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劇本獎「電影的藍圖」系列講座紀錄】孵化在地好故事

「鏡文學」董成瑜談題材開發與非虛構故事應用

641
2019-03-15

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兼總經理。曾任《中國時報》開卷版記者、《明日報》閱讀版主任、《壹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二度獲得金鼎獎出版報導獎;著有散文書《一個人生活》、王家衛電影小說《我的藍莓夜》、人物專訪集《華麗的告解》、電影劇本《郊遊》、《台北工廠II》,並曾於2016年擔任優良電影劇本獎評審。
從媒體出發,「鏡文學」成立至今兩年,以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從最初的作品開發,到IP的經營手段包括平台連載與出版,再到劇本與最後自製影視作品,實驗著台灣過去前所未有的經營模式,並逐漸摸索出一條連結創作者與影視市場的道路。董成瑜一路與鏡文學發掘作者、開發作品,再推向影視市場,對於兩岸與國際市場發展、題材開發及非虛構故事應用,有著深刻的觀察與體悟。
鏡週刊於2016創立,前一年,曾是中國最大網路文學平台的盛大文學,被騰訊文學收購整合為閱文集團。過去盛大文學以線上付費閱讀連載作品起步,進一步與作者簽約、取得版權,再將作品發展成具影視化、遊戲化潛能的IP,包括《步步驚心》《琅琊榜》《後宮甄嬛傳》等名作,皆出自盛大,促成了中國IP熱的興起。時任盛大文學董事長的邱文友是台灣人,希望把經驗傳給台灣,於是找上剛創刊的鏡週刊,「鏡文學」於是誕生。一開始,「鏡文學」便以盛大文學2.0的方式,直攻影視產業,簽下許多作家、作品,平台採免費閱讀的方式,希望獲取最大的點擊率與聲量,目標市場除了台灣,主要是中國,正好此時又逢OTT平台的風潮,因此國際市場亦是重要目標。

市場要什麼?

董成瑜認為,台灣擁有特殊的歷史與地理環境,是一個各種故事都會發生的地方,相對中國,台灣作品是有差異的優秀作品。然而,台灣市場長期不健全,即便仍有電影公司不惜代價買下好作品,但也不乏仍堅持傳統觀念而削價者。董成瑜認為,台灣影視產業難以養活「編劇」這個「職業」,不健全的產業體質剝削上游創作的編劇,亦影響下游製作的影視品質,使近年雖見國際OTT平台、韓國大量成長,台劇卻未有起色。然而她仍抱持希望,認為台灣「正處於黑暗中但看到遠方有光」,她提及,近期即將開播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是佳作,「終於有媲美韓劇水準的作品」。董成瑜也表示,台灣其實非常缺乏專業,好的人才沒有機會受到訓練,作品進入國際市場便有困難。鏡文學的存在,希望能帶動台灣產業更為健全。 

無標題

至於中國市場又是何種樣貌? 董成瑜說,近期北京知名公司向鏡文學買下小說《上流兒童》,該作是吳曉樂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的第二本書,她接受鏡文學委託,書寫教育中的階級現象。這是鏡文學兩年來第一部賣給中國市場的作品(賣給台灣市場的作品已有十多部)。董成瑜在接觸中國影視公司過程中,發現許多台灣作品,由於中國審查機制嚴格,是無法在中國上架或被拍攝的。同時,中國作者大多只能寫「可能不會觸犯禁忌」的內容題材——宮鬥劇、玄幻、仙俠都屬此類。吳曉樂寫作《上流兒童》過程中,鏡文學提供大量鏡週刊擁有的媒體資源,輔助田野調查,並有編輯一路陪伴提供修改意見。作品出版後,五家中國公司同時找上門,原因便是類似現象在中國比書中所寫嚴重多倍,但中國作者卻無法寫出同樣作品。「我們是不小心開發出中國市場會有興趣的作品。」但董成瑜也提醒,過去為了因應中國市場,許多平台作者寫的都是大陸流行的類型,可是那樣的類型台灣人不太容易寫得比中國人優秀。她鼓勵作者,想進入中國市場,就要寫中國人寫不出來的東西,不要一味迎合大陸市場現有的類型。 

再提國際市場,董成瑜說,鏡文學成立在國際OTT平台興起之時。她觀察這些平台如Netflix、HBO,與各國不論是合製或買片,能吸引他們的通常是其在地特色。例如近期《魂囚西門》或先前《通靈少女》,皆處理台灣特有的靈異文化。「壹週刊的黎智英當年曾說,台灣是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的地方,比香港精彩太多倍。」董成瑜認為,台灣特殊政治、地理、對海與山的觀念與其他國家都很不一樣,寫作者要跟身邊的事物保持一段可觀察的距離,有時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不覺得特別的事情,在別人眼中卻是珍寶。

鏡文學的作品開發模式

鏡文學集結台灣優秀文學作品推向影視,最初遇到不少困難,一部分是一般出版社即便沒有IP銷售的經驗,卻不希望把旗下作品的版權銷售交給鏡文學。鏡文學因應此困境,逐漸發展出不同專業部門,包括於最前端開發作者、與數百位作者簽約的編輯部,還有出版部、編劇部、業務部、製作部等。團隊許多成員來自影視產業,一部作品的發展過程,各個部門都會給予作者資源、陪伴與提供意見,寫出成品就較易影視化。面對許多影視公司買下好作品後,卻苦無理想編劇改編的問題,鏡文學除了提供改編方向建議、參考資料,編劇部也會接受委託寫劇本。此外,「我們不只是賣IP,有些優秀的作品也會自己留下來,找信任的製作團隊一起製作,在這樣的條件下,找投資者也比較容易。」鏡文學去年獨家出資、邀請華文創共同監製的「驚悚劇場」便將在不久後上映。

無標題

鏡文學兩年多來挖掘了許多好作者,其中許多是素人,例如擔任社會記者15年的林慶祥,將採訪警察與黑道的經驗發展為小說《刑警教父》,獲得原子映象青睞買下影視版權後,他信心大增,立即著手寫下一部關於台灣九零年代黑金政治的小說《燄口》,這都是台灣少見真正在地的題材。年輕作者柯映安,受鏡文學委託,書寫娛樂線記者故事,用深入的田野調查,輔以鏡週刊豐富的媒體資源,寫成小說《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已獲中國公司興趣。另外,立委林靜儀以她婦產科醫師的病人筆記改寫成《診間裡的女人》,亦由鏡文學找到資金平台,正在改編成一部特別的醫療職人劇。董成瑜認為,真人真事的改編,是歷久不衰的類型,也是鏡文學的強項。

影視化的必要條件

董成瑜再分享,作品影視化的必要條件有如下四點:

題材四不:不跟風、不議題或意識型態先行、不急著站在弱勢的一方、不過度依賴媒體報導。

充分的田野調查:以扎實田調為基礎,故事才能說服人。

擁有獨特觀點:以不流俗的角度切入故事,為故事塑造引人視角。

人物刻劃:人物一定要立體,通常要塑造人物角色人格,可以追溯到父母甚至祖父母關係的影響,而細節的講究更是必備的。

董成瑜最終說,作者充實自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大量閱讀好的小說,尤其相對成熟而結構扎實的歐美小說,而非只是大量看電影和影集。同時,也必須持續關注國際情勢,藉以了解自己或角色所處環境與國際座標,以及環境對人造成的影響。「你知道角色或自己身處位置,寫的東西才會見樹見林。」她也說,作者可以隨身攜帶筆記本,隨時寫下對事情的觀察與感覺,多年來將累積成自己的寶藏,因為遇到某主題時,即便那些過往筆記與人物沒有直接關聯,但常會無意間提供靈感。最後,她提醒,「『出版』是一切之母。」,在此出版指的是廣泛的「發表」概念,作品若要成為有價值的東西,便是要以任何形式,透過書、舞台劇、漫畫、平台等發表,一旦發表後,別人就搶不走,若受到歡迎,更是往前邁進的契機。

 

 優良劇本獎「劇本的藍圖」系列講座紀錄
641期【電影特寫】
 
641期【放映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