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3 期 | 放映頭條】「參與抗爭的院民,都是非常閃亮的個體」──專訪《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

「這裡既是傷痛的歷史,也是他們的家,而且是他們找到自我認同的地方,變成一個多重指涉的所在。在這裡,他們學習民主和人權,就像李(添培)阿伯說的,他們是因為 20 年前的抗爭,才開始相信人權的力量,這件事情是很珍貴的。他們相信這片土地有很多可能性,他們也一直在守護這片土地的價值......。」
2025 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得主,並於近期入圍第 62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許雅婷以樂生療養院院民為拍攝主題的紀錄片作品《大風之島》,歷經國內外大小影展放映,目前正透過經費集資計畫,持續推進 12 月於臺灣的院線映演。本期《放映週報》專訪許雅婷導演,重回緣起於《樂生活》的拍攝歷程,歷經幕後工作的往來協調與甘苦經驗,逐步聚焦院民充滿生命力的形象。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793 期|編輯室】
各位《放映週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第 793 期《放映週報》的文章,已經全數於網站上線。本期共有 5 篇精彩文章,包括影人專訪、電影評論與影展報導。
金馬獎入圍名單公布之際,本期焦點介紹方於 2025 台北電影獎獲得百萬首獎,並將於第 62 屆金馬獎角逐最佳紀錄片的《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在本期的精采專訪中,與我們詳述本片的拍攝歷程,由樂生療養院的抗爭與生活故事出發,在許雅婷的鏡頭下,她呈現出一個個具生命力、反抗既有標籤的院民,請見本期的專訪報導。
正於院線如火如荼上映的恐怖鉅片《泥娃娃》,是臺灣電影資深剪輯師解孟儒的首部導演作品,目前口碑不俗、票房亮眼。在本期的專訪中,解孟儒與我們分享長片拍攝的心路歷程,也在與演員的合作中看見角色的光彩,和自己生命中對「家庭」的感悟。同樣為新導演電影,於台北電影節選映,中國新導演姜曉萱作品《一匹白馬的熱夢》近期於 First 青年電影展亮相,在本期的訪談中,導演與製片細疏本片的創作過程,經歷國際平台和工作坊打磨,內容詳實,可為電影創作者參考。
最後,於近期進行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與盧卡諾影展,本期則刊載得獎作品評論。在山形,作者于昌民撰寫臺灣電影《公園》,導演蘇育賢慣常地擾動虛實邊界,而作者則在本篇評論指出,其電影如何建立並擁有「空間」;在盧卡諾,作者翁皓怡書寫日本電影三宅唱的首獎作品《旅與日子》,同樣細緻觀看三宅唱的創作脈絡,並從中發現一貫出現的「後」命題。請見本期的精采評論。
下期《放映週報》,將繼續關注近期上映的臺灣電影。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放映週報》的信箱為:funscreen@gmail.com,編輯室會再行回覆。
如同以往,祝福讀者觀影愉快,在電影中產生更多發現與回饋。
(圖/《大風之島》導演許雅婷;攝影/古佳立)
放映週報編輯室
2025.10.15

缺席與附身,當代家庭的恐怖寓言──專訪《泥娃娃》導演解孟儒

「如果能夠回到角色、回到很單一的事情,可能就已在慢慢卸掉技巧。我覺得,這主要是創作者心態的調整,能夠真正去『感受』一些事情。角色成功,戲才會成功。」
曾擔任《紅衣小女孩2》、《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返校》等片剪輯,解孟儒近期完成首部執導作品《泥娃娃》,由楊祐寧、蔡思韵、張軒睿、郭雪芙等演員共同主演,以文化為背景,打造當代家庭的恐怖寓言。本期《放映週報》專訪導演解孟儒,在本篇訪談中,細從導演的工作經驗開始談起,連結到帶著多年剪輯心法坐上導演椅的心境和方法,還有電影結局的懺情核心。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FIRST】拓展華語電影的國際邊界──專訪《一匹白馬的熱夢》導演姜曉萱、製片莫珠琳

「朋友圈裡,塞那傳來在大型馬秀駐場的訊息。那一晚,她像觀眾一樣坐在黑暗中,看著熟悉的馬,舞台裡的『蒙古主義』則被加工成可販售的英雄圖像。舞台外,塞那的本質還是牧民,但他突然成了馬秀表演者,戲裡戲外的對比,形成一道清晰的斷裂。看完表演,姜曉萱跟著塞那回牧區,坐下來聊近況;說到自己的處境時,她崩潰,塞那遞菸。那一瞬間,劇本像被某股力量推了一把。她決定直接做長片。」
2024 威尼斯影展世界首映、2025 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大獎,導演姜曉萱首部長片作品《一匹白馬的熱夢》於今年台北電影節在臺灣首映,並於七月參加 2025 西寧 First 青年電影展。本期《放映週報》於 First 青年電影展期間專訪導演姜曉萱、製片莫珠琳,梳理這部登上國際舞台的華語新銳作品,背後如何從源起,至工作坊、創投等路徑,一步步展露光芒。請見本篇專訪。
閱讀更多
【2025 山形】《公園》:擁有空間的影像與聲音

「你哥影視社的作品更強調『虛構之幕』,也就是鏡頭一推,我們可能就能超越搭好的場景,而後設地回到作品得以生發的現場。景框像是布幕一般,推開就能看見活生生的人群。......這些人的故事可以相似,又或不同,重點是不需要有情節跌宕才能共情理解;還諸日常的意義與無意義,應當要能夠成為我們共情的基礎。」
2024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蘇育賢首部長片作品《公園》入選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于昌民於 2025 山形現場進行的《公園》評論一篇,文章由蘇育賢電影創作之於臺灣電影移工影像的特殊性出發,對照今年山形的其他映演作品,指出《公園》在紀錄片影像中建立並「擁有」空間的方法。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
【2025 盧卡諾】黑暗隧道盡頭的另一種光──《旅與日子》逃離與擁抱的文本

「從李筆記本上的場景設定,到渚看見的歷史影像,角色也彷彿跟著一個『框架』、一個預設好的圖景走,閱讀著李所建構的故事的我們,於是等待著故事,等待著虛構的相遇發生,等待著情節到來,我們帶著對故事中故事的期待觀影。《旅與日子》之於三宅唱,是一部關於電影製作的電影;之於觀眾,則是場關於觀影的觀影體驗。」
2025 盧卡諾影展於今年八月順利於瑞士盧卡諾落幕,本屆最佳影片金豹獎由日本導演三宅唱電影《旅與日子》奪得。本期《放映週報》刊載作者翁皓怡於盧卡諾進行之評論一篇,從三宅唱個人創作脈絡細梳,包括早期長片創作、紀錄片系列,與近期代表作品等,切入《旅與日子》透過「旅行」進行的命題實踐,如何與三宅唱作品系譜互織,呼應其電影常見的「後」(post)之狀態。請見本篇評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