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預見,遇見更好的時代

-專訪第十二屆女性影展策展人林杏鴻小姐

29
2006-09-04

藉著採訪機會,我前往女性影像學會辦公室拜訪策展人林杏鴻小姐。沿著捷運站出口熱鬧商圈轉進寧靜巷弄,我找到一棟舊式公寓三樓,這是學會的新家,十幾位影展工作人員正在堆滿文宣的紙箱間往來穿梭著。採訪當天距離影展開跑日期不遠,規劃中的選片、宣傳等工作雖已一一落實,辦公室裡瀰漫著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專注力道,仍讓人不禁好奇,這個國內唯一推動性別影片交流的影展單位,如何面對公部門財源緊縮、經費籌措不易等現實生存考驗。

來自高雄的策展人林杏鴻,今年以『女性影展雙城記-時代的預見』為主題,策劃百部來自德、法、英、瑞典、荷蘭、美、加、澳、中、日、港以及台灣等地作品,也許個人地緣因素,也許感慨南北文化資源不均,2005年,女性影展首度跨越濁水溪,成功於北、高兩市同步上映。一個具有十三年歷史的民間組織,在有限的資源中,成功移轉影展典範,今年更首度邀請男導演參展,是突破,也是進步。在林杏鴻忙碌煩瑣的工作中,我們特別邀請她接受放映週報專訪,談談她心目中與健康女性共同大步向前的美好時代。

女性影展今年邁入第12屆,主辦單位突破往年的規模與格局,成功完成北高兩市同步連映的創舉,請妳先聊聊這個發展的企圖,與籌備期間遭遇的挑戰跟難題?

林: 本來女性影展的組織是「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去年將這個民間組織擴大成全國性的「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因為2000年起,各地單位跟我們聯繫,希望能夠把一些影片帶到地方上放映,我相信這跟整個台灣重視性別教育有關,也因為這樣,我們想在2000年開始有一個計畫性拓展,從原來7個點一直到去年有20個點。



我們認為女性影展不只是一個影展,這樣的影像資源不只提供不同觀影經驗,更希望能建立台灣女導演一個發表平台,及作為國際女導演優秀作品的交流;希望讓一些女導演看得到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女導演,我們可以給女導演一些model去追尋。此外,我們也覺得影片是一個很好性別教育的媒介,也在思考如何能夠把性別資源做一個最有效的利用。



台北主影展其實它是相當大的,將近100部,但到了地方上可能只剩一、二十部。地方放映時規格上可能受限,能夠負擔的版權費也相當有限,我們有點像是以量制價的方式,但相對來說能夠放的影片有限。



我來自於高雄,思考影像資源應該如做更有效的運用,所以想以一個雙城記的方式,台北還是其中一個城市,原因是台北支持我們的觀眾其實已經建立了很多,但還是要持續的經營它。但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再把這個資源能夠在擴大到其他的城市,今年選擇了南、北,一方面也是覺得南北的文化資源的平衡,二方面也是因為高雄這幾年來開始釋放出對於電影的善意,高雄目前有一個比較有規模的電影圖書館,所以我們覺得可能高雄的文化人口,相較於其他的地方或許可以作為雙城記的第一個點,一個指標性的地方。



今年我們把開幕的資源先到高雄去,然後再到台北來,相對來講它所有的成本必須增加,困境上第一個就是經費問題,今天如果說希望達到雙城理想,勢必需要更多的錢,例如在高雄放映場次增加、投影增加、開幕時所有的影劇版記者要拉到高雄去,工作人員大部分還是台北,住宿及交通的部分,以及南北往返洽談的部分,還有包括當地宣傳衍生出來的週邊活動,這些來講至少高於去年有3分之2的經費。第二方面我們也希望高雄市能夠提供一些補助的經費,但在高雄市爭取到的補助非常有限。今年我們也想跟企業團體開始保持聯繫,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影展怎麼樣去拓展企業的經費補助,是我們影展接下來要努力的部分,當然還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們開源不成只好節流;我們今年女性影展的工作人員非常的少,我們大量招募志工,現在南北志工差不多有70個人左右,雖然這是出自經費不足的狀況下,但對我來講,它另一個意義是女性影展本來就是一個學習的平台,它也是性別教育的平台,它也是觀摩的平台,影展的資源希望能夠培訓更多人。另外一個困境是,以往台北影展工作人員在操作上是非常熟悉的,但移到高雄,這方面是很弱的,現在就只能靠高雄在地的團體及人際網絡,看是不是能夠把這個東西拓出來。

請你簡單介紹這次影展的主題與特色,包括每個單元的選片標準並推薦重點單元。

林:今年在選片方式上,有一些跟以往女性影展不太一樣的做法,去年我們是女性參與政治事務,今年我們推女性健康。



所謂健康的概念,包括心裡與生理,分為3個主軸:一是屬於生理上的疾病,像女性怎麼對待ˋ抵抗ˋ甚至跟它共處;第二個就是,生活在父權社會的女性,因壓抑而衍生出來心理上的疾病,像今年有一部劇情片「冰島」,談到憂鬱症:一個女人為什麼她不願意說話。一些女性的處境可能是她沒機會說,也可能她已經沮喪到不願意說,也可能她不願意用父權的語言說;第三個角度是在運動這件事,台灣女性運動,是不太被鼓勵的,在一些運動類型或是運動場上,女性基本上很多都是附屬的。這次我們想要凸顯一些,在台灣不常看到的運動,但卻有優秀的女選手們,看看她如何去面對她自己ˋ如何去熱愛她的運動。有一部是關於職業級衝浪的夏威夷女選手,另一部是拳擊的。



還有一部片叫「貴妃浮遊記」,有趣的是這部短片選角大概都有100多公斤以上,一般人抱持著胖的女生都覺得懶、不愛運動、肢體是醜陋這樣的偏見時,她們如何展現身為女性的特色與美呢?她們意識到在阿基米德浮力原理上,他們的浮力是相較於其他一般體重的人高,他們利用浮力原理組了一個胖百合舞蹈團,像是水上芭蕾舞團,打破了一般對美的刻版印像。



此外,今年我們有2個單元開放了男導演的作品。在這個單元可以用一種更開放的角度讓男導演進來,原因是目前我認為在台灣並沒有其他跟性別主題有關的影展,既然女性影展的資源每一年舉辦的規模是中大型,為什麼不能把這個資源作一個分享共享?因此我會希望這次的酷兒影片重點是在於性別議題上的作品,而不在於導演是男或女的。因以我們有個單元叫男導演女視角,顧名思義裡面全部的作品都是男導演做的,一方面呼應我方才提到的,一方面也是我們都承認女導演的作品具有女性意識卻不見得具有女性視角!



在其他單元裡我們還是以女導演的作品為主,因為的確還有很多女性的主題,讓這些女導演的作品提出來,這個是影片單元上面跟以往很不一樣的部分,站在一個資源共享的概念,我大概有2個想法,一個是怎麼讓資源共享,另一個就是如何讓我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這都是相輔相成。像去年我們開始跟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合作,她們配合以我們今年的主題來做一些視覺性及其他表演藝術性的特展。



女性藝術創作者所關注的焦點理當相同,只是媒介不同,電影也是第8藝術,其實跟藝術不應該分流,而是該做一個集結的發聲,會比原本的聲音更大,也可展現女性的集結力。我們往往只看到女性在各個領域中各自努力,但透過女性影展這個平台,每年的這個時間大家可以連結。女性影展覺得,應該也給這些媽媽們至少能夠來看一部電影,而不是這些影片的資源永遠只能夠給一些原本擁有的。

另外,請幫我們推薦幾個有特色的創作者,並說明女性影展透過哪些方式或平台的建立,促成國際導演與國內導演交流?

林:今年我們有做3個導演的專題,因為我一直很想作國內導演的專題,本想作王小棣導演的專題,但是她去非洲拍片了,大概是今年2月的時候她說這個時間她無法出席,我是覺得很遺憾,沒有辦法做國內導演的專題,因為女性影展一直在做國外導演的專題,我一直很想要突破,但後來發現真的有困難。本來我們想做黃玉珊導演的專題,但因高雄電影節今年的南方電影人,已經邀請她,所以我們還是選擇做國外導演的專題。


今年國外導演的專題有3個,一個是比較偏向於女性主義理論,一個是關心政治與女性情誼的部分,另一個是情慾的。


其中一個是馬格利特馮卓塔 (Margarethe vo Trotta)。1977年,她完成第一部獨立作品,風評不錯,在國外像坎城ˋ威尼斯也得獎,因此奠定了她國際導演的地位,在那個時代的德國導演比較會關注的是政治這一塊面相對人的關係,而馬格利特她聚焦在政治對於女人,女人跟政治的關係,當然她也著重在女性情誼的部分,我覺得她的作品很好看,像她最新的作品叫「玫瑰圍牆」,以及她奠定國際導演地位的作品「德國姊妹」,邀了她的5支作品其實都很難得,這些作品在台灣後續看到的可行性不大,除非有其他影展再選她的作品,這是很難得的觀賞機會。


第二個導演是非常受到爭議性的,以挑戰電檢尺度為名的,她的作品常不太能夠發行影片,在影展中常常會用一個讓專業人士進場的影片,這個導演叫凱薩琳布雷亞 (Catherine Breillat)。成名作是「羅曼史」,在此之前的作品並不是不有名,而是被禁掉了,因為她的作品很直接對性表現十分露骨的鏡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部分。我們常會覺得女性直接去坦露身體部分的主體性,以往發現於男導演們利用女性的身體去作物化當成賣點,但當女導演去呈現女性情慾而且是這麼赤裸裸,性器官大膽的裸露的時候,到底她的角度會是什麼?凱薩琳布雷亞有很多的作品,如「殘酷天使」、「羅曼史」等,其實有很多在台灣放映過,但苦無機會能夠與她面對面溝通。這次我們邀她來台灣,也放了她其他片子,像她最早被禁的「愛慾解放」這部片,70年代被禁直到最近才開始被解禁,我們邀了她第一部到最近的片子,除了「殘酷天使」在台北電影節放映過之外,其他應該都還沒放映過,無論在電影的女性形象,或是女性再現部分的思考,對於觀眾而言,女性面對情慾的部分會有很大的刺激。


另外一個導演,有接觸女性電影的人應該不陌生,她是蘿拉莫薇 (Laura Mulvey)。她本身應該是一個學者,在1976年發表過一篇文章,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討論,因為今年剛好是21年,全世界各地都在討論她的東西、辦她的書展。以前我們都知道她的文章,但是很少看到她,原來她也拍電影!我相信她的電影就是在實現她的電影理論!這次選了她的2部片子,也希望大家能夠進到大螢幕來看,我們大家是可以看到在1970年代到底她的影片理論是什麼,是否夠透過電影了解她的理論架構,一個真正實踐之後的面貌如何?們也來看看將近30年前的電影理論如今還是否能被檢驗與運用。如果不能,那很高興我們進步了!如果還停留在當時,我們必須得檢討。這也是選擇這個單元的想法。


在今年女導演的作品裡頭,國內甄選127部,總共選了32部作品,大部分有滿多年輕一輩的作品,也發現年輕導演的作品,其實在技術上很純熟,當然在說故事方面有待加強。


不過這次劇情片有些也拍的非常好,有一部國片是非常特別,叫做「美麗」,是高雄場的開幕片,為什麼要用美麗這部片子呢,一方面這個導演是陳秀瑛,她是一個台語片時代的演員,像一個這樣演而優則導的導演我們更應該鼓勵,尤其又那麼資深,她的作品其實帶些自傳性的色彩,她曾經罹患憂鬱症10年,之後她出了第一本書,走出來後這是她第一部電影,裡面談到一個母女的關係,可以跟整個社會大環境作一個對照。


今年也會有很多部片在高雄這邊首映像「等待飛魚」,還有李芸嬋的「人魚朵朵」。「等待飛魚」是曾文珍第一部劇情片,其實她的第一部片也在女性影展放映,我們也看到她這幾年很努力,也獲得了許多的獎項得到很好的成績,所以理應「等待飛魚」我們也要來協助。還有今年黃玉珊導演的作品「南方記事之浮世光影」,我們也用特映的方式來做一個呈現。對於這些導演的作品我們都非常高興,因為女性影展扮演了一個支持推動女導演拍片的平台;我們也看到導演們這些年來努力終於能夠拍個劇情片。其中還有一個片子「囍」,是吳汰鈺的作品。她也是非常新生代的女導演,在台北電影節一直獲獎。


這次國內導演的作品很多,在台灣的作品裡面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女導演作品裡頭,有幾部竟然是以男性為主角! 女導演開始呈現男性的情感世界,對比今年《男導演女視角?》的單元,一些放在《E世代,好漾情》單元裡頭,年輕世代的女導演竟呈現出男性的心態,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對比。我們非常希望這些新世代導演的第一部片子,以女性影展做為發聲平台,將來能夠讓他們有更多慶幸跟成就來繼續拍片子。因此女性影展每年在國內徵選裡頭,非常支持也非常願意去播映年輕世代導演的作品。

接下來要請你談一下宣傳這部分。我觀察到有一個很缜密的宣傳計畫在影展前後進行著,尤其是座談活動。針對在不同空間脈絡所設計的不同活動,例如在高雄,有進校園、甚至在百貨商圈舉行,這是特別針對目標觀眾所設計,還是希望透過這些活動,開拓影展觀眾群,你們期望它帶來什麼樣的效益?

林:我想都有。女性影展之前的一些講座,除了去promote女性影展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議題的討論。女性影展它不單純是一個影展,它其實是希望透過影展把議題掏出來,作更深化的討論。也希望在之前能夠邀請一些相關的專家學者針對主題做更深刻的討論。


當然這一年,在高雄的部分,拉到高中校園一方面,也是覺得說以往影展的設定都是大學以上,但是我們也覺得現在的高中生也很有自主性,尤其是在性別這一塊希望能夠向下扎根。台北跟高雄這2個部分也希望能夠找高中校園合作,一方面讓他們知道有女性影展的活動,另一方面也針對年輕族群他們會關心的一些議題。


在講座的地區來講,一方面我們是想要分散在不同的區塊,一些不同的人有一些慣性或不同的族群,也希望能夠把這樣的訊息給散佈出去。二方面,針對這個場地的屬性,希望能夠把這個議題掏出來。我們認為影展不應該只是影展,我們在每部影片放映後的映後座談,相信可以再透過影片的放映及之後的映後座談,針對議題來說有一個雙重的效果。宣傳的部分當然我們會在每一個座談之前會放影片,也會請講師來做一個協助。


今年我們有個很有趣的東西,女性健康有個運動的專題,所以影展現場有一個摸彩,有一個投票就是新女子鐵人三項的選舉。我們今年可能會因此而跟女子運動協會聯合召開記者會,日期暫定在9月25號,我們會先邀一些國內優秀的女子運動員,讓他們來為自己的運動來做一個拉票的動作:譬如她是個攀岩高手,就請她對大家講述女性適合攀岩的原因,讓觀眾願意投攀岩一票,進而讓一些女性能夠多拓展她們的運動項目。我們把影展現場變成一個平台讓觀眾能夠票選。

就你們幾次影展的巡迴經驗,除了主體城市外,不同縣市承辦影展活動的成效,有沒有幾個範例是你認為值得提出來和大家分享的?

林:一般來講跟我們合作巡迴單位大概有分幾種類型,一個就是大專院校,近來大專院校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一個就是當地的文化局或是社會局,第三個就是民間團體,婦女團體跟文化團體,他們來辦,然後再去跟當地的政府或是相關的組織去爭取經費。


目前在巡迴的部分,當然在學校的反應裡頭,大概以學生為主,他們的場地一般來講人都很多,通常當作一個講座,很多老師就帶著該堂的學生直接去上,那個操作方式是滿不錯的。他們除了影展之外,也會根據這個影展再搭配一些跟電影產業有關的講座跟一些workshop工作坊,跟著我們影展包裝。有一些非影視相關的學校,就針對硬體再去做延伸,那都是很不錯的。那跟巡迴的溝通,我們也希望他們真正了解女性影展的精神。


此外,整個巡迴,花蓮是唯一一個在戲院放映的巡迴單位,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奇蹟,而且他們座位的場次竟然還比台北的場次多! 前幾年在台北的場次我們只租了一個廳,一個廳大概200多人,花蓮竟然租了300人的廳,結果是坐滿的,這讓我們非常的驚訝,第一是他們當地的網絡是如何去操作的? 再驚訝的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口願意觀影?其實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因為花蓮地區平常很少有這方面的資訊,所以他們反而會很珍惜這樣資訊的來源,當他們有這樣的資訊時候他們會想辦法透過人際網絡。

請你給放映週報的讀者一個一定要來看女性影展的理由吧!

林:第一,你在女性影展可以看到台灣不容易看到的影片,而且是世界性的影片。第二,來看女性電影絕對會對你在性別思維上面有一個很大的挑戰。身為一個現代人,其實性別思維是一個重要的課程,所以只要是現代人一定要來看女性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