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比恐怖片更驚悚的《人類世:榮耀與毀滅》

686
2021-02-26

正在展出的台北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來自於策展人拉圖和圭納提出的假設:「全世界的人們不再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有共識。」在這個假設裡,重點或許不在「共識」,而應該是「地球」,就如展覽中的諸多作品都在凸顯共識並不存在,念茲在茲的則是地球的狀態。然而在各作品的概念性思考之外,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什麼樣的狀態裡?《人類世:榮耀與毀滅》這部紀錄片不僅試圖呈現地球現況,更直接的追究「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1.人類世

幾週前甫過世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1933-2021)曾經在2000年一場會議中,不經意地說出了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字眼。在地質學上,人類生活的地質期是在一萬多年前,最後的一個冰河期結束之後所來到的「全新世」(The Holocene)。但是克魯岑提出了一個與全新世並列的地質學新紀元:「人類世」。他指出: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劇,人類成為影響環境演化的重要力量,而「人類世」所概括的,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地質變化。

法國紀錄片導演尚‧皮耶‧韋亞雷(Jean-Robert Viallet)2019年的作品《人類世:榮耀與毀滅》(Breakpoint)一開始就以一個在冰天雪地的工作畫面,總結了這段人類地質歷史。

無標題

2.兩百年的消耗

「如果地球的歷史劃分成二十四小時,人類只會在倒數五秒登場,而工業時代的『人類世』只是最後的兩毫秒。」這部片再以一個簡單的數學式告訴我們,代表「人類世」的最後兩毫秒,徹底改變/毀掉了地球。《人類世:榮耀與毀滅》試圖探索,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今天局面。所謂「今天的局面」從某個角度似乎是美好的,我們可以有舒適的生活,便捷的環境……(當然,這僅限於第一世界/資本主義享受者/中產階級以上);但是從這部片的地質角度,今天的地球根本已經爛成一團了。

這部電影紀錄的,主要是過去這兩百年之間,以一個偏左翼的西方人/白人觀點,呈現時間的進行下,文明的推動下,我們現代的生活(也就是今天的局面)一步一步地被創建出來的過程。這兩百年的歷史敘述,從工業革命之前,英國開採森林開始,為了保護森林,他們選擇用燃煤取代(很不可思議),然後進入了工業革命,石油出現,機器,以及「量產」的世代來臨。法國雷諾發明了汽車,同時也發明了坦克車等戰爭機器。化學方面的進展/破壞,也同時進行:農藥,炸藥,化武,各種殺人的方法,以及孟山都,相繼登場。接著進入汽車的時代,汽車改變人類的生活,馬路不再是給人用的了,城市規範變了。而商人為了發展石油車,硬是把潔淨便利的電車給汰換掉。電車的終結是個歷史的里程碑,象徵著「進步」。

無標題

從此,進入了「進步」的世界,人口增加,能源的消耗直線上升。人類彷彿發現了某個可以一直變出玩具的聚寶盆,拼命地消耗,生活越來越美好。而戰爭,讓人類發揮了更多想像力,商人發明各種軍火發財,二戰使用的能源,是一戰的228倍,石油燒更多了。不可思議的是,戰爭中發明毀滅人類的東西,竟然在戰後拿來「造福人類」(賺錢):製造降落傘,防彈背心的尼龍,運用在捕撈;雷達,用來偵測魚群(造成海洋生態改變),坦克車的履帶,發展成各種機具。接著是核武,讓人類變得更強大。曾經在1950年代普及於美國的太陽能,雖然是潔淨的能源,在商人眼中無利可圖,他們硬是把太陽能給做掉,發展燃煤發電,電能,把夜晚的都市照得璀燦。冷戰時期,兩個世界彼此競爭,也彼此浪費能源。「經濟成長」是不能中斷的,要發展要開發要競爭,就得無節制地使用能源。

而在世界的另一面,貧窮國家資源被開發剝削,用來滿足第一世界,當地環境卻被破壞。第一世界生產的二氧化碳獨步全球。工業化,殖民國家中產階級發產出來的生活模式,變成了我們的日常,也就是所謂今天的局面……

無標題

3.人類與自然

歷史有很多談法,從政治,宗教,文化,甚至戲劇,文學等等,都可以建構出一份不同而紮實的歷史。《人類世:榮耀與毀滅》則是從地質學,以及能源如何被開發/濫用的角度,勾勒出過去兩百年的「人類世」歷史。在遙遠的過去,科幻文學家對於未來的想像,懷著正反兩種情緒。他們想像的未來烏托邦,就像科幻電影中,一切快速,便利,全自動,從某個層面上,這正是今天的局面;而反烏托邦的未來,則認為有個獨裁「老大哥」會控制人類的一切,這其實也某種程度實現了。但如果今天的世界是個反烏托邦的世界,真正的原因卻是這部電影中所呈現的,一個自然資源被過度濫用的世界。

或許遙遠的文學家並沒有想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問題,也沒有想像到人性的貪婪所發展出的資本主義,竟然會與自然資源相結合,然後一步接著一步走向了不歸路。

4.「人類世」的流行符號

這部電影充滿著歷史片段,觀賞整部片,幾乎就是被捲襲而來的歷史片段「攻擊」的過程,彷彿只是些隨性的紀錄,整合在一起時,每個畫面都帶著濃濃的批判及挑釁。其實這部片中所記錄的事情,主題,概念,我們幾乎都知道。但是透過作者脈絡化的整理,過去我們熟悉的一些東西/符號,竟然像利刃一般,帶給大腦殺傷力。例如流行文化中的「懷舊」,舊金山的電車,充滿復古情懷,殊不知那是商人利益下的犧牲品。《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2013)的奢華的汽車,每輛都是量身定制,光輝燦爛到不行,這「汽車黃金時期」其實正是石油消耗的濫觴,而對於汽車效能/浪費的戀物極限,也反映在《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2019)這部電影中。

無標題

無標題

「復古懷舊」在今天已經是一種流行趨勢了。這部紀錄片特別批判了「美國生活方式」,也就是許多懷舊商品中所呈現的,電視剛剛發明時期,美好乾淨的美式生活。法國喜劇導演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的電影《我的舅舅》(Mon oncle,1958)中就特別批判這份西方生活方式。片中的法國家庭,充滿了各種自動化的電器,車庫,噴水池,洗衣機等等,但是每個電器都會發生喜劇性的災難。他的《車車車》(Trafic,1971,能源危機前兩年),也是用喜劇手法批判汽車。賈克大地的作品,彷彿與這部紀錄片互通聲氣。而片中提到戰後住處短缺而發展出來的制式化房屋以及郊區的興起,也呈現在《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1990),以及無數恐怖電影當中。

至於在台灣,台北市每年初秋的「白晝之夜」,投射了我們對於電力/璀璨夜晚/浪費能源的讚美。

「人類世」這個字眼或許有點學術性,有點陌生;但是,我們根本熟悉得不得了。

5. 恐怖的不歸路

文明一路在前進,卻一路在走偏,人類越來越受控制,生態也越來越被毀滅。《人類世:榮耀與毀滅》是一部奇特的文明史,也是人類的貪婪史,人類慾望的演進史,或者,人類的墮落史,毀滅史。右派/資本主義/某些第一世界白人/中產階級,會看了馬上跳腳,他們肯定無法認同。然而思考一下,全世界的天然資源分配,西方並沒有特別佔優勢,但是為何在近代西方獨大,這部電影提供了解答,西方最懂得「濫用」天然資源。

這部電影的世界觀畢竟是悲觀的,電影的最後一句「人類世或許是個沒有退路的時代」,讓人感受到一份世界末日的恐懼。

《人類世:榮耀與毀滅》紀錄片資訊

 

展覽資訊
2020 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展期|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二樓2A~2B、地下樓D~E~F、王大閎建築劇場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