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凝視臺灣人—《你的臉》的臉龐迴音

645
2019-05-14

2014年蔡明亮導演帶著《郊遊》(2013)在限量的五十場電影院放映後,轉身進入美術館,也同時在當代藝術場域中開拓路線的可能。去年筆者曾在art plus雜誌專訪〈《郊遊》之後:蔡明亮談五年來的跨界旅程〉一文中,試圖梳理蔡明亮這五年間的跨藝術創作,能發現從《郊遊》這部首次使用數位拍攝的長片後,他更善用數位影像的大眾便利化與當代藝術化這兩個特性。

蔡導這五年來更隨性放鬆地將攝影機當作畫筆進行影像創作,並將一顆顆長鏡頭化為一幅幅繪畫。「行者」系列透過小康的慢走身體去側寫不同國度的風景,如同寫生畫。此次《你的臉》(2018)則是透過特寫鏡頭的長拍,將數位影像化為一幀幀人物肖像。回顧五年來蔡導所使用的特寫,光從「無無眠」一展(2016)中出現的三部短片就呈現出不同面貌:

《無無眠》中,蒸氣烤箱內的小康是褪去袈裟的裸身玄奘,箱內的燈光投映在小康滿是汗水的臉龐,呈現出薰紅色的肌理膚澤;《西遊》第一顆鏡頭出現丹尼·拉馮(Denis Lavant)側躺的特寫,充滿皺紋與斑紋的臉宛如時間的雕刻;《秋日》整片聚焦在黑澤明場記野上照代小姐,她亦是蔡明亮的影迷,當中出現多顆她觀看蔡明亮影片時的特寫,電影院內閃爍的光,照映在她蒼老的臉龐上,是蔡明亮對於自己老影迷感性的凝視。

無標題

來到《你的臉》的十三張特寫臉龐,在我看來除了延續近年來蔡導對於時間雕刻的面相(充滿皺紋的人臉、長鏡頭的拍攝),挑選與組織上也有值得探索之處。當中選定多位老人,第三位出場的是演員李康生現實世界裡的母親——劉金花,她在鏡頭內施展的舌頭運動、臉部按摩,以及娓娓道來的生活細節,展現出臺灣老年族群的樂齡面相。她的出場也遙望著最後一位主角——小康,講述著對於往世父親的懷念,母親的現身/獻聲對映著父親的缺席。從性別角度來看《你的臉》,也能發現當中的男性多呈現出臺灣傳統社會安靜父親的形象,而女性則比較願意在鏡頭前吐露心聲。

除了性別與老年族群的選擇外,如果從省籍與職業別來看,可以將《你的臉》視作本省勞動者的群像縮影。被攝者身分的選擇上,其實能發現並非如蔡導所說在街上隨機找尋,從他們的臺灣國語口音與其職業背景來看,多半是從臺灣中南部到臺北打拼的不同世代,而且蔡導特別選擇從事服裝儀容相關(來自嘉義的美容業老闆娘、一美假髮店莊先生、青芳理髮店葉先生)以及餐飲業(東一排骨何老闆娘、馬家便當馬先生)的人。從商家地緣上看來,蔡導又再次回到他熟悉的萬華西門,並串聯起這一帶的職人群像。

除了被攝者身分上的挖掘,另一個有趣的關鍵在於空間上的連結。從東一排骨何老闆娘講述著,前幾天才帶員工到慈湖旅遊這個線索說起,這個觀光化的威權強人陵寢對於臺灣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這也呼應著框限這些被攝者的空間,亦是已經日常化卻具高度政治象徵的中山堂光復廳。這座建築從日治時期建造作為公會堂使用,國民政府遷台後將空間更名,作為政權鞏固的堡壘所在,近年來逐漸開放、還於公共使用。蔡導在此搭起臨時攝影棚,前十三個鏡頭藉由明暗對比法的打光,光復廳成為主角們背後幽暗的背景,最後一顆光復廳的空鏡頭,搭配坂本龍一的聲響配樂,宛如威權幽靈般的迴響,「祂」們不僅寄居在這些尚待轉型的威權空間,也還隱隱躲在臺灣人的腦後與背後。

無標題

此次凝視計畫聯映的《你的臉》與《光》像是中山堂的一體兩面,相對於《你的臉》的暗,《光》則呈現出中山堂建築內明亮光影的變化,空間與光成為主角,而最後一顆鏡頭對於鎮堂之寶——前輩雕塑家黃土水的作品《水牛群像》(又稱《南國》)的近拍,又進行著對於臺灣人形象的一種跨藝術媒材凝視。原來這次蔡導的凝視計畫,不單單是邀請觀眾觀看他在影像創作上長期關注的時間而已,也是他長久居住在這塊土地上,送給臺灣人重新凝視臺灣人、觀看與建構主體的影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