍色的牆壁上。牆上當然還有物理學界的偶像愛因斯坦的海報,這是製作單位的巧妙設計。

高中校外教學一幕,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作為外景,而此所大學便是以物理學研究聞名於世。實驗室圓環狀的空間,周圍充滿了土色古典味的大型圓柱,其實是取自於L.A.的The Main Rotunda of the Nature History Museum。當Parker在校園裡與瑪莉珍的男友衝突時,場景也並非在紐約任何一所高中、而是在L.A.的Dorsey High school。高中畢業典禮之後,三人分別進入紐約市開始新生活,一場Parker重新邂逅瑪莉珍的MOONDANCE餐廳,則是在曼哈頓SOHO區拍的。紅髮的瑪莉珍穿著紅色的旗袍,看來特別美麗,當時Parker正在採訪World Unity Festival的相關活動,但是這一天也是蜘蛛人與「綠惡魔」〈Green Goblin〉首度在大型公共場所起衝突。這個看起來像是時代廣場的場景,實際上並非真實的時代廣場,有些鏡頭取自另一條街〈Macy Gray Concert , Downey , California〉,最後將分割的鏡頭重組、模擬出實際理想的場景。最後,觀眾看到了Samsung、Prudential等幾個大型廣告看版、布雜風格〈beaux art〉的建築物、遊行隊伍與懸空的廣告充氣娃娃,像是一種對時代廣場加以「兒童樂園式」的包裝。反而是Harry的公寓真正是在紐約取景。紐約的公寓總是具有非常漂亮的夜景,當時雙子星大廈還存在 ─ 這樣的場景因為擔心觸及紐約人傷痛的心,而在公開播映時剪掉了,只有在DVD發行的版本中才得以重見。同樣的,一場在Roosevelt Island與Queensboro bridge與纜車的戲也格外難拍,由於這些都是都市人熟悉的地點,忠於原味是最難的。

在DVD所附的影片附錄中,清楚說明了每一個拍攝的場景。 一開始的校車巴士一景是在Forest hill, queens , on sixty-ninth rd拍攝。OSCORP實驗室的設計,以舊金山Lawrence Livermore Lab為模本。Osborn豪宅的外景則是以曼哈頓United Nation Building旁邊的 The Tudor City Apartment取鏡。紐約公共圖書館〈Parker與Ben叔的對話〉、曼哈頓的 Madison Square Garden、摔角場則在SONY PICTURE LOT。發生槍戰的廢棄建築,其外部拍攝以紐約市的Battery Park取景,內部卻是取自SONY Picture Sound Stage 15。從洛克斐勒大樓所拍攝的 St. Patrick's Cathedral,報社地點則在L.A.下城、The City Room Set取自廢棄的Pacific Electric Company Building。

紐約的景點很多,包含百老匯、布蘭克斯動物園、BAM、Canal Street、中央公園、Grand Central Station、東村、西村、哈林區、Hoboken、草莓園、帝國大廈、紐約大學區、SOHO、西班牙的哈林、史泰登島渡船、荷蘭地道、林肯地道、聯合國大樓、華爾街、自由女神。只要是紐約迷都會樂於看到這部既是紐約,又不那麼紐約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