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遷徙的數位時代──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瞄準難民》

675
2020-08-15

丹麥年輕視覺藝術家斯蒂芬庫斯約根森(Stefan Kruse Jørgensen)以「歐洲移民危機」為題,搭配自身旁白,評述他在網上搜索並彙編起來的各種相關影音素材與圖文。作爲一部議論錄像,藝術家的用意必非為了再現熱門議題,而是反思難民潮而引發的種種攸關影像產製及意識形態。就敘事而言,短片從偷渡源起、海上救援、志願工作者及歐陸邊境為結構,輔以七組標題深化遷徙人民與影像生產之間的問題。

基本上,約根森分別透過官方、個人及各方媒體的影像展開辯證:「歐洲國際邊界管理署」的衛星看穿偷渡者路線,監控之餘,亦即時救援;難民自拍漂流在海上的自己與同伴;從志願者、記者、攝影者到地方媒體則卯足全力,不惜動用公開資料庫、社交媒體、照片、全景鏡頭及空拍鏡頭等影音構成,捕捉難民的一舉一動,逼近各國邊境的動態資訊。

顯然,在約根森慧心巧思的蒙太奇佈局下,「歐洲移民危機」的影像集錦為歐盟集結防衛與人道主義的雙重展現,更是藝術家思辨世界圖像時代的數位表徵。

 

世界遷徙的數位時代

自「歐洲移民危機」在多年前席捲開來,不乏紀錄片以之作為拍攝主題。一般來說,關於難民潮的顛沛流離,或造成此種時代悲劇的各種涉及政治、社會與歷史等複雜背景,往往成為絕大部分紀錄片工作者鎖定的方向。當然,這也是當代觀眾習以為常,會將此重要事件視為反映全球政治秩序乃至寫實主義傳統的紀錄片觀點。

面對此歷史語境與紀錄片系譜,《瞄準難民》(The Migrating Image)卻顯得與眾不同。這除了與創作者的手法有關,還與媒介和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如在若干年前,像是《瞄準難民》這樣的片子應是教人難以想像的。然而,當人們越是活在一種無法脫離自手機、電腦、網路乃至各種數位操作介面的年代,這部來自丹麥年輕視覺藝術家的特殊影片類別越發顯得不出所料。更確切而言,此部可被冠上議論錄像之名的作品,約根森以「歐洲移民危機」為題,將他在網上搜索到的各種透過不同個人、組織及其機器所拍攝與錄製的影音素材與圖文,予以彙整、剪輯及編輯,並以自身旁白展開關於遷徙人民與影像的辯證。

無標題

《瞄準難民》遂為一部對於「歐洲難民危機」的影像生產進行反思的作品,而非是一部著重於熱門議題再現的紀錄片。從片名看來,顧名思義,與其認為這是一部直接與遷移事件發生關聯的影片,倒不如視之是藝術家為了思索那些與移民潮大舉偷渡歐陸現象,而引起的種種攸關影像產製及其意識形態的後設之作。

架置於此論題,影片的四大結構分別以七組標題構成。基本上,約根森先以偷渡源起、海上救援、志願工作者的協助,及歐陸邊境作為影片論述的框架。再者,七組標題進一步具體化這些試圖經由地中海與巴爾幹半島而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全甚至公民權的中東、非洲與南亞難民潮。「計畫逃離:走私者」揭露偷渡計畫的誘餌,私運者以歐洲令人憧憬的時空乃至自由與民主等抽象概念,引君入甕。「地中海上:歐盟與歐洲國際邊界管理署」偵查並拯救冒險犯難的偷渡者,讓他們從人滿為患的小船隻上,或在海上載浮載沉的厄難中脫離出來。「與當局首次會面:海軍陸戰隊與海岸防衛隊」,顯示歐盟國家守衛邊境的幕後英雄及其先進科技。「上岸:志願者」,聚焦於為一波波的難民潮提供人道援助的志願工作者所拍攝的圖像。「滯留邊界:攝影記者」,鎖定在新聞從業人員長時間蹲點記錄進退兩難的異鄉者。「往北走:大媒體」,則尾隨那些被空拍機記錄難民潮的遷移路徑。「到達目的地:在地複眼」,以扮演「伊斯蘭國」成員進犯丹麥邊境,挑戰不設訪的國家。

這些極具動線且埋伏著敘述進程的框架,最值得強調的,無不是每一個段落,皆建立於特定影像組構及不同質性的思辨。影片伊始,約根森的焦點即凸顯電腦螢幕上一連串的彈出式視窗,刻意著重於點閱滑鼠之際,乍隱乍現的影像之虛構性,尤其是那些關於誘引偷渡者冒死遠渡重洋的近乎神話般的西方國家形象。作爲一部論辯難民潮影像的影片,約根森最讓人稱道之舉,可謂是他援引各方素材讓偷渡客可見的作法。這一方面出自多國官方的影像,另一方面則與難民自身及非官方組織的影像息息相關。

無標題

前者,無疑是「歐洲國際邊界管理署」化身為讓偷渡客無所遁形的衛星監視影像。在中控室的螢幕上,海上移動著的顏色點狀是偷渡者的形跡敗露。冒著隨時就會被巨浪給吞噬危險的他們,成為全球定位系統的資訊流。如果運氣夠好的話,他們是邊防部隊營救的對象。驚險援救的近距離畫面,從船隻的翻覆到乘客的落海,左右上下快慢動靜的鏡頭節奏竟出自監控人員操作搖桿的結果。衛星天眼,既是法眼,更是電影眼。其中讓人匪夷所思的,羅馬尼亞甚至將這些救援畫面剪輯成一部蕩氣迴腸的集錦短片。

至於難民及非官方組織的相關影像,則觀點較顯多元。攜帶手機的難民在船上自拍,為遠方親人報平安,亦為旅程留下紀錄。當他們上岸時,匿名或非匿名的志願者費心思拍攝他們的一舉一動,並上傳到公開資料庫或社交媒體,供全球媒體使用。當然,亦不乏報導攝影者緊跟著難民腳步,除了以傳統的圖文形式,更透過全景鏡頭讓線上的閱聽眾能掌握他們的顛連困苦。

當難民潮逼近各國邊界之際,地方媒體蜂擁而上。有的調度空拍機全天候尾隨,有的更是將畫面以多頻、重新調色甚至音樂剪輯的形態加以呈現,凸顯難民潮的不可忽視,步步逼近。

在最後一組影像中,約根森有意地剪進了故意假扮「伊斯蘭國」成員竟能悠遊進入丹麥邊界的畫面,在於詰問待客與防衛、人道主義與恐怖主義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更指向難民危機作為世界圖像時代的數位表徵業已不可迴避。

 

【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影展資訊:
臺北9/4-9/6(光點華山電影館)
高雄 9/24-9/27(高雄電影館)
聚落串聯放映10/1-11/15(全臺)
※上述放映均免費入場,活動詳情,請上
臉書粉專「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本文由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