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正義,不等於我的正義

《BBS鄉民的正義》導演林世勇專訪

370
2012-08-09

BBS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這個六、七年級生並不陌生的網路媒介,過去在大專院校中呈現各擁山頭的零碎孤島生態,當使用者朝大站匯流後,原本尚屬校園次文化的小圈圈,逐漸演變成五湖四海人士交遊的社會縮影,社群與話題的多樣性,使得資訊流通更為便捷,社交網絡愈形緊密,但同時揭人隱私、糾眾鬧事、民粹公審、言論踰矩和管理失當等亂象,卻也因網路匿名性、群聚效應的加乘,使相關爭議甚囂塵上。

仰賴學術網路生存的BBS系統,在面對挾帶強大商業資源、整合更多功能的社群網站時,似乎有逐漸式微的趨勢,在它徹底消逝之前,是否有人能留下歷史的見證,述說它對這個世代難以磨滅的影響力?

作為BBS世界的資深「鄉民」的動畫師林世勇,最早以美術社中常見的人偶模型為基底開始創作《木偶人》系列動畫,從2004年第1集初試啼聲便廣獲好評的《夏日惡搞》,到2006年戲仿BBS生態而贏得廣大鄉民認同的《巴哈Kuso板的逆襲》,再到2007年以細膩動作設計、實景合成動畫為特點的《木偶人3:熱鬥》,都展現出其身為一位創作者的專注焦點,與不畏開發新穎題材的冒險精神。

過去十年,討論網路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衝擊的電影不在少數,從片岡K探討情色聊天室的《網交甜心》、中田秀夫將網路霸凌具象化的《聊天弒》、細田守幻想網路集中化後引發動盪危機的動畫《夏日大作戰》、徐漢強同樣描寫BBS文化與駭客入侵的短片《匿名遊戲》,一直到陳凱歌今年推出同樣描寫網友人肉暴力的《搜索》,創作系譜並非全無可供參照的座標。

但《BBS鄉民的正義》仍有無可取代的特殊性,其華麗細膩的實景合成動畫、搭配真人演出的商業格局,可謂國片史無前例的創舉;而從懸疑架構出發,描述鄉民爆料、人肉搜索事件引發的連鎖效應,也說明了編劇上毫不含糊的積極野心。縱使眼尖的網友仍會挑剔動畫中混搭日系動畫與美式科幻片的些許視覺元素,但導演的確以獨特的手法,真切刻劃出現下台灣社會某種稍嫌粗率、兩極化,卻又極其赤誠而溫馨的民意氛圍。

民粹也好,理盲也罷,林世勇對著伴隨他成長的網路世界,寫下了一封用心而感人的情書。網路上常以Hero為代號的他,在片中宣揚的絕非是美式英雄的個人主義作風;他反而更相信群眾的集體力量,期許著人們內心那股敦促自制反省的理性聲音。在本期《放映週報》專訪中,林世勇導演(以下簡稱林)與讀者們分享了許多動畫製作、真人實拍的幕後密辛,以及故事發想背後的種種點滴與心路歷程。


《BBS鄉民的正義》以網路世界的題材作為背景,導演可否談談自己過去在BBS作為「鄉民」的歷史?自己是否有擔任板主,或與站務人員交流的切身經驗?

林:1997我剛上大學時開始接觸BBS,當時還沒有「鄉民」這個詞,大多人只在自己學校架設的站上出沒,人數不會超過兩千人,後來批踢踢擴充容量,才有越來越多使用者匯流到上面。我很早就註冊了帳號,同時間也會上無名、巴哈姆特等大站,過去一上網就是打開好幾個頁面,在上面打發時間。



我大學唸逢甲數學系時管理過系版、整理精華區,當時也還沒有大型的入口網站,BBS便成了聯絡系上事務的主要工具;個人經驗中和現在電影比較有連結的,是某次和批踢踢板主們的聚會,我在2006年《木偶人2:巴哈Kuso板的逆襲》片尾預告了《批踢踢鄉民的正義》後,當時的Hate板板主便想介紹我和幾個站務人員、板主群認識,經過那次聚會後,我更清楚它的架構與運作模式,當上頭使用人數變多,勢必變得更複雜,不像過去大學獨立的BBS站那麼單純。



在那次聚餐後,我感觸良多,因為它畢竟是人治的社會,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政治人物與人民之間發生的衝突,其實能引起各個族群的共鳴,因此便想用BBS當作基底去發展故事。


從大學時候的BBS站、巴哈姆特到現在的批踢踢,就您觀察中的BBS生態有哪些轉變?又從中擷取哪些素材,放入現在的劇本之中?

林:當人少的時候,它的氣氛和諧,使用者整體素質也比較高;當容量擴充、人數變多後,素質難免稍微下降,你必須學習容忍更多不同聲音,但也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來挺你,壯大自己的聲音,因此容易出現更多衝突、紛擾、鬥爭。但同時間,上面也發生了許多很溫暖的事情,令人感受到群眾的正面力量。



導演在早先的訪談中提到,劇本的靈感是源自2006年批踢踢上的真實事件?



林:我是事件發生隔天後,才在BBS上看到這件溫馨的事,因為過去朋友發生過類似的經驗,所以心中很有感觸。當時有一名高雄的網友在燒炭自殺前,開始向他的朋友們一一道別,他在台北的朋友得知後很想幫她,但不知道她人的下落,只知道她在某家飯店的八樓,情急之下便在Hate板發文協尋,雖然Hate版性質是讓大家罵髒話、渲洩情緒的地方,但當時那裡人潮聚集最多,能引起許多人關注,於是熱心的網友們調查出高雄八樓以上所有的飯店,一家家打電話去問,後來找出一位入住房客資料相符,衝進房內把人成功救出來。雖然大家並沒有離開電腦,但只要身體力行地去試圖挽回一條生命,就讓我十分感動。我之前的《木偶人2》講的就是板主刪除文章、管理使用者的故事,所以整部電影的劇情架構環繞在板主群與使用者之間的衝突關係,與隨後而來的溫馨故事。



我想劇本的邏輯是腦中會先想好許多橋段和畫面,最後才把劇本化作文字,我在2009年完成劇本前,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沒看過八卦板,但現在的網友在拼湊一些「Beauty板」、「跳樓自殺」等關鍵字後,很容易把電影和另一個事件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兩者一點關係也沒有。之所以會把原本的燒炭自殺改成跳樓,是因為我希望事件看起來更具危機感,加上結尾的劇情設定,畫面上需要一個遠眺視角的view,才能營造出更夢幻、有戲劇張力的感覺。



導演在2010年便在網路上推出前導片,故事內容與角色似乎有不少更動,可否談談修改劇本的原因?

林:其實主要架構沒有太大改變,真人部份只少了阿KEN扮演的銷售員角色,當時希望透過這樣一個現實生活慘澹的滑稽小人物,去對比他背後隱藏的神祕角色;但《BBS鄉民的正義》是同一時間軸上進展的多線故事,過多角色會使整體架構過於龐大,並沖淡事件發生的危機感。



雖然前導片在網路頗受好評,但也遭遇許多問題。因為我是動畫導演,原先的劇本設定是動畫七分、真人演出三分,故事主要發生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真人發揮空間不多,但動畫製作非常燒錢,每次拿劇本去找金主談,他們一聽到這是動畫片就被嚇到,因為過去台灣動畫都很慘,資金需求相對又高,所以大家閃得遠遠的。但因為我想講的是網路影響到現實生活的故事,所以也不再執著全以動畫形式呈現,便加重真人演出的戲份,取代原先的部份動畫劇情。



也因為如此,前導片中才有那麼多動畫角色,原本的故事是木偶人帶著網友們在BBS上的分身,在各大熱門看板之間穿梭探險,尋找女皇的真實身分,但的故事架構變成類似《魔戒》般超過三小時的歷險電影,容易讓劇情失焦,加上製作費用的問題,所以才修改成現在的版本。修改劇本後接踵而來的問題,便是網友的反彈,因為前導片在網路上大紅,容易讓人覺得正片好像不一樣了,但其實主要架構沒變,只抽換了部分角色而已。


面對高昂的動畫製作成本,以及這麼新穎、探討特定網路次文化族群的題材,是如何說服金主投資,讓全片得以開拍?

林:其實我們在沒有任何資金投入時就宣佈開拍,連選角也都選好了,當時也是我們幾個動畫師先掏錢出來,讓資金流開始運作,想證明這個題材是年輕人認同、想看、而且可以被落實的,但初期的時候完全沒有金主願意出錢,但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拍了。



是先從動畫的部份開始製作嗎?



林:動畫的部分其實前導片結束後就一直在作,只是人很少,速度進行緩慢,加上劇本還在修正,有些東西只能先作模型,放在那備而不用。直到我們先拍了部分的真人戲份,加上早先前導片的效應,才使得投資人放心,相信我們辦得到而願意把資金投入。網路上傳言說因為金主介入,使我們換角、修改劇本,但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我們是自己把錢準備好,就先開拍,這樣作賭注很大,因為當初也沒把握能在完全沒有資金的狀況下順利完成。



可否談談「星木映像」這家公司的規模與組成?



林:為求順利籌到資金開拍,我們把之前的「木偶人動畫工作室」停掉,轉型成可以集資入股的「星木映像」股份有限公司,期間也一直接case養活員工,曾經有段時間是大家領半薪苦撐,但成員都沒有離開,一直挺這部片直到最後,最後衝刺期整體員工有二十多位,但有點像劇組一樣都採約聘制,成員年齡大多是二十幾歲,能力在巔峰的員工大概也才三十出頭。



這部片有相當高比例的動畫,可否談談動畫製作的分工?

林:這部片動畫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大多是實景合成,少數幾個場次才是全CG動畫;拍攝前我們就完成了所有的動畫分鏡表,實境合成部份由我本人擔任攝影師,帶了自己的團隊與製片找來的燈光劇組,完成前期的拍攝作業。



結束之後就著手進行模型製作,再把模型放入一開始拍攝的場景,追蹤模型在鏡頭中的每個動作,我設計的分鏡中有許多手持的動態鏡頭,所以不是合成簡單的靜態背景而已。全片3D動畫的特效鏡頭大約六百多顆,真人部份需要用電腦CG修的則有一、兩百顆,所以全片需要完成大約八、九百顆的特效鏡頭。



到了後期真的就是在賣肝,雖然全盛時期的動畫師有二十人,但工作時程中每個月只有平均不到十人,中間還得向其他公司調度人力,雖然真人實拍部分在今年一月殺青,但動畫是一直做到七月中才全部完成,所以也趕不上在台北電影節曝光。


大家都聽聞過製作動畫很燒錢,但可否向一般讀者具體解釋一下,動畫耗費財力、物力的部份是在哪裡?

林:動畫一秒二十四格的圖片,需要動畫師一張張用人力繪製、拼湊出來,不像一般電影把攝影機架好,演員在前面表演即可;再來如果動畫要做出好的品質,就需要大量電腦設備去運算,這些硬體就得花不少錢,例如我們公司的電腦就有五十台,而這樣已經算少了;一套正版的3D繪圖軟體就得花十幾萬,加上要聘請有足夠專業水準的動畫師,就只能多花錢。



台灣的動畫師都覺得動畫產業已經跌到谷底,為求自保營生,很多都在廣告公司接案,他們能用動畫把廣告產品做得栩栩如生,但很少會團結起來共同完成一個作品,而且大家過去在學生時的養成訓練都是導演出身,我們公司有十個碩士,每個人被要求在研究所階段獨立完成一個作品,從建模、打光、調動作、剪接,每個人全部都會,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要求他們來幫助你完成作品?除了能照顧他們的溫飽之外,也要有一個夠好的劇本,才能說服他們。而我們的製作期又長,光人力就佔去不少成本,此外,片中有些鏡頭也是發包出去的,台灣曾送了一批人去日本史克威爾受訓,幫忙製作太空戰士的特效,電影中決戰時爆破、碎裂的部份是交由他們完成的,那些就只能用錢去堆出來,得好幾台電腦同時運算,才可以展現畫面的細節。


在動畫風格上,對你影響比較深的作品或導演有誰?可否描述一下《BBS鄉民的正義》這部片的風格設定?

林:影響我比較深的日系動畫,但我喜歡的導演其實不有名。我們在製作時並沒有參考任何動畫作品,因為無論是日式、美式風格,我們都打不贏人家,所以主要想沿用《木偶人3:熱鬥》中的實景合成路線,去營造出獨特的台灣動畫。



我自己在製作時不喜歡看參考圖,因為深怕會被影響,平時也很少去看諸如皮克斯的動畫展,在設定上,由於BBS本身就可以用ASCII碼與簡單色塊、線條去製作動畫,我當初因為看了批踢踢上的BBSmovie板,就很喜歡那種極簡的敘事風格,便開始用那個當作基礎去設計角色,所以裡頭看熱鬧的鄉民都是那種長得圓圓、小小的機器人,之間可能只有高矮、胖瘦的差別。



▲《BBS鄉民的正義》預告片截圖:鄉民大軍



幾位主要角色為了和群眾有所區分,自然會比較華麗、帥氣。以主角駭客「King」為例,當初設定它是一名魔術師,行蹤神秘、會變很多戲法,所以攻擊武器是撲克牌;「女皇」的角色則希望走特殊風格,所以在設計上加了點國劇臉譜的概念,讓她的臉上有些紋路,設計她的動畫師可能多少受了《星際大戰》的影響,但因為我很少看其他作品,所以能從最中立、抽離的觀眾角度,去審查作品有無抄襲,也常常和同事們說,不要讓我覺得他們抄了其他作品。



所以聽起來導演的角色更接近監督?



林:對,其實就是監督,在前導片時我還投身在動畫製作中,包含模型的設定、木偶人的打鬥動作調整,但正片就真的沒有辦法,因為我得同時執導真人的場景、剪接全片、監督整體動畫,如果再親手去做動畫,很難抽離出來而顧及全局,去看見整體的問題,所以我的動畫總監與副導都不斷阻止我親自下去做動畫。



因此我的工作就變成監督,每天和大家密集開會,決定哪些鏡頭可以過、哪些東西該修,不斷和大家溝通我自己的想法。


從《木偶人3》以來,細膩的打鬥動作就是導演的強項,可否談談全片的動作戲設計概念?

林:其實全片只有一、兩場接觸式的打鬥,像剛開始Hate板中的那場戲,有較多近距離肉搏、連續動作的鏡頭設計,在台灣的動畫環境要做這個非常困難,因為要製造出兩個角色肢體接觸的真實感,真的不好弄。有些動作設計我們會參考書籍或電影,像日本人就出了打鬥鏡頭的套招分解圖,就從中挑選、拼湊不同動作來設計鏡頭。美式、香港的動作片都有許多精采的套招,但影片中後段的打鬥設計其實比較接近日系動畫「發大絕」的模式,以發招、閃躲、或中招等鏡頭為主。


導演有沒有哪幾場特別喜歡的動畫場景?背後設計、挑選場景的概念又是?

林:我自己特別喜歡Hate板那場戲,裡頭的動作、場景,是動畫團隊花最多心思設計的,它也是實景合成,而且最接近我心中對BBS世界的構想,比方說裡頭一個很誇張的鏡頭crane down下來,就是一個斗大的「幹」字,這場戲充滿這種豐富、有趣的細節。它的場景其實是在烏日中彰快速道路橋下一條很寬敞的道路,鄉公所還在那邊搭了舞台,晚上點起燈來很有氣氛,那邊有很多塗鴉客出沒,柱子、牆壁上都是他們的作品,我很喜歡那種廢墟的氣氛。



▲電影中鄉民激烈暴動、亂鬥的動畫,背景設定為自由廣場



為了引發觀眾共鳴,我也選了一些台灣的熱門景點,像是中正紀念堂的群戲,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稱它為「中正紀念堂」,當初只是看中了「自由廣場」這四個字,覺得讓一群人「自由」在裡面自由地打架應該會很有趣(笑),加上它藍色寶蓋建築的獨特景觀,就將它選作主場景之一。



▲BBS入口處的動畫截圖(左)與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的實景對照(右)



至於電影中的整體世界觀,因為BBS介面是黑底白字,所以許多場景都在黑夜發生。登入BBS的入口處,我們希望它是一個空曠的戶外場景,同時希望又有華麗的建築外觀,所以挑了高雄捷運的中央公園站,它有一個用黃色支柱撐起來的巨大白色雨庇,後製時我們再加上煙火、投射光束,在旁邊的樹上點綴燦爛的光芒,增添畫面的華麗感。八卦板在前導片中原本設定在西門町,但實際執行後發現取景角度、構圖有很大的限制,就移師到台中的新時代購物中心,那裡的場地空曠,有一個很高的挑空區,下面則有個小小的舞台,很適合作為King俯瞰女皇向眾人爆料的場景。



▲《BBS鄉民的正義》以真實的購物中心作為BBS八卦板的動畫場景



至於其他的幾個地方,King和木偶人對話的站務中心,是在台中市政府前;King和木偶人打鬥的背景則在台南的安平樹屋,我們還特地向市政府申請在裡頭拍夜戲;其他像是信義威秀、高捷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都是我們選擇入鏡的場景,幾乎可說北中南都不缺席,因為我覺得畢竟是台灣的故事,所以能去的就盡量拍。



▲台南的安平樹屋被設定為木偶人與駭客King的打鬥場景

從分鏡、實景拍攝、到動畫人物的合成,聽起來是很複雜的工程,可否講解一下這中間的過程?是否有需要在不同流程間來回調整?

林:我在畫分鏡前就會去現場勘景,找鏡位、拍照,把腦中畫面想好,回來繪製初步分鏡時,畫好人物與場景的大概位置,也幾乎確定了取景的角度,之後會再回現場拍攝第二次的靜態圖檔,與手繪分鏡疊在一起,算好每個鏡頭的秒數、對白長度,再串成連續影片播放,確定沒問題後才出機去拍實景。因為我們前製作業做得夠紮實,加上這部份是我自己掌鏡,所以大致上算得還蠻精準的,後製時除了鏡頭秒數會因為演員語速而微調之外,其餘幾乎沒什麼更動。只是因為出機拍攝是動畫組與真人組合作,拍攝時的場景都空無一人,動畫組導演rundown排下來就是好幾個鏡位重複拍攝,真人組的燈光師常常會納悶我們到底在拍什麼(笑)。


您本身是動畫導演出身,在這次指導真人演員表演前,是否有做什麼準備功課?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心得?

林:因為我平常在教書,所以很習慣和人溝通概念,對我而言,演員就是一個有自己生命的動畫角色,但他自己會動起來,我可以省去很多操控他的力氣,如果演員對角色準備得夠充分,甚至可以演出我意想不到的樣子。



我們作動畫的,都會在腦海中設想好人物表情、動作的細節,比方睜大眼睛哭、和瞇著眼睛哭,給人的感受就不同,但像陳意涵,她的表演就具有某種穿透力,很多時候比我當初預想得更好。



雖然說把演員當作「玩具」操控聽起來很不道德,但我們拍這部戲很多時候是這樣處理,像意涵她拍頂樓那場戲時快要崩潰了,流程上我是按鏡位而非故事時序拍攝,在拍某個特定角度時,她可能有時落淚,有時沒哭,有時候先演後面,再演前面,演到後來她自己也混亂了。而且我們時間抓得非常精準,真人鏡頭也是依照分鏡表執行,如果這個鏡頭設定是三秒鐘,她就得在三秒內講完台詞。我知道許多國片導演不是這樣拍法,而是讓演員完整演完一段再換鏡位,但若是如此我們很可能會超時,我把分鏡切得很碎,演員講到某一段落就立刻換鏡位,含特效鏡頭部分,一天大概能完成30~40個鏡頭。





雖然本片有相當比例是動畫,但許多真人的對手戲,都相當激烈、蘊含飽滿的情緒,當初是怎麼引導演員,營造出您要的感覺?



林:我想讓電影中的真人演出和動畫能在調性上統一,因為這是網路上的故事,大家的用語、反應都比較強硬、激烈,而且動畫部分已經沒有表情,真人再演得很壓抑,整部片就會變得太像大陸那種唸白很做作的電影,所以我希望整部片充滿表情、情緒飽滿,擴大裡頭善惡對立的衝突感,有點類似「真人動畫片」的概念。


許多導演在導戲時,會用說故事的方式,慢慢將演員帶入角色內心世界,但導演聽起來是很精準、直接地要求演員表現出你要的感覺?

林:我其實會向每個演員解釋角色的設定,與戲中當時的心態,厲害的演員只要講過一遍,很快就能抓到我要的感覺,儘管我常會調整動作、角度,或是提醒鏡頭的秒數。比方說柏霖,當我要他的臉再偏一點時,他看了一下攝影機,問我說「導演,你要更帥一點,對不對?」然後就會自動喬一個很帥的角度給我;面對比較新的演員,我會提點一下角色在劇情中的心理狀態,但還是會很欠揍地告訴他們每個動作的秒數。當演員呈現的表演都很精準時,後製剪接時其實快速又順暢。



演員們在接演前,對於BBS文化了解嗎?是否要和他們講解某些批踢踢上特殊的用語或概念?



林:其實他們都是看過、喜歡這個劇本才接演,甚至願意在酬勞上退讓很多,因為這個題材很新,幾乎沒有人挑戰過。真人演出的部分,和批踢踢鄉民文化直接相關的戲份並不多,而且他們過去都有上過BBS的經驗,雖然未必有持續使用,但都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在選角過程中,目前電影版演員的哪些特質吸引你,讓你選擇他們來演出現在的角色?

林:意涵是我在編劇時最先想到的女演員,因為她具備那種受了委屈,就會讓人想保護、楚楚可憐的特質,如果她在鏡頭前哭訴時,觀眾會覺得「你就去死吧」,我就不會選她當女主角(笑)。而台灣大眼美女中,哭起來漂亮的,大概也只有陳意涵了;但後來拍到一半時她讓我覺得害怕,因為她眼淚收放自如的程度令人不寒而慄,拍頂樓那場戲時寒流來襲、颳著冷風,氣溫只有十度,而且她穿得不多,拍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哭得很精準,就像水龍頭一樣,會讓人懷疑她的生理構造有何異人之處(笑)。這部片證明了她是實力派演員,而且不同於她過去在螢幕上陳大發的個性、或大陸電視劇上的村姑形象個性,是一個溫柔婉約、像仙女一樣的角色。





柏霖本人是個陽光大男孩,見面聊過幾次後,我希望他能表現出帶些邪氣的樣子,他起來嘴一歪,就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他在片中就是設定成有些中二病的網路重度成癮患者,在網路世界好像無所不能,可以主持正義、制裁別人,但現實生活的應對中卻有些障礙。郭雪芙的部分,是因為修改後的劇本需要一位外貌成熟、幹練的記者,沒有太多情緒起伏,只有在很微妙的關鍵點才會露出微笑;比起前導片中的演員,豆花妹要演這個角色還是顯得稍微古錐、清純了一點。





原本前導片中飾演Beauty板板主小慧的廖苡喬,因為正在主持行腳節目,檔期無法配合,最後一刻才重新選角,找到台大戲劇畢業的林玟宜,她過去的劇場作品居多,演得都是莎士比亞那種很激烈的戲碼。幫這個角色試鏡時,我們要求試鏡者演出小慧在眾人面前攤牌的那場戲,只有她把手機舉得高高、表現出自己不受旁人影響的堅定與勇氣,讓我覺得她真的有進入角色,才發現這位很會演戲的女生。


回到電影的劇情主軸,關於鄉民對社會事件的影響力,以及BBS上面言論自由的問題,您自己有什麼看法?

林:其實我有寫入劇本中,我希望鄉民能回歸到旁觀者的角度,理智、冷靜地看待網路上的事件,木偶人的台詞寫的就是我的觀點:「你的正義不等於我的正義」、「人造成的事,就由人來解決」,也就是讓當事人去處理那些事,大家無需去管,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生命經驗,去衡量別人的事,除非它真的影響到你、或是會出人命,才有插手的必要,我認為這才叫真正的鄉民。



現今網路發達,很多人都在關注和自己無關的事務,對身邊親愛的人發生什麼事卻一無所悉,但他們明明才是真正當你出事時,會伸出援手幫你的人,過分在意網路上的事,卻忽略你的家人,我認為是種荒謬的現象。



至於網路言論能影響社會到什麼程度,從近年的事件可以看得很清楚,擋救護車、虐貓、霸凌的兇手,很快就被網友揪出來,但他們致歉的人都不是受害者,而是發出制裁之聲的社會大眾,我覺得他們似乎弄錯了應該道歉、彌補的對象。





片中似乎批判了「人肉搜索」的暴力,卻又同時展現了鄉民們溫馨的力量,這種兩極化的呈現,是否代表您對於這種行為的觀點?



林:我希望大家別忘了這部電影最初參考的原型,是鄉民們利用人肉搜索的手段,救了一條人命,片中沒有特別交待鄉民如何透過人肉搜尋取得女主角的資訊:像是她的位置、所在地可見的事物,我相信能獲取大量個人資訊的人肉搜索就像一副武器,如同美國人的配槍一樣,它可以殺人,也可以自衛,但鄉民究竟該用它攻擊或保護別人,應該回歸一個更清醒、中立的位置去思考。


《BBS鄉民的正義》在片尾預告了《木偶人5》?它會採用純粹的動畫,還是目前真人演出融和動畫的手法?兩者之中何者是你更想採用的形式?未來是否有其他想拍攝的題材

林:因為這部片題材有些嚴肅,我不希望網友把它看得太認真,因而在網路上開戰,所以刻意走有點黑色幽默的路線,動畫本來就是比較有趣的媒材,所以我希望動畫與真人之間能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演員很用力、正經地去呈現一些很好笑的事,或裡頭融入一些比較誇張的成分。



《木偶人5》完全是談「木偶人」這支程式的源起的前傳,如果能拍成,同樣會採取真人融和實景合成動畫的形式,調性上會接近徐漢強的《匿名遊戲》,更深入而真實地去談論BBS的文化,類似《黑暗騎士》,即便主角們都穿著漫畫人物的服裝,卻是很正經地去演出那些虛構的東西。



動畫和真人演出對我而言都是能感動人心的表現手法,而我心中想說的並不只限於網路世界的題材,我腦海中在構思的劇本,大多和我大學時的求學經驗,或是和社會新鮮人有關,也都是蠻年輕的故事。我覺得自己還停留在那個生命階段,那是我人生中回憶起來最快樂的時光,也讓我嚐盡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不論如何,我會堅持講一個新穎、沒有其他導演說過的東西


最後,可否請給《放映週報》的讀者一個進戲院觀賞這部片的理由?

林:如果有一部電影,能顛覆你過去所有思維,以及對電影類型的認知,那麼它就會是《BBS鄉民的正義》,這部片很年輕,充滿其他電影前所未有的呈現手法,它幽默搞笑、卻也嚴肅而令人震驚,走出戲院後,它絕對會是你和大家的共同話題。




以上圖片,劇照由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預告片截圖源自正式版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