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又一章──電影新勢力爆冷中突圍

從得獎名單看藝術電影年度新趨勢

110
2007-06-07

新銳導演嶄露頭角,皆大歡喜

2007年坎城影展於上周日(5/27)晚間落幕。今年的金棕櫚獎由《四月,三週又兩天》拿下,在今年大師名導林立的入圍名單中,這部名不見經傳的羅馬尼亞片,在影展開始前可以說是冷門中的冷門。然而,在影展第二天首映過後,該片即傳出相當好的口碑。隨著競賽片逐一登場,大師及名導們的作品表現持平,並無突破和驚喜。在影展後半段,原本相當受期待的《我們擁有夜晚》,因內容和形式過於商業化,強調美式英雄主義,在媒體試映時竟遭到記者們毫不留情的噓聲攻擊;庫斯托利卡的《請對我承諾》,則仍舊是一齣荒謬誇張奇情喜劇,熱鬧有餘,新意不足。《四》片後勢看漲,先是得到影評人費比西獎和法國教育部獎,再一舉拿下金棕櫚大獎,不僅對羅馬尼亞電影是一大鼓舞,亦顯示評審團勇氣可嘉,在影展邁入第六十週年的轉折點,捨棄所有大師名導神話,將金棕櫚頒給一個沒沒無聞的新銳導演,更彰顯了坎城影展回歸電影本質,鼓勵新進導演的決心。



今年的評審團大獎頒給了河瀨直美的《殯之森》;最佳男主角由《放逐》的康斯坦丁(Konstantin Lavronenko)獲得,他從《歸鄉》以來,即是薩金塞夫的班底;最佳女主角由《祕陽》的全度妍拿下,成為南韓史上第一位坎城影后。最佳導演是《潛水鐘與蝴蝶》的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最佳劇本則是費提阿金的《天堂邊緣》;而《寂靜之光》和動畫《我在伊朗長大》一同獲得了評審團特別獎。此外,六十週年紀念獎頒給了葛斯范桑的《偏執公園》,這個特別增設的獎項照慣例每五年會頒發一次,得主通常是在入圍影片之中,遴選出在世界影壇已具有一定地位的導演。在《偏執公園》中,觀眾仍可尋得葛斯范桑的大師脈絡,但他不僅維持了過往的個人特色,卻又積極尋求新的影像及敘事的可能性,在眾多名導之中脫穎而出,實至名歸。



在入圍的22部影片之中,共有9部獲獎,不難看出獎項平均分配的意圖。不過今年競賽片普遍來說都有一定的水準,並無往年偶爾會出現令人驚嚇的意外,在慶祝六十大壽的歡欣時刻,這樣的結果也算是皆大歡喜吧!


羅馬尼亞:不容忽視的電影新浪

今年一種注目的大獎《加州夢(未完成)》(California Dreamin’ (Endless)),也是一部來自羅馬尼亞的作品。《加州夢(未完成)》描述一群美國大兵為了運送武器至科索夫,搭乘火車經過羅馬尼亞的一個小村莊,但卻因為沒有正式通行的文件,而遭火車站長阻擋。被滯留的美國大兵們,意外地為村莊掀起一陣波瀾,不僅村長為他們舉辦了歡迎晚會,村裡的女孩們更對這些年輕的美國大兵頻獻殷勤,夢想著能和他們一同回到灑滿陽光的加州……自《重慶森林》以降,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California Dreamin’》,為這部電影的結尾下了最適切的註解。而這部影片為何會加註未完成呢?因為導演克利斯提納梅斯古(Cristian Nemescu)在影片尚未完成的時候,即於一場意外車禍中死亡,剪輯師為了保持影片的完整性,便照著劇本剪輯,最後完成了這部長達2小時35分的作品,但導演的版本究竟會是如何?卻永遠無法得知了。在頒獎典禮上,只見導演的照片被投射在大螢幕上,本人卻無法親享此份殊榮。英年早逝的他,得年僅27歲,令人不勝唏噓。



2005年,羅馬尼亞導演克利斯提普優(Cristi Puiu)以《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ister Lazarescu),拿下一種注目大獎;去年的金攝影機獎,則由羅馬尼亞片《12:08布加勒斯特以東》(12:08 East of Bucharest)獲得;今年的金棕櫚獎和一種注目大獎,更雙雙頒給了來自羅馬尼亞的電影。這一連串的得獎記錄,顯示了這個位於東歐、巴爾幹半島與俄羅斯交界,前身為共產主義世界一份子的國家,正以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世界電影版圖上悄悄劃下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醞釀出驚人的成果。這些電影的特色是以寫實的手法,透過時代背景,呈現出一般小人物生活的寫照及困境。而對於這群出生和成長在共產政權下的導演們來說,西奧塞古時代也是他們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12:08布加勒斯特以東》和去年坎城一種注目的影片《愛在世界崩毀前》(The Way I Spent the End of the World),不約而同都以西奧塞古下台的前後時空為背景,前者以幽默冷冽的手法,描述一個小鎮電視台製作特別節目,回顧西奧塞古下台時的情景,結果引發不可收拾的爭議;後者則是描述少女和弟弟的成長紀事,巧妙地穿插西奧塞古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和《四月,三週又兩天》,則都寫實地反映出羅馬尼亞的社會問題,以及一般人民的不安和恐懼。羅馬尼亞電影的成就在今年坎城可謂臻至成熟,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與表現,令世界影壇莫不期待。


華語影人不缺席,光環更勝華語片

今年的競賽片並無任何一部華語影片入圍,幸好華人導演王家衛的《藍莓夜》,侯孝賢的《紅氣球的旅行》,一藍一紅分獲正式競賽和一種注目開幕片的殊榮。而由徐克、林嶺東、杜琪峰聯合執導的《鐵三角》(Triangle),在影展開始前最後一刻,被加入正式觀摩片單,三位導演率領劇中港台明星,風光走過紅地毯。在為坎城慶生的短片《每個人的電影院》中,兩岸三地共五位導演,包括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張藝謀、陳凱歌,都在邀請之列,亦各自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而張震在《吳清源》的表現備受好評之後,又被南韓國際名導金基德相中,參與了競賽片《呼吸》(Breath)的演出。他在片中飾演一位殺死妻女的死刑犯,全片並未有任何一句台詞,僅靠神情與肢體來表現,對演技是一大挑戰。實力派女星楊貴媚則是在一種注目的影片《快樂工廠》(Pleasure Factory)裡客串老鴇,該片為《美麗拳王》華裔導演呂翼謀所執導,影片本身並無特出之處,倒是戲份不多的楊貴媚以其精湛的演技,為全片增色不少。



繼去年王家衛擔任評審團主席,今年則是由華人女星張曼玉接棒,獲邀為評審團一員。甫以《三峽好人》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大陸導演賈樟柯,也出任正式競賽短片項目的評審團主席。在開幕典禮上,除了鞏利、楊紫瓊、章子怡等華人影星皆獲邀出席,舒淇更以中英文宣布第六十屆坎城影展揭幕。即使今年華語影片在正式競賽中缺席,仍是處處可見華語影人的身影,展現出在國際影壇上相當的影響力。

菜色有限,市場買氣不若預期

競賽影片雖然是最受媒體及影迷們關注的焦點,但對背負著票房壓力的買家來說,要在其中找到商業潛力與藝術價值兼備的影片,才是最重要的課題。競賽片往往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但商業價值卻嚴重不足,例如獲獎的《殯之森》、《寂靜之光》、《放逐》等片,要在台灣有限的獨立電影市場上獲利,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恐怕也只有透過影展,才能一窺全貌了。



而今年雖為六十週年大壽,市場上端出的菜色卻頗令買家們失望,許多影片都是在柏林早已出現過的,新貨也沒有太多令人驚喜的好片,去年大家爭相傳誦《竊聽風暴》、《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有多好看的光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買家們觀望保守的態度。許多買家甚至提前打包返鄉,市場在第二個週末來臨前就已人去樓空、冷冷清清了。



近年來,在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逐漸培養出一批觀影人口,獨立片商也積極引進各類型藝術電影的情況下,出國買片的片商也越來越多。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就連一向並非是市場主力的競賽片,也成為買家們爭相出價的對象。例如競賽片中的《巴黎小情歌》(Love Songs),講述的是關於愛情的失去與找尋,有路易卡瑞、露迪芬莎妮等明星卡司,再加上迷人悅耳的歌曲貫穿全片,儘管在影評人眼中並非佳作,仍舊吸引了國內片商的注意而購入。



今年的坎城大贏家《四月,三週又兩天》,觀眾也有機會在院線看到。海鵬影業負責人姚經玉在看過該片之後,個人非常的喜歡,但因影片並無明星名導,再加上特殊的題材和風格,使他猶豫了一會兒才決定購入,沒想到最後竟獲得了金棕櫚大獎。雖然有金棕櫚加持未必就是票房保證,但對國內喜好藝術電影的觀眾,不啻是一大福音。姚經玉也表示,普遍來說,今年坎城市場上的新片並無太多驚喜,很多影片是在柏林影展時就已購入了,且開價普遍過高,更令人望之卻步。



值得注意的是,發行《十七歲的天空》的三和娛樂,在國際市場累積了不少買賣版權的經驗,今年首度在市場展中租下一個攤位,除了首賣李芸嬋的新片《基因決定我愛你》,在台灣本土票房表現亮眼的《刺青》、《盛夏光年》也是重點影片之一。即便攤位租金所費不貲,製片葉育萍仍認為對於擴展國際能見度,是一個很值得的嘗試。

風光落幕後,尋求新定位

第六十週年坎城影展風風光光落幕,今年在片單挑選、慶祝活動乃至於評審結果,整體而言,可說是有個圓滿的結果。而在走過六十載,仍舊保持藝術電影龍頭地位,並擁有最大商業市場的坎城影展,要如何在在下一個十年裡找到新的定位,發掘新的觀點,這不僅是其欲致力的目標,也是整個國際影壇在思索的課題。



反思經常在國際影展缺席的台灣電影,在馬來西亞獨立電影逐漸興起,在羅馬尼亞電影新浪開花結果之時,台灣卻仍舊靠著侯孝賢、蔡明亮這幾位大師在國際影壇撐起一片天,斷層之後的下一個新浪潮,何時輪到我們呢?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得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