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的混種與變形:2020 雄影國際短片競賽初選觀察(上)

678
2020-10-08

如果有3頁盡情揮灑的空白稿紙,有人寫下短篇小說;有人寫了一篇散文;有人做了專題報導;有人圖文並茂地畫了一篇精彩的漫畫;也有人只用寥寥數字,寫下一首詩。

以影像做為創作語言的電影短片,作為一種獨立創作形式,在相對減少資金壓力與商業包袱下,亦能展現同樣精彩的可能性。

刻意不區分類型的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就是如此在數千件劇情、紀實、動畫作品中,尋找能將類型框架打破重組,以給人全新觀點,並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作品。

或許因疫情衝擊,本屆競賽報名件數比去年少了將近一半,儘管如此,今年來自 111 個國家、2341 件報名作品的精彩程度,仍讓初選評審傷透腦筋,光是為了選出國際組的 40 部入圍作品,就討論了將近 5 個小時。

儘管雄影短片競賽尋找的是能夠打破類型框架的作品,但在本文中,我仍試著以類型與區域作為基本的切入點,來談談本屆初選階段對競賽作品的觀察。

從現實世界擷取影像的混種實驗

今年國際組的 40 部入圍作品中,確實有精彩的跨類混種實驗作。他們的共通之處,一是皆以「動畫」此一形式作為打破類型框架的工具。其二則是它們從生活經驗出發,從現實影像取材,再以不同手法處理,創造獨特的視覺趣味。

其中別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應該是「小動畫大世界」單元裡的《卡帶幻幻愛》(Microcassette – The Smallest Cassette I've Ever Seen)。這部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合製的短片,從片名到故事都有很可愛的「宅」味。一名男子在垃圾掩埋場發現一捲迷你卡帶,並透過卡帶上的各種線索,對其主人的樣貌、身份與生活方式,開始一連串猜想。

本片將真人實景拍攝的畫面以停格動畫形式呈現,讓創作者得以在寫實題材中加入天馬行空的想像元素。此外我也猜想,片中主角使用的迷你卡帶、唱盤、信箱、電話機等物件,可能都出自取景的垃圾場。若此猜想為真,本片或許希望透過迷你卡帶這個引子,帶觀眾思索這些狀態良好的生活用品,為何流落至此?這層意義,賦予了本片紀實色彩,也讓它日前入選注重紀錄片多元實驗性質的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Ji.hlava IDFF)。

無標題 無標題

「孤單癒見你」單元的法國短片《寂寞共生》(Communal)也很有意思,導演以 3D 繪圖軟體,將其在俄國聖彼得堡公共公寓拍的相片,重建成立體場景,並以 2D 手繪動畫在場景中畫上人物,呈現不同年紀住戶生活於斯的記憶,還有這棟公寓中人與人的疏遠與寂寥。

「亞洲淺淺嚐」單元中,旅港德國藝術家麥斯海德勒(Max Hattler)的《序列平行》(Serial Parallels)也很有代表性。他以香港處處可見的高聳樓房外觀,作為影像素材,將這些造型各異的外牆並置、不斷垂直捲動,看起來就像不同片幅的電影膠卷比鄰平移,也有著古典樂曲聲部間賦格對位的視覺趣味。

變形、停格:本屆動畫創作趨勢

「動畫」除了是打破類型框架的利器,初選階段的動畫片也有幾個明顯的創作趨勢。例如動畫片近年吹起的「變形風」方興未艾,這類作品充分運用手繪動畫的特點,讓畫面上人事物的顏色、形體不斷變化,營造視覺趣味。而本屆的此類動畫作品不單單是視覺實驗,更能融入劇情。

其中又以「孤單癒見你」單元中,拿下今年柏林影展「奧迪最佳短片獎」的《她的異想世界》(Genius Loci)最具代表性。導演阿德央莫西葛(Adrien Mérigeau)以時尚的極簡筆觸,結合畢卡索、立體派等近代藝術畫風,讓主角眼中的世界,隨著其紛亂心境不斷變化,在視覺上極為迷人。本屆「國際組」與「兒童評審團獎」雙料入圍的比利時短片《啊!數學作業》(Airhead!)則是此一風格的入門版。此外,入圍「台灣組」的動畫《害怕被觸碰的女孩》,則是留學英國的台灣動畫導演黃亮昕,以高難度的玻璃彩繪來挑戰這類創作方向的佳作。

無標題

無標題

另外兩部入圍「國際組」的動畫也非常值得一提,一是旅法南韓導演閔頌雅的《女孩的夏日假期》(Boriya),這部講述鄉下女孩放牛過程的小品,筆觸上有著吉卜力動畫的細膩與溫暖,恬淡的敘事則有侯孝賢《童年往事》那般悠遠的韻味。俄國動畫導演迪米崔蓋勒(Dmitry Geller)的《萬點惡墨》(10,000 Ugly Inkblots),則是一部著眼於水墨媒材質感、筆觸的實驗作品,它和《平行序列》都是本屆少數專注探究媒材質感的實驗片。

此外,或許拜數位科技輔助降低技術門檻之賜,本屆初審階段也可見到數量豐富、題材多元的停格動畫,除了剛剛提到的《卡帶幻幻愛》、《平行序列》外,包括新加坡動畫《巨人》、法國黑色童話《我的銅媽媽》(Heart of Gold),以及德國動畫紀錄片《愛獄死》(Just a Guy),都順利入圍。

而在台灣停格動畫部分,也可在「台灣組」見到《當 一個人》導演黃勻弦攜手廖珮妤推出的新作《山川壯麗》,這是黃勻弦創作至今最憤怒卻又不失溫暖的作品。此外還有學生作品《綻放之種》,與兩部入圍「兒童評審團獎」的學生作品《悄悄話》與《此岸》。

無標題

以鮮明風格詮釋現實:本屆紀實作品觀察

初選階段的國際組紀錄短片不論入圍與否,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一部作品都是以極為鮮明的形式風格與概念,來詮釋拍攝題材。與紀錄長片常見的有機、樸實樣貌截然不同。

例如法國、摩洛哥合製的《邊關不打烊》(Ceuta's Gate)以劇場重演形式,重現西班牙海外自治市海關的日常景象;西班牙紀錄片《地獄人間》(Hell)則以高度風格化的攝影以及快節奏的剪接,呈現非洲獅子山共和國一處監獄的非人待遇;德日合製紀錄片《愛獄死》以停格偶動畫,探討人性對逾越道德禁忌的憧憬;瑞士紀錄片《愛是貓愛是我》(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全片以劇情片般精準的攝影構圖與剪接,捕捉兩隻貓與一名貓奴的生活。加拿大學生紀實作品《桌邊對話》(No Crying at the Dinner Table)則透過各別訪談家人、再安排家人共同聆聽的過程,讓不善表達情感的亞裔家庭卸下心防。

延伸閱讀

現實世界的混種與變形:2020雄影國際短片競賽初選觀察(下)
2020-10-08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持續將近一年,這樣的社會動盪,也直接、間接反映在今年的香港作品。國際首映的《夜更》,是處理抗爭題材作品中,在敘事、觀點與執行層面,都處理得較為沉著的。本片由《十年:浮瓜》導演郭臻執導,故事以一名計程車司機,擔任抗爭運動的第三方,並透過車上乘客對話,呈現不同世代、社經背景與政治立場的觀點。在三方相互參照之下,引導觀眾思辨孰是孰非。

2020 高雄電影節將於 10 月 16 日至 11 月 1 日,在高雄市電影館、MLD 影城、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VR 體感劇院、駁二藝術特區 P3 倉庫群及 5G 體感電競基地盛大舉行。影展片單、售票資訊及選片指南等相關活動,敬請鎖定:
雄影官方網站
https://www.kff.tw
雄影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khfilmfestival

雄影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KFF

.本文由高雄電影節提供

洪健倫

1984 年生於台中,現任台北電影節選片人、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碩班時曾經是中央大學英文系電影研究室多年的班底兼飯友。曾任《放映週報》主編、中央社文化組電影線記者。著迷於影像的非語言魅力,持續在電影中尋覓另一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