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影】「我想拍主流的實驗電影」: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的泰國浪漫長短調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1,可說是當代泰國電影創作的奇葩,初看他的作品,總會被他那逗趣、充滿娛樂性又ㄎㄧㄤ的反主流式幽默給深深吸引,但同時,也會驚喜於他影像所透出的精準節奏與詩意。納瓦波從未受過正規電影學院的教育訓練,大學為了符合家人的期待,選擇了畢業後一定找得到工作的中文系就讀,大學畢業後進入當時事業版圖正快速擴張中的GTH電影公司實習,秉持著對電影的熱愛,藉此自學電影。更於23歲以極其年輕的創作者之姿,入選「柏林影展新銳營」(Talents Campus)。
相較於其他循著國際影展平台而為人所知悉的泰國電影導演,例如金棕櫚導演阿比查邦、曾拿下鹿特丹金虎獎的阿諾查蘇維查康彭(Anocha Suwichakornpong),或是今年即將代表泰國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告別茉莉》導演阿努查彭尼亞瓦塔納(Anucha Boonyawatana),納瓦波的作品,更積極地展現他在一般大眾熟悉的電影元素與藝術美學之間,取得平衡、探索與突破的企圖。
他向來以直白的對白、生活化的題材、幽默逗趣的視角,呈現他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觀察與思考,更多時候,他的作品像是嘗試著某種名之為「電影」的小實驗,總在不同體裁與風格之間遊走,舉凡紀錄片、網路短片、廣告、劇情長片等,甚至還跨足當代藝術展覽與影像書出版。納瓦波絕非將自己侷限在藝術電影圈的小眾電影創作者,從他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藝術與商業元素如何能輕盈且創意十足地結合,他的合作對象多元,其中不乏時尚品牌、百貨業者、食品大廠,有相對獨立的製作,也有與GTH合作的電影;商業不必然導向庸俗,叫好亦能賣座,無論是什麼樣的題材與製作規格,納瓦波總能在平凡之中讓人看見意想不到的驚喜。
ㄎㄧㄤ少女的青春電幻網路世代
透過稀鬆平常的生活場景,勾勒少男少女的複雜心/情事,是納瓦波編導的電影中常見的題材。這類以校園作為背景的青春浪漫喜劇,是泰國主流電影的經典類型,裡面通常有著亮麗外型的女主角,但納瓦波卻反其道而行,他「校園電影」裡的女主角,從來不美麗可人,她們往往天真而笨拙、充滿執念,還會有著怪異的小習性,常跌跌撞撞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荒謬事情,但那些看似荒謬的事情,卻又體現出泰國社會的真實一面,像《看不見的法文課》中那屢借不到點字書的盲生,得靠著室友一字一句朗讀拉岡精神分析書籍來準備隔日的考試;《賀爾蒙拯救愛情》關於青春期少女對自己身材、臉蛋、姿態沒有自信,想要變漂亮卻連買個避孕藥(賀爾蒙)都屢受阻撓;以及《愛情豆知識》中有如「真人維基百科」的女主角,唯一不知該何解的,便是對心儀男孩的暗戀情事。
一向自編自導的納瓦波,總有辦法貼近年輕世代的心情與語彙,特別是網路世代高度仰賴社群媒體的溝通方式,在其電影中也成為另種獨特的「電影語言」。《瑪麗快樂真快樂》便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整部電影以410則推特發文貫穿,在鏡頭與鏡頭之間,交錯著黑底白字的少女心事。這些推特字卡以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節奏,更迭出現在兩位高中少女瑪麗和蘇莉的世界中,這樣的剪接方式,一方面呼應著推特文本身特有的零碎敘事——每則發文不超過140字元,每則發文之間不必然具有敘事的關聯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某種無厘頭、走晃恍惚的青春歲月。字卡像是串起那一個個被切斷的鏡頭,一如推特發文作為線性生活的註腳與眉批。
類似像這樣將網路世代在社群媒體上的溝通方式挪用到電影裡的作法,在自承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納瓦波作品中,不僅作為角色的行為設定,社群媒體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更直接地成為他反思與探討年輕世代內心世界與人際關係的切入點。早在《瑪嘉維的青春哀歌》這部短片中,便可窺見他如何靈活呈現社群媒體作為與真實人生平行並進的時空,兩造如何相互生產言論/輿論並成為事實,影響少女的人生。相似的題材,也出現在為電信公司拍攝的廣告短片《認同請分享》,藉由時下常見的「網路瘋傳」現象,納瓦波進而探討那些「被瘋傳」的人們處境——原只是女孩間小小的玩笑,卻殘酷的映照出網路與真實生活難分難解的複雜關係。
「紀錄片」是一種導演呈現給你看的方式
「眾說紛紜」且不忌諱「導演現身/聲」,是納瓦波電影的另一特色。無論是夾雜虛構成分、刻意模擬紀錄片形式呈現的偽紀錄片,例如《女工嘉芮的明星夢》、《瑪嘉維的青春哀歌》,或是「真正的」紀錄片《B拷發燒友》、《BNK48:女孩別哭》,納瓦波都喜歡藉由直接了當的訪談形式,讓他的被攝者直面著鏡頭回答問題——無論那被攝者的受訪畫面在該電影中是否被當作虛構的橋段,即使是作為虛構的橋段,也因著被攝者的素樸與自然,更加強化偽紀錄片的真實效果,比如《女工嘉芮的明星夢》中那兩位在工地工作的勞動者,以及《瑪嘉維的青春哀歌》裡那些受訪的學生們。而作為採訪者/拍攝者的納瓦波也總是適時地(不知是經意或不經意地)讓他的聲音在電影中現身/聲,觀眾能清楚地感受到鏡頭背後那掌管一切者的存在。透過這樣的安排,使得納瓦波的(偽)紀錄片產生某種時不時地提醒觀眾的效果:眼前看到的並非真正的真實,它背後存在著一雙操縱的手。
此外,納瓦波亦擅長處理受訪者眾多的題材。追尋泰國90年代盜版錄影帶文化的《B拷發燒友》,以及深入探討少女團體成員間心酸血淚恩怨糾葛的《BNK48:女孩別哭》,皆是以相似敘事手法處理的紀錄片。他藉由讓諸多受訪者「眾說紛紜」的方式,每個人就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表達意見,穿插著各種說明背景的資料畫面,漸漸將討論的問題收攏,進而呈現出表象看似黑白分明,實則充滿各種矛盾與兩難的現實處境。納瓦波將錯綜複雜的現實揭露出後,從不提供任何可能的解釋,後續的則留待觀眾自行判斷。
戲裡戲外,框內框外
《愛情悄悄來過》是納瓦波的首部個人長片,初試啼聲便獲得了釜山影展新浪潮大獎、費比西影評人獎和香港亞洲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在這部極具實驗精神又詩意的影片裡,即可看到創作者對電影形式的思考。這是一部由 36 場戲、36 顆定格鏡頭組成的影片,關於一對男女因著拍照而相遇,藉由觀看照片而追憶的愛情故事。在進出景框、鏡頭內外之間,似埋藏有更多未曾明說的曖昧情愫。這類關於景框內的拍攝,亦延伸至納瓦波後續的短片之中,《第38場戲》便是一齣關於「戲裡戲外,框內框外」的小實驗。只是一顆定鏡的放置,拉長了(呈現給觀眾看到的)拍攝時間,便讓原本是戲裡的人事物變成了戲外;宛若錯置的音軌,拆解了所謂電影的構成,也以精簡的方式體現了真實世界的多層次樣態。
而《明星伴我行》,則是納瓦波和商業廣告創意合作的另一完美示範,這是泰國百貨業者委託拍攝的形象廣告,找來日本知名女星水原希子擔任代言,但納瓦波反其道而行,反讓水原希子拍攝廣告的過程成為影片裡的背景,由影片中擔任水原希子助理的女孩為主要敘事者,採取影像側拍日誌的方式,拉出另一種趣味的觀看視角,並巧妙地切換景框比例,貼切呈現當代人們總習於在不同比例的螢幕間切換的狀態。
主流的實驗電影
納瓦波的作品形式多元,看似隨興所至的拍攝,實則充滿了對影像語言的細緻思考,他曾自言最想拍的乃是「主流的實驗電影」,在主流的市場中尋求突破、顛覆的可能性。他與電影公司GTH(轉型為GDH559前的告別作)合作的《戀愛疹療中》,便是試圖在主流愛情類型電影的基礎上,嘗試反類型的精彩之作。一般的泰國愛情類型片,總會將情節的高潮放置在男女主角的愛戀情仇,然而《戀愛疹療中》卻刻意讓男女主角的相處只有一個月一次,每次只有短短幾分鐘的診間時間,劇情重心放在描繪男主角作為一位自由接案修圖師的「修圖人生」,將時下年輕接案者的心酸血淚,勾勒得刻骨銘心。納瓦波再次展現他對網路世代生活的觀察入微,在不同通訊軟體、螢幕之間切換的流暢剪接,呈現「時間就是金錢」自由接案者分秒必爭的人生之餘,也巧妙地讓主角間一期一會的浪漫情愫發酵茁壯,進而拋出該如何在愛情、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的人生難題。
雖說《戀愛疹療中》一點也沒有典型愛情類型片的高潮迭起,但是卻是個十足的浪漫愛情電影,後韻無窮。納瓦波過去的作品都是低成本、獨立製作、影展路線、與素人演員合作,但《戀愛疹療中》這部由大電影公司製作,泰國知名影星桑尼蘇莞門坦諾(Sunny Suwanmethanon)、黛薇卡(Davika Hoorne)聯手演出的作品,成為納瓦波最賣座的電影,也一舉獲得泰國國內最高電影獎項金天鵝獎(Thailand National Film Association Awards)共八項獎項。納瓦波透過他的創作,展現了電影不受類型、製作規模所框限的自由度,在他的作品中,藝術與商業價值不必然衝突,如何以不落俗套的方式展開與觀眾的溝通和對話,才是拍攝電影的核心。■
今年高雄電影節(10/19-11/4)的「泰國浪漫長短調: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導演專題,將盛大引介這位泰國編導奇才,包括本文中提及的《愛情悄悄來過》、《瑪麗快樂真快樂》、《戀愛疹療中》三部劇情長片與《B拷發燒友》、《BNK48:女孩別哭》兩部紀錄長片,此外還邀請多達九部其短片作品,匯集為「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短片集(一)、(二)」兩場節目。相關放映訊息,請參考高雄電影節官方網站:
泰國浪漫長短調: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
https://www.kff.tw/TW/film/unitDetail/2313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短片集(一)
https://www.kff.tw/TW/film/unitDetail/2314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短片集(二)
https://www.kff.tw/TW/film/unitDetail/2315