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用輔導金造夢?」系列專訪之一

陳懷恩與他的旅行電影-《練習曲》

62
2006-09-04

在《天邊一朵雲》、《無米樂》與《翻滾吧!男孩》賣座創佳績的激勵,以及前新聞局長姚文智「年拼百部國片」的政策宣示下,去年新聞局國片輔導金總共在六十六個申請案中通過了二十二部影片的拍攝案。這二十二部影片形形色色,包括資深導演侯孝賢的武俠片《聶隱娘》、蔡明亮的跨國故事《黑眼圈》,也包括不少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如陳懷恩的《練習曲》、鈕承澤的《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義》與鐘孟宏的紀錄片《醫生》。這些陸續開拍中的輔導金電影目前拍攝進度如何?影片有哪些值得觀眾期待的內容?從本期起,【放映頭條】將分期為本報的讀者重點專訪去年獲得輔導金的導演與製作、發行團隊,提前讓讀者一窺將登上未來二年國片院線的真正「電影內幕」。

本期首先專訪輔導金電影《練習曲》的導演陳懷恩,本身也是知名電影攝影師與廣告片導演。他在電影界從場記開始一路學習歷練,配合過的國內導演包括侯孝賢與蔡明亮等無數位。去年他以一部題材與風格都十分獨特(片名也是)的影片《練習曲》申請國片輔導金,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得到新人組(大概是最有經驗的新人導演了)輔導金的補助,得以拍攝這部他個人有著濃厚情感投射的「旅行電影」。儘管輔導金因為跨越二個政府會計年度,以致於有部份經費是否能夠撥下仍在未定之天,但是這部由一位聽障男主角騎著一部單車踏遍台灣的影片已經突破重重困難,接近完成階段。

究竟陳導拍攝《練習曲》的動機為何?如何籌措足夠的資金?過程中如何得到捷安特劉金標董事長的支持與協助?這些答案,他自己跨界執導生平第一部電影長片的心情告白,以及影片內容簡介,都在本期「誰在用輔導金造夢?」第一場專訪中,由陳導自己娓娓道來。陳導自言是一位很喜歡說故事的人,也是一位熱愛單車的騎士,本週報在專訪中深深感受到陳導說故事的魅力,以及他談及人生、台灣的土地以及國片處境時由於自己多年身體力行所自然散發出來的厚實感。所謂一葉知秋,從陳導身上已經可以預見《練習曲》將是一部絕不容錯過的優質影片。在影片上映前,《放映週報》為讀者先獻上──陳懷恩導演。

1. 陳導您在電影圈工作的資歷非常豐富,也是國內相當重要的攝影師。如侯孝賢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尼羅河女兒》您就是擔任攝影的工作,也是你個人第一部擔任攝影的作品;由於國內觀眾對您可能不是那麼熟悉,可否先請你介紹一下自己,以及你對電影圈的看法。

我算是從台灣新電影開始的基層工作者,一開始從場計出身,接著劇照、助導、副導、攝助、攝影師,然後到導演。但我並非專職拍電影的。拍電影在我們那個時代,事實上不是好的開始。大概民國七十年時,電影存在許多問題:像票房不理想,藝術片當道等等。也不是說商業片不好,因為我是在藝術片的系統裡頭,不太有商業電影的工作機會。所以當時生存都蠻辛苦的,拍一部電影大概都要花半年一年,薪水大概都只有兩到三個月,剩下的都要靠自己。因為年輕所以不計較,也較無所謂。主要是有跟著侯導拍戲,而空檔時間也發展自己的興趣。後來有時兼著電影電視拍。



一開始,約七十年,我是在中央電影公司製作短片。所謂短片其實就是社教片,那時我們工作量大,不僅做特助,還要擔負製片的工作。因此我對影片製作的經歷算熟悉。接著,我們自己創作,或協助其他創作朋友,一直到十年前,大概一九九七年上下,已經製作較多的廣告影片。同年,我正式駐了一家廣告影片公司,任職製作與攝影,長達九年時間,中間大概有擔任像「美麗時光」、「扣板機」、「7-11之戀」、「經過」等電影的攝影;而其餘時間都在拍廣告。



由於我在這行業裡做很多年了,類型也較多較雜,比較有趣的是,我因此經歷台灣電影的各個時代,也從較基層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從早期,經歷台灣新電影時代的製作方式,直到有趣的改革:同步錄音的正式啟用,與大量使用非演員的狀態。這製作特性及製作時遭遇到的困難問題,都有別於過去商業電影的時代,或更早的台灣電影工業穩定時代。與這一代還在線上工作的電影工作者比較,由於基層及多類型參與,我的觀察因此較獨特。因為他們都處於另一個系統環節中。當然像侯導演也很清楚,但他不是基層工作人員,如果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他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在這部份我覺得是比較有趣的。



去年我決定要拍「練習曲」這部電影,並沒有看得很嚴重。例如需準備很多年、非拍電影不可。其實我不拍電影也無所謂。以前有段時間,看到很多人努力要從事電影工作,但缺乏機運或者無法持續執行。如果以愛電影為前提,相較之下,看電影比拍電影幸福多了。看別人拍好的電影,說穿了更方便的、效果也一樣嘛,那為啥一定要拍電影?也許抱持這種心態,也可能是一直以來有工作機會,我沒有因是否能留在這行業,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回想在這行業還可以保有一定的關係,是因為過去真的犧牲很多,太不計較贏得報償或是工作的獲得,這也是我跟現在年輕朋友工作時感覺很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會覺得做電影就是好玩,而非當生意或事業。或許是文化上的差異,我們這一代可能比較聽話,在組織裡頭,只堅持把分內工作做好。相對起來現在的人有態度上的差異。倒不是批評現在年輕人,而是時局如此。像有次拍個電視單元劇,我找了一群年輕在學或剛畢業朋友當演員,拍完後他們對酬勞很有意見,問題就出在副導演和製片沒和這些人溝通酬勞多寡,而這群演員是我朋友找來幫忙的。我們就習慣說,出面做公道的處理,由導演出面協調取得平衡點。當時年輕人說說:「陳哥,你是做什麼?」我說:「我是做導演。」他説:「這關你導演何事?我們自己來處理。」那時我才發現新一代的觀念跟我們不太一樣,我們當時的人比較能接受對於導演、製片等的想法,講難聽一點就是都敢怒不敢言,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多半悶著頭去做。這跟環境有關,解嚴之後想法也跟著改變,每個人都是權力的重心。電影環境相較之下也有改變。



我自己覺得比較不幸的是,現在的人比過去來得不專業,要求得更少,那你怎麼成就一個有效率的電影?那這就耐人尋味。以前我剛參加的電影圈,比現在嚴謹很多,每個基本工作人員都很清楚自己的職責,因為如果不做好,人家很快就把你FIRE掉。現在不是,現在是能求個人來幫你做就很不容易了,做得好不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而是趕快解決掉。我個人大概是這樣一個經歷及看法。

2. 你第一部導演的作品《練習曲》獲得去年新聞局輔導金補助,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在同樣拿到輔導金的作品中,很早就完成殺青的影片。可否請你先與讀者分享這部影片故事的主題與當初選擇這個題材的靈感來源?

八年的廣告攝影我跑了很多台灣的好山好水,除了難度較高的山,只要車子能到,我大概都去過了。整個島走遍了。剛好有機會接拍一個案子,介紹台灣好山好水。三四月的時候,拍到尾聲,往沿海公路取景時,碰到一個年輕人配備簡陋騎單車背吉他旅行。我拿攝影機在拍他。後來將他攔下,問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他說,他是台南崑山科技大學的學生,預計從台南出發再回台南,做逆時針環島。因為自己大四,就快畢業當兵了,本來有假期,登山社團說要去爬山,但那座山他去年爬過了,那多餘假期,就臨時起議想一想就出發騎單車環島,一個人沒帶手機沒帶零錢,睡到哪走到哪。



他講一句話很重要:「有些事情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因為看到很多學長畢業後的樣子,他覺得夢想容易隨著時間就消失掉,因此決定實現。他大概是千真萬確六天往返,一般人通常需八天到十六天不等,因此六天當然是很拼命在騎。所以你看最低消費六天,在一個上班族要找六天假期,要陪男女朋友、要陪父母陪家人要幹嘛、這六天從人生要受制於要去成就這社會某些行為,大概都很難。百分之九十的人大概也這享受了。但這年輕人有意識這問題,我相信他將來命運也不會去拍片,像我們這麼自由啦,所以有先見之明,是很值得欽佩的年輕人,所以聽他講這個話,真是感觸良多。



拍廣告的過程,人都被物質化的,當然我們也不例外,所比我們一想到騎單車,不只是路線的問題,更是在意裝備、器材,等待裝備一切齊全才出發。可是裝備齊全這件事情,是永無止境啦,因為你永遠期待更好更厲害的。而他就這麼簡單的裝備就出來了。我們心裡很清楚啦,這才叫做騎車,他不是做做樣子。一個對比這麼大的年輕人,他在做全台灣單車族最嚮往的事情,用的裝備卻淒慘無比,車是一部大概八、九年車齡的捷安特,沒錢裝變速器。讓我們當然會很羞愧



那天後我開始思考,哪些是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做的,就想到說那我其實可以去拍個電影,就拍他就好了。所以這整個電影的開始就是如此。電影前面的情節,大都接續這樣的歷程。我把角色的性格跟背景改了,及他碰到一些拍片的人的事件改了,以此開始整部電影。基於想把這麼重要的心得跟大家分享,於是電影開拍。

3. 在確定獲得輔導金補助之後,您另外規劃本片的製作金額是多少?是如何尋求其他資金或資源的挹注?

現在已經六月了。新聞局的輔導金的合約態度很強硬:意思就是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得到輔導金的公司必須)決定要不要拍,要拍新聞局就簽約,一月就處理到第一銀行信託的事情。接下來照合約走,去年何時簽約,隔年這時間就要交片。如果沒有做到,輔導金要全部錢繳國庫,這筆錢別人也不能用。過去輔導金有些例子是,有人沒做到片子,可以給後補名單做。今年沒有後補名單,所有錢就收回。事實上輔導金在合約上有一個很有趣的但書:它的百分之六十是九十四年度預算。現在那筆輔導金被凍結,就看未來的情勢發展。如果新聞局那筆錢解凍了,那就可以按照你跟他走的遊戲規則發放,但如果被凍結,它不會給你。可是你還是一樣要交片。那是規定。



事實上這個片子我自己的想法是,不能今年春天拍掉就不拍了。提案的縱橫國際公司徐老闆他非常幫忙,如果違約了,就等於就是徐老闆違約了,這點道義上是不對的。如果不拍,我怕對他有很多不義,怕對他的公司商譽有些影響。去年十二月底簽合約拍片,那現在整個前提是我不能過了六月再拍,要盡快完成。



目前預算大概一千萬上下,很可能超過,因為有些無法估算,比如說不管要做到什麼程度,那後期、拍攝的部份、費用增減不會到天價。大概就是跟一支汽車廣告差不多。其他的資金,其實當時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大約一月份,剛好過年期。由於大家都要結案,沒很順利,不太理會我們。唯一順利的,是捷安特給我們一些支援,捷安特的劉董是非常非常令人欽佩的,整個企業文化亦是。我們並無特別的關係,見面時就很實在的告訴劉董,為什麼需要捷安特的支持,是因為這電影的真人故事就是一個騎著捷安特的人,那我本身也是捷安特的愛用者,然後從小到後來我也都擁有很多的捷安特腳踏車的小孩,所以似乎有種已經建立好的情感。劉董他本人接待我們的時候,聽我講完這個故事,他覺得自己想要完成所謂一個單車島嶼的意境,是我這片子可以傳達的。因此毫不猶豫便答應,真是感謝萬分。



那還有其他企業目前正在洽談,但都是贊助團,尚未達到置入性行銷的價值,因此費用沒有那麼充份,對我們回饋也沒那麼強烈的要求。這樣也好,壓力也比較小。壓力較大的,還是金額還是不足。到目前為止,因為這案子,我自己也是有拿幾百萬出來周轉,希望未來像版權、後來其他管道可能回收一點回來,至少還能把養老金保住,不至於賠本,希望能有機會做到。

4. 在影片取景的過程中,你們精心挑選全島別具特色的景點入鏡,以環島旅行為背景完成這部國內僅見的公路電影。可否談談公路電影這個類型在影片整體風格與形式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想給觀眾的啟發?

我認為公路電影的意義是,隨時都有新奇意外,往前走沒有一定的目標。目標就是走到底,但不是期待有何結果。因此不如說,《練習曲》是一部旅行的電影。整個故事的設定,是讓觀眾能在一百分鐘內,能夠沿著海,把台灣看一圈,那這也是我們的單車環島的路線。我的目標是,一百分鐘的歷程中,真的能沿著海把台灣走一圈。除非你有魔法,不然不可能有六天去走那一百分鐘。帶你走完了,會發現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



台灣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沒機會去做件事,但你只要來看這電影,保證有這樣的獲得。所以過程中,所有景點都非常忠實呈現。將來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考察,會發現這個距離、跟腳踏車的路線效率是差不多的。就比如說我在西岸的這一段,他從林口出發,我們會就到新屋到南寮,到外埔到台中這樣的景點。所以影片呈現是非常忠實的,絕對禁得起大家的討論,不忠實的就是內景的部份,因為不必要一定要跑到花蓮。



整部片對台灣珍貴景觀有大量整體的描繪。這是一個非常細心的歷程,也是我一直想做的: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在2006年留下一個當年台灣的現實記錄。像是我做代表,拍個紀念冊給大家,我覺得有點虛榮,儘管你們可能不買單,但是沒有關係,紀念冊嘛。



(為何選擇以電影的形式,而非其他廣告或者電視劇的方式完成?)


時空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而我認為電影是帶著觀眾進入特定時空最有效率的擂台。不只電影可以說故事、閱讀人;電視也可讀人,記錄片也可讀人。但電影有一種魔力,可以把你帶入一個時空裡面,所以片商不會提供給你一個侏儸紀公園電視影集,因為它更需要利用電影為媒介,將戲劇與空間的魅力結合起來。所以我拍一個電影,必須要符合這個元素。我要讓台灣的觀眾在電影院經歷這個環島,沿海騎單車走一圈的感受。像是個使命一般。



我希望說,電影場景可呼應到形而上的。除了路上遇見騎單車的男孩,拍片的發想,是我自己是從一個騎單車的經驗,而不是專業騎單車的人。比如說我住新店,最常騎的一條路是在家附近,碧潭橋旁叫燕子湖的地方。騎腳踏車很有意思,你現在上坡,等一下就會有下坡,是一個巧妙循環。你不會等一下騎到山頂上,然後把腳踏車載走。想要回到原點,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我喜歡享受下坡的那種暢快,可在享受暢快之前就要心理有數,我前面要ㄍㄧㄥ的很厲害,因此騎單車最有趣,莫過於這樣的循環意義。還有,新店這邊有一條路,從一個抽水孔前的平坦的道路,到經過一個小山坡,那中間會有一個非常頹圮的墳場,然後開始一直下坡,接下來開始享受一段湖光山色,再回到原點。過個橋,過個水,從水的這頭到那頭,從山頂再下來。每次騎在那條路時,就感覺好像是個人生的歷程的提醒:「人們常會把人生的墳場當做終點,可我不覺得,因為人生不能把墳場當終點。」

事實上人的肉體是人生的終點,但是人的心性不能當終點。就像我在騎車時,經過墳場的那段,我竟然在享受一個騎單車最暢快的下坡,旁邊都是樹林、鳥叫,還有非常漂亮的風景。當在吐納大量的氧氣之後開始(墳場的陡坡),完全回收。開始平靜後,看到的是湖光山色。所以我覺得人生是要如此規畫,我是這樣看開的。



不是說我天天工作做到死,然後人生最後掰掰了。而是人生是要有怎樣的閱讀。我在台灣騎單車有這樣的感受,把它放大後,我就開始看透:要選擇怎樣的計畫,不能從西岸出發,就沒那個意義。應該從東岸,就從太麻里開始。這是我電影的時間。但這男生是從高雄出發,所以我的電影結構,跟我的實際環島故事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後來我發現,這樣的不一樣的錯位,變成一個循環,一個周而復始的東西。 這個男主角從高雄出發,第一天到台東,第二天從台東到花蓮,花蓮到北關,北關到林口,林口到彰化,彰化到雲林,雲林再回高雄。因為有一天他是走路的,所以七天的時間。他從高雄出發逆時針,旋轉台灣再到高雄。



我的電影是從第二天清晨開始的。電影裡,第一天的晚上,他一個人在海邊,男主角凝聽著海潮聲,彈著吉他。電影的本片是從第二天的開始,而電影的ENDING是回到第一天的傍晚。電影是在這樣的一個循環裡頭。所以我開始提案最常用,就是任何一段的旅行,都是人生的一個旅程;從那裡開始,就回到那裡。電影裡頭,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接收的安排。從剛才講的,從台東出發,然後經過北部的海岸,經過西部的海岸,回到南部,再從南部出發再回到台東,那我理想人生的一個處境。因為台東的太麻里是台灣最早的日出,其對於台灣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



台東那些不經污染的地理景觀,到了蘇花公路,開始有些挑戰與危機;到了北岸,會發現北岸刻鑿許多台灣歷史符號。然而自然景觀上,台灣是個火山形成的島嶼,北部的岩岸全都是在好幾萬年前,台灣因火山運動所造成的現象而成的。然後西岸淺灘的沙洲地型,也是台灣重要經濟發展的關鍵地區。不過現在所見的沿海景觀,正向與負向相對出現,面臨相當大的海岸危機,是目前必需去努力思考的。其惡果可能不會顯示於當代,但就台灣永續發展來看,將會面臨到一個相當大的國土消失的問題,所以西岸就像在我們人生中的中年時期,身體已經爛得可以了,該垮的垮,可是相對的你可能什麼都有了。



你在這一番歷程後你會有一些反省,那我覺得南部的海岸就非常的有趣:台灣是個海洋國家,與海洋共生,台灣人民要去享受海洋樂趣,就在墾丁,位於整個恆春半島,南台灣這一塊。如果我們有幸走過西岸這一塊以後,能夠到南岸的時,還能好好的享受美麗南岸,這就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然後回頭投胎轉世在台東,重新開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循環。



看電影會有一個答案。我覺得這些哲理最後回應到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不只是聽障而已:「其實都有一個生在台灣的價值,和你跟這島嶼的某一種關照」其實電影到目前為止,整個做完後,不曉得能不能到達我的一個裡想。我是在拍一個說台灣的電影。

5. 本片選擇由一位聽障男模挑大樑,這與劇情中男主角的背景與性格有很大的關聯嗎?(我們是從其他媒體報導中得知男主角是一個聽障,所知並不多。)

這電影其實是在對照上述的理論。我發現自己對台灣海岸的一個熟悉,就是如此。地理上的邏輯,其實有人生的意義境界對照。所以,除了拍出情節景觀,我必須著墨景觀對照於人生的意義的部份,而這是我形成這電影故事及戲劇進行的張力,就像旅行一樣。過程中,主角會遭遇到許多的人與事,包括跟他有關的部份,也聽到很多故事。



剛開始,我面臨一個相當大的困難。就我對那些地理、故事的了解,發現如果主角設定為一個性活潑開朗、又有毅力的人,他大概走到高雄那就拍完了。因為你不能叫他置身事外。所以當我有一個機遇碰到男主角,他是一個聽障的朋友,其實溝通都很好,需要特別認真溝通。除了戴助聽器,他都會認真盯著你看聽你講話。所以我發現他聽話的能力超強,後來才知道原來聽障人的聽話能力特別好。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標準邏輯。另外有一個括號的,叫【聽話的邏輯】。我們沒有聽障,因此聽話邏輯很差,後來我就發現請一位聽障的人來聽,是非常棒!因為他比起聽覺正常的人來,講聽話更為認真,因為這樣的角色特色,所以選了他來當這個故事的主角。由於他對聲音世界的認真追求與珍惜,談起他就變得格外有意義了。

6. 經歷這次執導的經驗,從一位資深的攝影師跨界為導演,請您談談最想獲得的成就是什麼?遇到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

片子的好壞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留存重要的資料意義。其實包括從去年的七月,甚至更早,當我對台灣的景點的熟悉後(接近三月時我才做完整的景點復勘記錄),才發現當時希望去拍攝的景點,都已經面目全非了。包括去年過度嚴重的颱風,以及海岸海洋本身的侵蝕現象,其實台灣已經和去年不一樣了。不是說明年會比今年醜,也並非改變了以後就會越來越醜。我相信從自己,一個電影、攝影能力及藝術修養還OK的眼光中,記錄下2006年台灣最真實的景色。這是我應該已經做到的事情,也希望在2007年能呈現給大家的一個禮物。至於台灣的觀眾滿不滿意、買不買單、大家覺得重要與否,是跟全民的共識有關,不是我能力可要求的。商不商業,我完全沒有思考這問題。如果你不是對旅行有興趣或經驗的話,那你會很高興我讓你坐在這一百分鐘把台灣走一圈,那至少對台灣人來講,用一百分鐘,帶大家去想去但從來沒機會去的地方,是這部電影驕傲的地方。



我很清楚的把台灣的東北西南海岸線,做清楚的區隔。因此雖都沿海景觀,卻不會有太大的重複性,因為我找到每個點的特性。大家說沙灘都一樣,其實沙灘也有顏色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的影像比較難表達,所以我不會沒事就拍個沙灘,因為沙灘都很像。其實走過都很清楚,光是岩岸的石頭形體都是有差別的。從東岸開始到北岸到西岸,可以從岩岸石頭形狀的轉變,發現自然如何造就台灣這一個島嶼。因此在教學上,有一定的意義。



另外,就地理的導覽上,也別具意義。各位如果有興趣去走過我拍攝過的景點,我保證,東岸最漂亮的地方已經被我拍完了。有些點我知道很棒,但由於拍攝的行程非常的緊湊,而且受限於天候,因此只能做取捨,從下一個景點再去尋找我想拍攝的影像。所以在這一方面來講,當然會有些偏差。但整體表現已經達到水準。那也是我最驕傲和佩服的一部份。你知道我們拍攝到現在,拍攝團隊已經走了將近16萬公里,大概四十天之內,車隊的里程走了一萬六千公里,在台灣一千公里幾乎繞16圈。大家大概可想像有多麼的辛苦。



而經費上,中間太多的因緣巧遇,支持我這部電影可以拍也必須拍。所以說真的,並沒想太多票房的問題。我對自己還有點自信,大概不會拍了電影就一貧如洗。所以開始著手企劃撰寫劇本,七月開始成形,後來知道有輔導金時,九月就開始遞案子,而十月十一月開始提案,十二月確定。確定以後才突然醒來,覺得應該要開始拍了,要簽約了而且是春天的電影,不開始拍春天就結束了。一月份要到輔金,然後二月七日開始籌備,就趕在二月十七日我就先去連續三天去搶拍一些東西,然後三月十三日開始我就去拍第二批需要搶拍的東西,然後四月十日就正式開鏡,那中間就是籌備期嘛,那一直到五月十四日其實我百分之九十就都拍完,剛好碰到接下來颱風來,五六七天的梅雨,其實我現在還有一場戲沒拍完,..那那場戲也比較麻煩,錯過了季節和碰到很多一些自然的現象,就一直到延現在,那這個月我就整理片子,大概就是這樣。

7. 國內電影市場長期不景氣,以您作為一位資深的電影從業人員,對於台灣電影產業有什麼觀察?尤其對國片電影票房始終不見起色有什麼看法?

幾年拍下來,憑良心講藝術電影,基本上這幾部都不算是所謂的票房電影,甚至有幾部票房還很差的。那我自己也深深檢討,到底拍這電影要幹嘛,像我就佩服張作驥,他一直都在拍這種電影,幾乎不去接觸別的影片製作。那我了解的他以及其毅力和堅持,當然是值得尊敬的。但有時,我也感到奇怪,為什麼心理頭說的話,一定要那麼強烈地用這種情緒表達?這類型的影片,絕不是我自己主動會想要去拍的,最多拍了就當紀念冊一樣,運氣好點或許能參加影展周遊各國,當成人生另一個經驗開始。那不是可預測確定的目標。但把得獎當成目標,有點失去了拍電影的本意,我覺得電影就是要服務觀眾,一開始就是周邊的同胞,進而為全世界所有人。所以我想,我有這麼多的劇本這麼多的故事,想用電影去表達形式一些內容,但如果也都跟他們想拍的差不多,我想商業上的價值大概也不能多大。其實這也不是用商業價值能夠憑斷的。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電影的態度到底是文化還是娛樂?自己都不太清楚。我們今天去錄影帶出租店,其實百分之九十都是為娛樂去。這就是一個很現實的消費者需求,那到底有多少藝術片需要空間,而不管觀眾的商業需求為何?觀影對於人生是一個很重要的面向,那觀影方式是要在戲院還是在家裡?我想這因人而異,那它確實也形成不同的意義,而全世界面臨的問題也都一樣。如果要我自己去花很大的力量去拍藝術取向,可能不是商業性的電影,我是沒有這麼大動力去做。如果我去做商業的電影,會評估一下自我能力。這事實上要坦誠的是,不是沒有能力去做,而是整個台灣這方面的能力是很薄弱的。這不是個人電影工作者不能的問題,而是整體環境的問題。



我最近常喜歡講的例子,好萊塢一個電影,一年片商會收下二三十萬的劇本,中間會有五百個劇本成案,那這二三十萬不是看看不付錢、是要付錢的,所以都押著不拍,只從中間提五百個片子。而台灣不是,百分之九十都在看看這些劇本,那是他們從中間選擇出來的片子。那好萊塢五百個劇本沒拍的不是都不好,都很好都花錢買下來的,只是他們都從商業考量都是具最高價格,買下來就不會給別人。好萊塢的劇本都是國內生的劇本,全世界都會跟他們要,包括歐洲亞洲都有可能。對那些寫劇本的人來說,他們完成了很不錯的心血,也算完成一具有商業價值的東西。所以到現在,台灣人所看到這些好萊塢電影,都是商業品質下來的電影。那在台灣的電影,多數有興趣製作的,都是導演自己想拍的。輔導金評審們從中間很爭扎的去評審,在藝術與商業的訴求中爭扎。我相信只要做過評審的都很爭扎與困擾。



這種情況下,我們真正一年被輔導的,不管有沒有被輔導金輔導下的電影,絕對會不如西方的電影品質,那怎麼要求台灣觀眾能作公平的要求?所以我在這一方面,當然不盡然是悲觀的,這是一個真實也無法逃避的現象。如果要談台灣的電影時,它的盲點關卡在這裡:如何從一個台灣自己的、本土的東西裡頭,找出一個來對抗那些法式、韓式的料理,才能做出一些我們路邊攤的,大家天天都吃的到的新鮮的魯肉飯?那才是必須去深耕、去重視的。如果我們不這樣的話,每次都想做些滿漢大餐與法國料理對抗,我想大概也不必了。因為我們不見得有這麼好的條件,包括人才的斷層、電影商業基礎的評估、都才在起步還在摸索時期。還是必須要從我們台灣根、本土的溝通出發,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起點。如果這起點往下走,就像教育一樣,才會知道我們的需要配合所有的觀念和技術,這是一個關鍵期。

8. 最後,照例請您提供本報讀者一個期待《練習曲》上映的理由?

看台灣的一百分鐘,一百分鐘帶你走完台灣一圈、真正走完台灣一圈。2006的台灣,蠻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