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巷活影空間」開張

女影會、紀錄片協會談進駐展望

90
2007-01-04

「第十巷活影空間」是台北市文化局去年釋出,提供獨立影像聯盟棲身的空間。這座位於承德路和民生西路的興城街上的大樓,座落在過往被稱為打鐵巷的隱密巷弄裡。經過文化局公開招標過程,正式由女性影像協會結合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及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共同進駐。這個定名為「活影空間」的釋出是文化局「藝響空間網」的首部曲,在文化局緊鑼密鼓推動其他閒置空間釋出給藝術團體使用的同時,週報特別邀請女性影像學會在新家的辦公室主任游婷敬與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的執行秘書林東頡,請二人分別談談二個團體歡喜進駐的甘苦與對於這個新家的展望。

女性影像學會「第十巷活影空間」辦公室主任游婷敬

女性影展往年幾乎都在狹窄破舊的老房子辦公,不然就是在熱鬧繁華東區裡小巷子的地下室辦公室工作,印象中在幾年前,有次因大水災的來臨,還把幾乎前六至七屆的影片淹沒,讓這些老前輩們努力典藏的影帶付之一炬,如果在此不提大家可能不知道女性影展在台灣已經辦了十三年了,女影學會在這十三年來,扛起辦理每年女性影展的重任,裡頭二十幾位的顧問理監事群們,運用其各方資源讓每年影展動起來,我們不像其他官方影展有政府補助的固定經費,但我們絕對擁有百分之百的決策權;在年年苦撐的狀態下,這群理監事們,因無固定經費的狀態下,好像每分錢、每項資源都要去討或挣求般,到處情商尋求贊助,並希望每屆策展人能盡量留點盈餘,來補貼隔年辦公室的管理和人事開銷。



於是,在2006年中台北市文化局有意釋放一個全新的空間,給我們這種常年無固定經費又硬撐的影展時,理事長怡君立即發動會內同仁,希望能盡力爭取進駐藝響空間的機會,而不知何其幸與不幸,我被知會要負責這項企劃案,而當時會內正如火如荼的籌備2006年的女性影展,身為當年度的影展行政總監,我每日已有數份不同和公部門、私部門合作的影展企劃案在撰寫和修正中,可說是企劃案滿天飛的狀態,但也實在眼見小小二十坪的破舊老公寓辦公室裡,影展工作團隊進駐下,幾乎人滿為患、連走路都會撞人的稠密景象,於是團隊硬著頭皮投遞企劃。



藝響空間有一至四層樓,文化局已先聲明要把四樓讓給未來台北市文化局的進駐單位,整個標案以一至三樓為主,女影學會找來同我們一般苦苦硬撐的紀錄片發展協會,說起這組織也是那種有理想沒銀兩的苦單位,加上他們近日要籌備更具發揮行動力的工會,這樣的空間也是他們所熱切渴望和爭取的,於是兩個比窮的單位就一拍即合、一同合作爭取進駐機會,我與紀錄片協會的小東開始進入了實際企劃和演練的籌備狀態,從空間的規劃到實際拿丈量尺比對,空間設置圖到整棟樓層的規則分工,進駐後的近、中、遠程計畫,在撰稿企劃階段與文化局地溝通時,立即感受到局處對於進駐單位的要求,似乎迫切希望我們這種藝文單位能馬上進駐後,立即活絡該社區、回饋鄉民,印象中在當天開標時,我與紀錄片發展協會的小倩還在會議間隔處,直接提及倘若文化局的要求,乃期待我們成為展演空間式的辦活動的話,實因本身組織乃在缺乏資源運作的狀態下,若還要動用大筆資金或人力在回饋社區的景況下,兩個非營利影像組織實在沒有力氣,也沒有本錢進駐,我們甚有考慮撤標的情勢,幸好,局處頗能體諒我們這種進駐者的困難,在這部分與我們有進行相對性的互動和退讓,於是乎,也讓我們在從開始規劃撰寫企劃到投案,在相隔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內,順利獲取藝響空間的進駐權。



這棟樓位居承德路和民生西路的打鐵巷子裡,在老舊社區內有一棟新建設,名為「上野花園」,整棟大樓裡,另有其他的住戶,據說是文化局當初與該地方的團體人士以等值回饋的方式交換而來的,而台北市文化局的藝響空間計畫,不止該棟樓層的釋放,還有其他地區釋放給劇場等相關藝文團體進駐,興城街的打鐵巷上的上野花園,則先讓位給影像團體進駐。當我們來到該處時,頗能感受當獨立影像在打鐵巷開張的文化氣息,並且符合該地域的本土味。紀錄片或是女性影像,都是一個比較接近、貼近人民的媒材,比起其他的高雅藝術而言,紀錄片更是與社區互動的好媒材。近年本土女影紀錄片,更多是關懷地方的居民生活,女性藉由影像與社區互動的作品,且在近幾年的女影裡嶄露頭角,如簡偉斯的《玩布的姐妹》、和2006年的國內入圍影片《南華四街139巷2號》和《樂生活》等。

(巷裡傳統小吃真不少!)

「第十巷活影空間」即位於民生西路大紅招牌四神湯的後方,每到下午兩三點時,即可嗅聞香噴噴的肉包個個橫落在對面的平房人家,熱騰騰的包子從人家家中端盤而來,這般景象可是在都會區內少為鮮見的;再往巷內前進,名副其實的打鐵巷,在鏗鏗鏘鏘中傳耳而來,各式各樣不同大小的螺絲、鎖鏈和軌道掛在尋常百姓家中,部分年長老人們,還會坐在門口乘涼,可說隔條街口,即見眷村之景,附近一帶,更是歸綏街等早年春色地帶。



不管如何,這般的景象,對於不是身為在地台北人的我,特有番情趣和風味,相信對於一些在新都會長大的東區小孩,更是難以想像。在這老舊社區中,好吃的小吃更在不遠處的寧夏夜市,攤攤上場、熱鬧非凡,絕佳地方小吃迎面而來。 



不管硬體辦公室空間如何的令人欣喜,對於女影來說,還是如何在有利的空間中做最好的發揮為上上之策,終於,在硬體上有寬敞的空間,在軟體的推廣和實際的行政運作中,女影也找到並打造了一個舒適的家。同時,女影也開始「動」起來了,從近來各大書局買得到的《女性、影像、書》到一月底女影大師「芭芭拉漢默的創意工作坊」,女影希望未來將不止是藉由每年舉辦女性影展來推廣女性影像,也從其他的合作案,多向度、多元化的方式來與大眾做交流,如果行有餘力,藝響空間一樓的半開放空間,未來將可能有更進一步的計畫,放映電影、辦讀影會,甚至提供影像工作者發表影像的平台和交流的見習會。



當然,在這棟大樓內還有歷年女影學會典藏的女影片庫,以及第一屆和第二屆紀錄片發展協會所運作紀錄片雙年展的片庫資料區,對於喜愛女性影像和紀錄片的朋友們,往年你不小心錯過的經典好電影,皆在片庫內有機會再讓你一賭它的真面目,惟一的條件即是加入女影會員或是紀錄片發展協會的會員,詳情皆可上網查詢。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陳秀鑾 02-2557-5227 女影網http://www.wmw.com.tw



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鄭小塔 02-2557-1191/0930-911-334上網查詢:http://blog.roodo.com/docunion 


第十巷活影空間位址:北市興城街10巷16號3樓 


歡迎有空前來座客。 

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執行秘書 林東頡

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當初在張照堂、黃建業...等幾位文化前輩,以推廣『國內影像教育』為策略號召下,在1998年成立至今已向第九個年頭邁進,最近幾年受到數位影像製作成本低、品質又能在水準之上情況下,台灣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才得以在大資本搶進環境中,以多元與堅持的態勢存在著。



我算是半路出家的影像工作者,過去也是大小獨立影展的常客,在各獨立影展中看見前輩們以多元的觀點陳述世界,被他們在不甚健全環境中,仍保持龐大的堅持,深受感動著。2005年底,我參加紀錄片協會會員大會時,知道理事長楊力州認為紀錄片如何不被泡沫化前提下,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而這個品牌化過程中就是要將紀錄片變成一個『產業』,所以成立一個屬於台灣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的工會,有它時代上的重要性。



於是我抱著幫助與喜樂的心情接下『紀錄片協會-執行秘書』工作,協助成立台灣第一個紀錄片人民團體。當然,我也清楚一個組織誕生,在行政作業上只要花點心思就可以過關,但要整合分散各地的紀錄片工作者就是浩大、不易的工程了,幸好過程中,有工會組織經驗豐富的蔡崇隆導演以及勞工經驗豐富的朋友們大力協助,以及各領域紀錄片工作者(製片、導演、配音(樂)、剪接、攝影…等)踴躍支持加入盛況下,就可以知道平時專注分散各地默默努力的他們,其實對產業的形成還是有相當的樂觀與期待。



同時,協會與女性影像學會在資源協力下,共同向台北市文化局標得『興城街藝響空間』(現名”第十巷活影空間”),也有幸在45位會員(紀錄片從業人員)努力協同下,在2006年9月9日在這個活影空間掛牌成立(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身為執行人員的我,深深感受到其實最大的意義不在這個形式上的建立,反而是期待能看見更多相關從業人員可以常來這個屬於大家的公共空間,互相資訊交流,畢竟在日漸獨立製片(接案)不易環境下,『互相支援』及『情感團結』才是台灣紀錄片能不能產業、品牌化的基礎。



當然,工會與存在已久的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如何協力創造新的紀錄片創作環境,也是目前工、協會理監事與會員們互相攜手發展的重點,尤其如何妥善運用文化局新落成的影像空間,延攬更多年輕影像工作者進駐創作、吸引對影像有興趣的觀眾前來與各影像工作者分享互動、結合台北市文化局優勢行政資源,這才是製造台灣影像品牌化(不管紀錄片、劇情、實驗…)的最大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